柏林西非會議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4月20日) |
柏林會議(德語:Berliner Konferenz;英語:Berlin Conference),也被稱作剛果會議(德語:Kongokonferenz)或西非會議(德語:Westafrika-Konferenz)由歐洲強國在1884年至1885年與德意志帝國柏林的帝國總理府舉行,以準備他們在非洲建立殖民地與發展貿易。與會國最後達成了柏林會議總議定書,正式開始瓜分非洲。
緣由
1880年代,歐洲國家對非洲有了更大的興趣。亨利·莫頓·史丹利於1874至1877年發現了剛果河盆地,終於找到非洲最後的「未知的地域」(拉丁語:terra incognita)。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於1876年成立了國際非洲協會(法語: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Africaine)。得知史丹利的成功後,利奧波德二世邀請他參與協會的工作。該協會的宗旨是探索非洲與為非洲人民帶來「文明」。1878年,另一類似組織國際剛果協會成立,雖與非洲協會關係密切,但比較注重經濟發展之工作。比利時國王秘密地買通了剛果協會的投資者,把剛果協會變成追求帝國主義的組織,而表面上則以看似支持慈善事業的非洲協會作掩飾。
由1879年到1884年,史丹利再回到剛果,但不是為求探索領地,而是作為利奧波德二世的探子,謀求在剛果建立一個國家。與此同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海軍軍官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薩到達剛果盆地西岸,並於1881年在布拉柴維爾(今剛果共和國首都)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而且,葡萄牙王國由於曾經與剛果帝國簽署過條約,所以在1884年2月26日與英國簽署條約,企圖阻止剛果協會擴張到大西洋的海岸線。
除了以上國家,其他歐陸國家也想在非洲建立殖民地。法國在1881年佔領了突尼西亞和今剛果共和國的領土,又在1884年得到幾內亞。1882年,英國佔領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埃及,並因此控制了蘇丹與部分的索馬利亞。在1870年與1882年,意大利王國奪得厄立特里亞。剛剛崛起的德意志帝國也在1884年把多哥、喀麥隆與西南非(今納米比亞)納入為他的保護國。
會議
利奧波德二世成功就有關非洲貿易之事,說服法國與德國。在葡萄牙的倡導下,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於1884年邀請了奧匈帝國、比利時王國、丹麥王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荷蘭王國、葡萄牙王國、瑞典-挪威聯合王國、西班牙王國、意大利王國、大英帝國、美國與奧斯曼帝國 十五國代表參加柏林會議,以達成共識。
總議定書
議定書定下了以下的條款:
- 剛果自由邦正式被定為國際剛果協會的私有財產。於是,二百萬平方公里的剛果領土(今剛果民主共和國之全境)被劃為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財產。
- 全體十四個與會國將於剛果盆地全境、馬拉維湖及其以東鄰近地區享有自由貿易之權利;
- 尼日爾河與剛果河將對船隻自由開放;
- 與會國簽署禁止販賣奴隸;
- 根據「有效原則」,與會國只有真正控制某殖民地時,才可以擁有它們。
- 如若任何國家在將來想擁有非洲海岸的任何部分,都必須通知其他簽署國或是訂立保護國。
值得注意的是,柏林協定書的行文中,第一次提及有關與會國之勢力範圍的國際協定。
結果
會議過後,歐洲列強加速他們瓜分非洲的行動。在幾年之內,名義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領土全被瓜分。1895年時,只有利比里亞、奧蘭治自由邦與德蘭士瓦仍為獨立國家。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於1889年至1896年成功抵抗意大利自厄立特里亞而來的侵略,史稱第一次意阿戰爭,是非洲唯一的獨立原居民國家。1902年前,非洲九成以上的領土都被歐陸國家控制。撒哈拉沙漠之土地,大多為法國所有。英國在鎮壓了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和與法國解決法紹達事件後,與埃及共同統治蘇丹。
英國發動了兩次布爾戰爭,征服了布爾人的國家。1911年,法國與西班牙瓜分了摩洛哥。1912年,意大利從土耳其奪得利比亞。1914年,英國正式佔領埃及全境,列強瓜分非洲結束。在這個時候,除了利比里亞與埃塞俄比亞之外,其他非洲土地全歸歐洲國家所有。
另外列強在會議上罔顧非洲各民族的實際分佈,採取直接在地圖上劃分勢力範圍的做法,造成了現今不少非洲國家之間的國界異常平直,也因此為這些國家遺留了不少影響至今的部族紛爭。
參看
- 非洲歷史
- 新帝國主義
- 喬治·塔伯曼·格爾迪 (George Taubman Gol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