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評論
此條目需要添加合適的資訊框模板,或是更新現有的資訊框。 (2023年3月18日) |
《每周評論》是於1918年12月22日陳獨秀及李大釗在北京創刊的周刊,前25期由陳獨秀主編,從第26期續由胡適主編。其編輯部設在北大紅樓文科學長辦公室,發行所則設在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米市胡同79號。《每周評論》的內容包含國外大事述評,國內大事述評,社論,文藝時評,隨感錄,新文藝,國內勞動狀況,通信,評論之評論,讀者言論,新刊批評及選論等十二個專欄。同《新青年》,《少年中國》等報刊一樣,《每周評論》也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主要媒體。
歷史
五四運動時期,陳獨秀從提倡科學民主,發展到直接干預時政。《新青年》是月刊,出版周期較長,時常發生不能按期出版的現象,內容方面也難以對現實的政治鬥爭發揮及時的指導作用。於是陳獨秀決心創辦與現實更直接的刊物。1918年11月27日,陳獨秀,李大釗等於在北大文科學長室議創辦了《每周評論》。除發表陳獨秀的文章外,胡適,高一涵(涵廬),王光祈等也常為《每周評論》撰稿。
1919年8月31日,《每周評論》被北洋政府查禁,共出版37期。
主要內容
《每周評論》的內容主要有國外及國內大事述評,社論,文藝時評,隨感錄,新文藝,國內勞動狀況,通信,評論之評論,讀者言論,新刊批評和選論等十二個專欄。
共出版37期,按出版周期來劃分,前25期主要是反對一些與五四運動相關的思想主義,後從第26期開始重點寫出馬克思主義與宣揚實用主義的文章,體現出《每周評論》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主要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整個五四時期的社會思潮。
出版評論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胡適於1919年7月在《每周評論》上發表了名為《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文章重點突出當時的一種空談外國「主義」的傾向,他主張不要空談「主義」,多研究具體問題,不准對「主義」有了一種「根本解決」的幻想,由此他的觀點,在思想界裏引發了著名的「問題與主義」之爭。對此所說的「問題與主義」之爭與五四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與宣揚實用主義具體相關。
《再論問題與主義》
繼胡適的文章,李大釗於1919年8月同樣在《每周評論》上發表了《再論問題與主義》,裏面強調」問題「與」主義「難以分離,說明「主義」與整個社會密切相關,胡適的文章表示脫離社會需要的話,李大釗的這篇文章表示社會需要有共同的理想主義作工具。由此,胡適與李大釗在《每周評論》上各發表的論點引發一種爭論,反映出當時新文化運動在思想領域內的一種分歧。[原創研究?]
《新紀元》
李大釗於1919年1月5日在《每周評論》第2期上寫一篇《新紀元》,裏面重點提出「打倒全世界資本的階級」觀點。
新紀元運動思想與行動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次文化的成員自由選擇某一種思想加以認同。因此,對當代文化元素被稱作「新紀元」的標準,人們對此的爭論非常激烈。[原創研究?]
影響
《每周評論》完全是個針砭時政的戰鬥性的刊物。在五四運動時期,它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主要媒體。
它的創辦及裏面發表的一些文章,影響到五四時期的社會思潮,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
參考文獻
- 任建樹 著:《陳獨秀大傳》,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 陳昌鳳 著:《中國新聞傳播史-傳媒社會學的視角(第二版)》第五章,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