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旋阿達

1970年热带气旋

強烈熱帶氣旋阿達(英語:Severe Tropical Cyclone Ada)規模較小但強度頗高,於1970年1月重創澳洲昆士蘭州威桑迪區,對聖靈群島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澳洲本土小鎮普拉瑟潘的破壞嚴重程度創下新紀錄。系統源於1月初珊瑚海最東部海域上空形成的擾動天氣,最初兩周移動緩慢,強度很低且結構雜亂無章,前進路線形成順時針環路,然後在加速向西南方向行進期間於1月15日獲名「阿達」。氣旋存在早期的觀測記錄很少,基本局限於氣象衛星圖像,直至1月16日經過自動氣象站後情況才有改觀。風暴極其緊湊,烈風強度風場半徑僅55公里。協調世界時1月17日下午14點,已增強成三級強烈熱帶氣旋的阿達襲擊聖靈群島。UTC下午18點30分,氣旋風眼經過舒特港海岸,但只朝內陸行進很短距離就在麥凱西北方向基本停止移動,最終於1月19日逐漸消散。

強烈熱帶氣旋阿達
三級強烈熱帶氣旋(澳洲
二級氣旋(美國
1月17日氣旋阿達的衛星圖像
形成1970年1月3日
消散1970年1月19日
最高風速10分鐘持續 150公里/小時(90哩/小時)
1分鐘持續 155公里/小時(100哩/小時)
最低氣壓962百帕毫巴);28.41吋汞柱
死亡14
損失$1200萬(1970年澳洲元
影響地區昆士蘭州
1969-1970年南太平洋氣旋季1969-1970年澳洲海域氣旋季的一部分

聖靈群島多個度假小島在風暴肆虐後變得滿目瘡痍,部分島嶼幾乎所有設施和客房全部被毀。群島以白日夢島的度假景點規模最大,但卻被這場風暴夷為平地,南莫爾島海曼島長島均有類似災情。停在這些島上的絕大多數船隻毀於一旦,成百上千前來度假的遊客被困,需要緊急救援。從災情嚴重程度估算,阿達產生的陣風時速高達220公里。風暴上岸後,登陸點附近包括坎農韋爾埃爾利海灘、舒特港在內多個社區的絕大多數民房受損或被毀。最高降雨量達1250毫米,導致鮑恩至麥凱間的沿海水道大面積洪水泛濫。洪水衝垮公路,部分地區連續數日與世隔絕。一艘拖網漁船在海上遇到氣旋,船上七人失蹤,推定均已遇難。風暴共造成14人喪生(其中海上11人),經濟損失1200萬澳洲元。阿達令人們意識到現有預警廣播系統的不足,進而推動社會增強氣旋災害意識,減少未來風暴災難中的死亡人數。2020年1月,埃爾利海灘於災難50周年之際在海邊立起紀念碑,紀念遇難人士。

氣象歷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1月5日,氣象衛星圖像顯示珊瑚海東部上空存在結構混亂的擾動天氣區,系統存在早期遠離陸地和船隻,只能由氣象站在外圍監測[1]。近期分析結果認為這片熱帶擾動最早於1月3日在瓦努阿圖以西不遠處形成[2]。1月5日至15日間,系統的觀測記錄寥寥無幾,但為數不多的衛星圖像表明擾動天氣強度很弱且移動緩慢,前進路線在所羅門群島附近形成順時針環路,然後迴轉向西南方向移動。1月15日,澳洲氣象局位於布里斯班熱帶氣旋警報中心用「阿達」(Ada)為風暴命名,並向航運界發出首份警告。[1]次日,氣旋強度按現代澳洲氣旋分級達到熱帶氣旋強度,中心位於19°00′S 153°18′E / 19.0°S 153.3°E / -19.0; 153.3附近[2]。阿達繼續向西南偏西逼近昆士蘭州,於協調世界時1月16日14點從鮑恩以東約480公里、位於馬里恩環礁的自動氣象站上空經過,該站測得每小時93公里的持續風速[3][4]

直接證實風暴在不斷增強後,澳洲氣象局於UTC當晚19點發出首份公共氣旋警告。UTC1月17日早上六點左右,氣旋中心進入麥凱氣象雷達探測範圍,此後數小時的雷達觀測數據表明阿達的移動方向穩定程度和速度都不及預期,偶爾會朝東面行進。[1]風暴結構異常緊湊,烈風強度風場半徑僅55公里,相比之下,「小規模」熱帶氣旋的烈風強度風場半徑都有100公里[5]。雷達測量結果表明,UTC1月11日上午11點至下午17點,氣旋風眼寬度從28公里收縮至僅18公里[4]。正因為規模極小,阿達的來襲才遠比一般情況突然,直到登陸前數小時產生的降水和氣壓波動都很少[1]UTC1月17日中午12點,風暴達到最高強度,十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50公里,屬三級強烈熱帶氣旋[2]

氣旋核心從UTC下午14點左右開始穿越聖靈群島[1]。風眼從舒特港東北方向僅30公里的海曼島上空掠過,島上氣壓降至976毫巴百帕,28.82吋汞柱[4],風速雖無測量數據,但估計超過每小時160公里,正在聖靈群島航道的船隻估算值也很接近[1]UTC下午17:30,阿達行進至距登特島Dent Island)最近位置,島上測得965毫巴(百帕,28.5吋汞柱)氣壓[4]UTC下午18:30,風暴以最高強度登陸舒特港[1],距環流中心僅五公里的埃爾利海灘氣壓降至962毫巴(百帕,28.41吋汞柱),估計阿達的中心最低氣壓還要略低[4]。系統登岸後移動速度放緩並蜿蜒南下,於1月18日到達麥凱西北方向約60公里位置後基本停止移動,同時結構開始消退,雷達圖像上出現多個環流中心。UTC1月19日早上六點過後不久,澳洲氣象局發佈針對阿達的最後一份公告,風暴很快便完全消散。[1]

防災措施

 
白日夢島遭受的破壞(鳥瞰圖)

阿達進入北昆士蘭州範圍後,澳洲氣象局每三小時發佈一次氣旋警告,並在有必要時更頻繁地發出公告。氣象機構針對包括先鋒河康納斯河Connors River)在內多條易受影響的河流沿線地區發佈洪災警告。風暴過後,澳洲氣象局的災難評估表明地方廣播和公告往往延遲數小時之久,甚至有時根本就沒有公佈信息,公眾的防災救災意識普遍不足。為了平息恐慌,某廣播電台在澳洲氣象局的警告信息後擅自加入未經核實的內容,稱氣旋尺寸很小,不必驚慌。風暴在規模等多個方面與大部分熱帶氣旋不同,襲擊某些地區的時間又晚於預期,這些因素共同導致許多居民對氣象機構的預測嗤之以鼻,此外,正在當地觀光的遊客也不熟悉熱帶氣旋的危險程度。[1]災難過去後,公眾面對這場風暴來襲時的反應成為研究課題,為之後升級警報體系、開展更多氣旋教育活動提供依據,這又給未來再有風暴來襲時(如1971年12月的氣旋艾爾西亞)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打下基礎[6]

影響

從麥凱出發計劃前往湯斯維爾,全長16.7米的「華卡塔尼號」(Whakatane)混凝土拖網漁船和七名船員在海上失蹤,搜救工作於1月26日中止,據信在長島(Long Island)附近找到的殘骸就是「華卡塔尼號」,推定七人均已死亡[7]。澳洲氣象局認為,阿達來襲期間的海上事故大多緣於警報延誤或是響應不及時[1]。部分船主風暴期間一直留在船上,還有些人試圖趁風眼經過時短暫的平靜期把船轉移[1][8]。據報道,海曼島有五名男子為固定船隻冒險沖入氣旋後失蹤[9]。估計阿達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額達到1200萬澳洲元[10],還導致14人喪生[4],其中海上11人[1]

聖靈群島

聖靈群島以海曼島、南莫爾島South Molle Island)和胡克島Hook Island)受災最為嚴重[3]。雖然風暴沿途的最高風速缺乏測量數值,但從破壞程度估計陣風時速可能超過220公里。大量樹木倒塌或是樹皮、樹葉被席捲一空,[4]許多房屋的屋頂只剩下支架[11]。群島各處的度假村和船隻毀於一旦,成百上千前來度假的人們只能等待緊急救援[12]

南莫爾島絕大部分住宿木屋被毀,致使一名女子死亡,室友重傷[4],該島遭受的經濟損失總額約為50萬澳洲元[11]。狂風將海曼島大部分木屋及其他建築的屋頂吹飛,[4],估計經濟損失達100萬澳洲元[11]。長島受到風暴最強的左前象限襲擊,島上的棕櫚灣度假村變得滿目瘡痍,僅有數間棚屋留存[4]。不過,位於該島西部的另一個度假村幾乎毫髮無損[11]。白日夢島此時擁有聖靈群島最大的度假勝地,但也在氣旋中毀於一旦[4],重建成本達40萬澳洲元[11]。全島只有一個娛樂室依然完好,約有150名遊客在內躲避[13]。胡克島幾乎所有建築全部消失,島上有四人一直滯留到風暴過去一周後。坎伯蘭群島Cumberland Islands)的布蘭普敦島Brampton Island)上一個90米長的石質碼頭在巨浪中四分五裂[11]

澳洲本土

鮑恩至麥凱間大部分沿海農村地區暴雨傾盆,最強風力基本集中在坎農維爾至舒特島間地區,並向內陸延伸至普拉瑟潘[1][3]。面對持續九小時的大風破壞,普拉瑟潘約四成房屋失去屋頂或受到其他損傷,當地的破壞程度創下新紀錄[4][12]。許多樹木連根拔起,農田夷為平地,民居的戶外廁所四分五裂[12][14]。埃爾利海灘85%的民房和舒特港一家汽車旅館及數套房屋被毀,坎農維爾全部兩百套房屋幾乎無一倖免[4][12]。據昆士蘭州礦業和主要道路部長羅恩·坎姆Ron Camm)透露,有750人因氣旋被迫離開家園。坎農維爾將一所學校改建成應急避難所,風暴期間約有兩百災民前來躲避[14]

氣旋逐漸減弱後雖然風勢趨於平穩,但卻產生大量降水,降雨總量高達1250毫米,導致沿海大範圍河流泛濫成災[12],局部地區僅24小時就降下860毫米雨量。先鋒河位於麥凱境內河段和頓河位於鮑恩境內河段爆發重大洪災[15],其中頓河水位超過河上橋樑三米之多[16],先鋒河水位不但遠超洪水警戒水位,還一度以每小時一米的速度急劇上漲,麥凱某購物中心的洪水有一米深[15]。部分航道水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普拉瑟潘以北一條小河泛濫成災,將兩岸11公里寬的陸地淹沒[16]。許多農場被洪水淹沒,導致牲畜死亡或丟失,還有機械和莊稼被毀[15][16]。洪流衝垮橋樑和道路並切斷通訊[17],包括普拉瑟潘和埃爾利海灘在內的部分社區與世隔絕數日之久[12][18]。面對泛濫的洪水,布魯斯高速公路有成百上千駕車人士被困[16]。水災地區共有兩人遇難,其中包括普拉瑟潘附近一名溺斃的軍人[1][15]。阿達的上層殘留在波恩至湯斯維爾產生中等程度降水,這些降水利大於弊,幫忙緩解當地持續已久的旱情[17]

善後

風暴過後,不法人士蜂擁至普拉瑟潘被毀的船隻和民居中劫掠。當地九名警員無法控制罪行爆發,但很快就有防搶警隊抵達支援。[19]澳洲陸軍空軍派出軍人及軍機前往聖靈群島,將各滿目瘡痍度假小島上的約五百人轉移[20],同時澳洲皇家海軍派船接走需要緊急救治的傷員[13]。為防疾病爆發,水災地區居民需接種傷寒疫苗[21]。部分市民自願趕赴災區協助被困的度假遊客;2014年1月,澳洲眾議員喬治·克里斯滕森和昆士蘭州州長坎貝爾·紐曼向當地某船主頒發榮譽證書,感謝他當年將被困白日夢島的180人轉移[22]

昆士蘭州政府的資源因之前持續的旱情變得緊張,因此對於阿達造成的州政府資產損失(通常由該州獨力承擔),澳洲政府同意分擔一半修復成本[23]。1970年8月,昆士蘭州及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已撥款70.8萬澳洲元,用於修復鮑恩因洪災所受破壞[24]。面對氣旋造成的嚴重影響,名稱「阿達」隨之退役,以後永遠都不會再在澳洲海域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25]

約有400名工人在各島嶼搶修度假設施,力求在旅遊旺季前完工,截至五月中旬,已有約100套度假房屋完成重建,20艘船隻恢復運作[11]。海曼島與白日夢島分別在1970年6月和8月重新向遊客開放[7]。為了恢復風暴來襲前的榮光,南莫爾島在20世紀70年代幾經易主[26],另外多個度假島嶼也因島主無力承擔重建開支被迫轉手[27]。聖靈群島遭受的破壞導致澳洲旅遊業收入急劇下降[28],數十年後,依然有評論認為阿達對聖靈群島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29]。2016年,聖靈群島國會選區眾議員傑森·科斯蒂根Jason Costigan)提議為這場風暴的遇難者豎立紀念碑[7],當地社區成員於2017年初組建委員會探討可行方案[30]。2019年4月,聖靈地區議會全體一致通過撥款1.5萬澳洲元在埃爾利海灘豎立紀念碑,計劃在災難50周年紀念時建成[31]。2020年1月18日,一座高1.7米並刻有14名遇難者姓名的石質紀念碑在儀式上揭幕,現場有200人出席[32][33]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Gibbs, W. J. Report by Director of Meteorology on Cyclone 'Ada' (PDF). Bureau of Meteorology. 1970-06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1-27). 
  2. ^ 2.0 2.1 2.2 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 1970 05P Ada (1970003S16165).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sheville.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4). 
  3. ^ 3.0 3.1 3.2 Severe Tropical Cyclone Ada.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8).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Callaghan, Jeff. Case study: Tropical Cyclone Ada, 1970 (PDF). Green Cross International. 2011-09-22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8-06). 
  5. ^ Beeden, R.; Maynard, J.; Puotinen, M.; Marshall, P.; Dryden, J.; Goldberg, J.; Williams, G. Impacts and Recovery from Severe Tropical Cyclone Yasi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PLOS ONE. 2015-04-15, 10 (4): e0121272. Bibcode:2015PLoSO..1021272B. PMC 4398409 . PMID 25874718. doi:10.1371/journal.pone.0121272. 
  6. ^ Bureau of Meteorology. Report by Director of Meteorology on Cyclone Althea (PDF).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1972-07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22). 
  7. ^ 7.0 7.1 7.2 MP calls for memorial to be built to remember lives lost. Daily Mercury. 2016-01-18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8). 
  8. ^ Smallwood, Sharon. Cyclone survivor remembers Ada. Whitsunday Times. 2015-01-29 –透過InfoTrac. 
  9. ^ AP. Cyclone lashes Australian isles. Hartford Courant. 1970-01-19: 6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Newspapers.com.  
  10. ^ Cyclone Ada, Queensland 1970. Australian Disaster Resilience Knowledge Hub. [2017-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Hills, Ben. Rebuilding a daydream. The Age. 1970-05-16: 11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Newspapers.com.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Frazer, Ian. Small but deadly Cyclone Ada which decimated the Whitsunday islands in 1970 has largely been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left scars. Townsville Bulletin. 2011-01-15: 35 –透過InfoTrac. 
  13. ^ 13.0 13.1 AP. Resort islands in Australia hit by cyclone. News-Press. 1970-01-19: 16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Newspapers.com.  
  14. ^ 14.0 14.1 Radar plots of cyclones wanted. The Canberra Times. 1970-01-27: 3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Trove. 
  15. ^ 15.0 15.1 15.2 15.3 Queensland flood summary 1970 – 1979.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10-11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16. ^ 16.0 16.1 16.2 16.3 Towns under flood siege. The Canberra Times. 1970-01-20: 3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Trove. 
  17. ^ 17.0 17.1 Families return as waters subside. The Canberra Times. 1970-01-21: 3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Trove. 
  18. ^ The havoc – from the air. The Australian Women's Weekly. 1970-02-04: 10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Trove. 
  19. ^ Looters cleaning up in wake of Cyclone Ada. The Orlando Sentinel. 1970-01-22: 72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Newspapers.com.  
  20. ^ UPI. Cyclone pounds coast. Philadelphia Daily News. 1970-01-20: 5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Newspapers.com.  
  21. ^ Simpson, Georgia. Cyclone Ada 49 years on. Whitsunday Times. 1970-01-16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  
  22. ^ Waters, Kim. Skipper recognised for efforts through Cyclone Ada in 1970. Daily Mercury. 2014-01-16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23. ^ Commonwealth to share Ada bill. The Canberra Times. 1970-04-08: 3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Trove. 
  24. ^ Cyclone grant. The Canberra Times. 1970-08-17: 7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Trove. 
  25. ^ RA V Tropical Cyclone Committee. List of Tropical Cyclone Names withdrawn from use due to a Cyclone's Negative Impact on one or more countries. Tropical Cyclone Operational Plan fo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ern Pacific Ocean 2012 (PDF) (報告).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B–1. 2012-12-12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12). 
  26. ^ South Molle makes a comeback. The Age. 1979-04-02: 17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Newspapers.com.  
  27. ^ Whitsunday: the new paradis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981-08-15: 38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Newspapers.com.  
  28. ^ Sun shines again on the islands. The Age. 1978-08-12: 13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透過Newspapers.com.  
  29. ^ Cyclone Ada a 'defining' moment for the Whitsunday region. Daily Mercury. 2016-01-21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6). 
  30. ^ Carruthers, Peter. Plans for Cyclone Ada memorial begin. Whitsunday Coast Guardian. 2017-01-25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5). 
  31. ^ Simpson, Georgia. $15,000 so we don't forget tragedy. Whitsunday Times. 2019-04-23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32. ^ Friend, Deborah. Under wraps: Handcrafted Cyclone Ada monument to be revealed. Whitsunday Times. 2020-01-15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3).  
  33. ^ Friend, Deborah. Memorial unveiled to honour victims of Cyclone Ada. Whitsunday Times. 2020-01-18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