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縣
中国山西省晋城市下辖县
35°41′31″N 112°11′08″E / 35.69194°N 112.18556°E
沁水縣 | |
---|---|
縣 | |
坐標:35°41′21″N 112°10′53″E / 35.68918°N 112.18126°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山西省晉城市 |
政府駐地 | 龍港鎮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縣委書記 | 原光輝 |
• 縣長 | 侯貴寶 |
面積 | |
• 總計 | 2,658.21 平方公里(1,026.34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196,528人 |
• 密度 | 73.9人/平方公里(191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96,032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048200 |
電話區號 | 0356 |
車輛號牌 | 晉E |
行政區劃代碼 | 140521 |
網站 | www |
沁水縣是中國山西省晉城市所轄的一個縣。總面積為2676.6平方公里,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西臨翼城縣,東連高平市、澤州縣,北和浮山、安澤、長子縣接壤,南與垣曲、陽城縣搭界。縣人民政府駐龍港鎮新建西街99號。
歷史
- 下川遺址、八里坪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舊時期晚期,人類就在此居住。下川遺址位于于沁水城西70公里的下川鄉,1970年從其挖掘出土的箭鏃、骨針等細石器文物。
- 春秋,屬晉國。
-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徙晉君於端氏。
- 戰國,屬韓國。
- 兩漢,為端氏邑,隸河東郡。
- 三國,隸平陽郡。
- 東晉,隸建興郡。
- 北魏,屬建州,端氏時廢又復置,隸建州安平郡。並在今城西另設東永安,西河、高延三縣,隸屬建州泰寧郡。
- 北齊,仍屬建州,西河、高延併入東永安縣,東永安改為永寧縣,和端氏縣同屬建州安平郡。
- 隋朝,開皇三年屬澤州,隋大業三年(607),澤州改稱長平郡,改永寧縣為沁水縣,和端氏同隸長平郡。
- 隋末、唐至元代,端氏、沁水隸澤州。
- 元朝,至元三年(1266),端氏縣併入沁水縣,屬澤州,隸晉寧路。
- 明代,屬澤州(直隸州),隸山西布政使司。
- 清代,屬澤州府。
- 民國,三年改屬冀寧道,民國十七年屬山西省。1958年10月,沁水縣併入陽城縣,沁水縣城改為沁水城關鎮。1959年10月與陽城分治,恢復沁水縣建制。1985年5月,沁水縣隸屬山西晉城市。
地理
地勢西高東低。
行政區劃
交通
人口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沁水縣常住人口為196528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13022人相比,十年間減少16494人,下降7.74%,年平均增長率-0.80%。[3]
2022年年末沁水縣常住人口為193881人,全縣出生人口915人,出生率4.71‰;死亡人口1775人,死亡率9.13‰;自然增長率為-4.43‰。[4]
經濟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62.7億元,三次產業佔GDP總量的比重為2.9︰76.7︰20.4。工業以煤炭行業和煤層氣行業為主。[5]
名勝古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項:柳氏民居(6-451)、湘峪古堡(6-452)、郭壁村古建築群(6-453)、竇莊古建築群(6-454)
-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2項:東峪村造像(1-121)、下川遺址(2-14)、八里坪遺址(2-20)、沁水縣石塔(2-73)、趙樹理故居(4-219)、上閣龍巖寺(5-104)、上木亭大廟(5-105)、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舊址(5-169)、下李莊二郎神廟(6-231)、嘉峰湯帝廟(6-232)、武安惠濟寺(6-233)、武安關帝廟(6-234)、
- 沁水縣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
- 嘉峰鎮(6)
- 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 鄭莊鎮郎壁村(6)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23年沁水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沁水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www.qinshui.gov.cn.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 ^ 2022年末沁水县常住人口略有下降. www.qinshui.gov.cn. [2023-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2).
- ^ 沁水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