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號通報艦
流星號(德語:SMS Meteor[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造的一艘通報艦,自1899年起重歸類為小巡洋艦。它是同名船級的首艦,其唯一的姊妹艦為彗星號。該艦自1888年12月開始鋪設龍骨、1890年1月下水,至1891年5月交付使用。流星號裝備有四門88毫米口徑的主炮,旨在保護主艦隊免受魚雷艇的攻擊。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流星號 |
艦名出處 | 原流星號炮艦(流星) |
建造方 |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
鋪設龍骨 | 1888年12月 |
下水日期 | 1890年1月20日 |
入役日期 | 1891年5月19日 |
結局 | 1919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流星級 |
船型 | |
排水量 |
|
船長 | 79.86米 |
型寬 | 9.56米 |
吃水 | 3.68米 |
動力輸出 | 4,500 PS(4,400 ihp)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三脹蒸汽機 |
船速 | 20節 |
續航力 | 960海里以9節 |
乘員 | 7名軍官、108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流星號的設計存在若干缺陷,其中過度振動和在巨浪時難以控制的問題都無法糾正。這些問題限制了該艦的運用壽命。它曾於1892年在基爾臨時被用作一艘警戒艦,1893-1894年跟隨主艦隊服役,1895-1896年間則擔任漁業保護船。流星號於1896年底退役,繼而於1904年投身港埠業務,然後從1911年至1919年間充當宿營船,直至出售拆解報廢。
設計
在1880年代初,隨着魚雷技術的發展,對大型軍艦的威脅日益增大。為了對抗小巧快速的魚雷艇,各國海軍開發了特種作戰艦艇。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初試圖將偵察和反魚雷艇防禦的任務結合在一種艦型中,直至1888年代號為「通報艦F」(Aviso F,即後來的流星號)的設計方案才提供了專門為對抗魚雷艇而設計的艦型。與之前的守望級通報艦相比,流星級的體積更小、速度更快,但同樣非常不穩定、船舶耐波性差、在高速航行時會發生氣窩現象從而引起艦艛劇烈振動[1]。這些缺陷無法彌補,以致於它們的職業生涯都很短。[2][3][4]
流星號的全長為79.86米,有9.56米的舷寬以及最大3.68米的吃水深度。其標準排水量為961噸,滿載時則可達1,078噸。推進裝置由兩台立式三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組成,蒸汽通過四台燃煤機車鍋爐提供。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4,500匹公制馬力(3,300千瓦特),設計航速20節(37公里每小時),並能夠以9節(1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960海里(1,78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7名軍官及108名水兵。[3]
該艦在竣工時裝備有四門單座安裝的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其中兩門並排向前,另外兩門並排向後。它們共配備462至680發彈藥。流星號還搭載有三具350毫米魚雷發射管,其中一具以浸沒式安裝在艦艏下方,另外兩具則置於舷側的甲板發射器內。艦隻防護甲板的裝甲最厚處(平坦部分)為15毫米,同樣在兩舷隔離空艙內填充有軟木;司令塔側部則覆以30毫米厚的鋼製裝甲。[1][3]
服役歷史
流星號的建造工程始於1888年12月,當時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鋪設龍骨。它於1890年1月20日下水;完成舾裝後,船廠工人在交付前還進行了建造商試驗。這些工作都完成後,該艦於1891年5月15日正式投入運用。它最初擔任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司令的旗艦,並作為警戒艦被部署至基爾,取代了原本以此身份服役的巡洋巡防艦施托施號。在隨後進行的海試過程中,由於進行必要的改進,該艦被轉移至預備役,其旗艦職責被魚雷訓練艦布呂歇爾號接替。直至9月28日,流星號才得以執行實際任務,但10月3日又被退役,以便重返船廠糾正在海試期間發現的一些缺陷,包括將煙囪高度增加1.5米,從而減少煙霧對艉部炮手的干擾。[2]
在前一年完成修改後,流星號於1892年5月20日重新入役進行新一輪海試。在此期間,它也被委派為駐基爾的警戒艦。該艦於8月中旬參加了一直持續到9月26日的年度艦隊訓練演習。在演習期間,流星號曾擔任第二魚雷艇區艦隊(II. Torpedoboots-Flottille)司令、海軍少校卡爾·羅森達爾(Karl Rosendahl)的指揮艦。德皇威廉二世於11月初登艦展開短途巡航,之後流星號於12月6日再次退役,當時海軍宣佈該艦的海試正式完結。[5]
1893年4月5日,流星號重新啟用,並自5月1日起被編入秋季練習艦隊(Herbst-Übungs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的第一支隊,至9月29日年度演習結束後再次退役。在此期間,海軍少校亨寧·馮·霍爾岑多夫曾擔任該艦艦長。從1894年6月30日開始,它為威廉二世的皇家遊艇霍亨索倫號提供護航,展開年度夏季巡航——這艘遊艇當年去往挪威。在抵達斯塔萬格後,流星號遭遇了機械故障,但其船員能夠在當地修復發動機。儘管如此,這些問題還是導致它被巡洋巡防艦威廉王妃號取代,成為了德皇的護航艦。流星遂返回基爾進行全面整修,隨後在艦隊演習中擔任偵察艦。它於9月30日再度退役。[5]
流星號於1895年3月19日重返現役,在德國的北海沿岸執行漁業保護任務。這項工作在6月14日至22日期間中斷,當時該艦參加了威廉皇帝運河的開通儀式。8月27日,它被調往秋季練習艦隊參加年度演習。流星號於9月24日作冬季退役,至1896年3月18日重新投入使用以繼續接管漁業保護職責。從4月17日到24日,它在英國的多佛爾陪同海因里希親王將其新購入的帆船駛回德國。該艦隨後返回漁業巡邏——由於英國漁民一再侵犯諾德奈附近的德國領海,迫使流星號進行干預並將他們驅離。自5月底起,除了既有的巡邏職責,該艦還開始擔任供輪機艙和鍋爐艙人員使用的訓練艦。7月3日至6日,它在洛斯托夫特參加了由英國、荷蘭和德國聯席的漁業保護會議,交流經驗。從8月9日至9月初,流星號以偵察艦身份最後一次參加艦隊演習使得漁業保護任務再度中斷。隨着10月4日退役,該艦的活躍生涯至此已經結束。[5]
由於流星號的適航性差,不利於艦隊進一步使用。另一方面,該艦也並不特別適合其活躍生涯中大部分時間所從事的漁業保護任務,因為其體型太小,無法攜帶足夠的燃煤在海上長時間停留;取而代之的是1876年入役的老舊通報艦齊滕號。1899年,流星號被重新歸類為小巡洋艦,並於1903年5月3日被移作港埠業務用船。自1904年5月3日開始,它被委任為一艘港口警戒艦。1911年6月24日,流星號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繼而淪為一艘駐紮在基爾的宿營船。在接下來的八年裏,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都供德國U艇的船員使用。德國戰敗後,該艦於1919年出售報廢。流星號最終在倫茨堡拆解。[3][6][7]
註釋
- 腳註
- 引用
參考資料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由章騫審校.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Campbell, N. J. M. & Sieche, Erwin.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134–189. ISBN 978-0-87021-907-8.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 Lyon, David.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40–265. ISBN 978-0-85177-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