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腦膜炎

傳染性疾病

流行性腦膜炎(Epidemic meningitis),簡稱流腦,是流行性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或腦脊髓膜炎(Cerebrospinal meningitis),屬於腦膜炎雙球菌病(Meningococcal disease)的一種[1][2][3][4]。腦膜炎球雙菌病由腦膜炎雙球菌導致,除了流腦外,該細菌還可感染血液進而引發腦膜炎雙球菌性敗血症(Meningococcal septicaemia)[4][5][6]

春季節是流腦的高發期,發病高峰一般出現在每年的2至5月份,具有傳染性[7]。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本病治癒率較高。患者最初表現為發熱、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狀,與一般的感冒不易區別。有的小兒在上呼吸道感染時期就被控制了,如不能控制,細菌就進入血液循環,可形成菌血症(甚至敗血症)。這時表現為高熱、噁心、嘔吐,皮膚出現瘀點、瘀斑,主要分佈於肩、肘、臀等易於受壓的部位。病原菌最終可侵及腦膜,發展成腦膜炎,出現腦膜刺激征和顱內壓增高,暴髮型流腦由於腎上腺皮質出血,可出現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症狀。

病原體

導致流腦的病原體是腦膜炎奈瑟菌簡稱腦膜炎球菌。腦膜炎球菌是革蘭氏染色陰性菌,菌體腎形,成對存在,可在患者腦脊液中性粒細胞中檢出,無鞭毛、不形成芽孢,但大多具有莢膜菌毛

腦膜炎球菌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體外培養需血平板培養基,並需及時轉種,否則由其自身分泌的溶菌酶會造成整個菌群在數日內死亡殆盡。腦膜炎球菌對乾燥、熱、寒冷等外界條件非常敏感,室溫中3小時死亡,對磺胺類藥物青黴素鏈黴素等敏感,但近年來耐藥菌株層出不窮。

腦膜炎雙球菌根據莢膜上所攜帶的多糖的抗原性可以分成13個血清群,分別命名為:A、B、C、D、X、Y、Z、29E、W135、H、I、K、L,其中有6個(A、B、C、W、X和Y)可引起腦膜炎球菌病及流行[1][8]。根據以往的流行病學調查,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流腦病例主要是由A群腦膜炎球菌引起的[7]。C群流行性腦膜炎是C群腦膜炎雙球菌傳播導致。感染者以高熱為首發症狀、伴有頭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部分病人出現皮膚瘀斑、瘀點,頸部強直、噴射性嘔吐等。

致病性

流腦患者的主要病理反應包括發熱、毛細血管壞死、出血、嚴重者會出現腎上腺出血、微循環障礙、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及中毒性休克,導致這些反應的是病原體的菌毛、莢膜和細菌自溶後釋放的內毒素

免疫性

成人多對腦膜炎雙球菌有免疫力,兒童免疫較弱,但絕大多數腦膜炎雙球菌的感染者並不發病,僅表現為鼻咽炎症狀或無症狀,但帶菌者可作為傳染源傳播本疾病。感染者在感染兩周後體內針對腦膜炎球菌莢膜多糖的特異性抗體滴度上升,抗體補體協助下產生溶菌作用,並可以通過調理作用促進吞噬。出生六個月以內的嬰兒對本病免疫力較高,蓋因母體免疫球蛋白IgG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並在一定時間內發揮防禦作用。在中國,國家計劃免疫要求6個月以上年齡的嬰兒接受免費的流腦疫苗接種。

防治原則

及早隔離患者加強可能帶菌者的管理,控制腦膜炎球菌在人群中的傳播,冬春季節流腦流行期易感人群可以少量服用磺胺類抗菌藥等藥物進行預防,同時對易感人群接種疫苗,常見的是腦膜炎雙球菌莢膜多糖菌苗,接種後免疫力一般可持續1-3年時間。對已發病患者可以採用磺胺類藥物、青黴素、紅黴素等進行治療,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耐藥菌株,在治療前需進行藥敏實驗。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世界衛生組織.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中文). 
  2.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多糖疫苗与多糖结合疫苗 (PDF). 世界衛生組織.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24) (中文). 
  3. ^ Control of epidemic meningococcal disease. WHO practical guidelines. 2nd edition (PDF). 世界衛生組織.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2) (英語). 
  4. ^ 4.0 4.1 血清组 B 型脑膜炎球菌疫苗 (PDF). Immunization Action Coalition.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8) (中文). 
  5. ^ Meningococcal. 美國疾控中心. 2019-06-04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美國英語). 
  6. ^ Meningococcal Disease (Neisseria meningitidis). 美國疾控中心.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英語). 
  7. ^ 7.0 7.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公众预防指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06-01-12] (中文). 
  8. ^ Harrison, Odile B.; Claus, Heike; Jiang, Ying; Bennett, Julia S.; Bratcher, Holly B.; Jolley, Keith A.; Corton, Craig; Care, Rory; Poolman, Jan T. Descrip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Neisseria meningitidis Capsule Locu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3-4, 19 (4): 566–573 [2021-02-18]. ISSN 1080-6040. PMC 3647402 . PMID 23628376. doi:10.3201/eid1904.1117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