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意象派

深度意向派(Deep Image Poetry),又名深層意象派、新超現實主義(Neo-Surrealism),是美國二十世紀中葉興起的詩歌運動,其代表人物有羅伯特·勃萊、傑羅姆·羅森堡、詹姆斯·賴特等[1][2]。該運動繼承了自埃茲拉·龐德以來的美國意象派詩歌傳統,重視意象的羅列和描寫,但同時融匯了歐洲和拉美的超現實主義詩歌的特徵,注重挖掘人類無意識(潛意識)的元素[1]。深度意象詩歌通常以無意識的情感驅動意象的跳躍,從而揭露人與感知世界之間的隱蔽關係,或營造出一種超現實的世界。該運動也重視口語和日常經驗,並常常通過頓悟(epiphany)或洞察(visual insight)將日常經驗轉換成詩歌元素[3]。另外,擬人化也是深度意象派的常見手法,詩人常常將人的屬性或價值投射到自然元素中以創造、連接意象[2]

與美國同時期其它詩歌運動一樣,深度意象派也被視為新一代詩人對形式主義新批評派的反叛和革新,但是較之其它詩歌運動,深度意象派則更為鬆散和分裂[3]。該運動沒有統一的綱領和有效的組織,一些詩人同時也是其它運動的代表,一些代表詩人甚至不稱呼自己為「深度意象派」。此外,深度意象派亦沒有系統的詩學理論。和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相同,羅伯特·勃萊也以精神分析支撐深度意象派的詩學理論——他借用榮格集體無意識原型理論,主張詩人應在滲透到無意識的「剎那間」創作,但是勃萊的理論始終歸於鬆散,一些論點甚至相互矛盾,並且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1]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深度意象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成為了當時美國詩壇的「主流」。勃萊和賴特等人開創的頓悟、第一人稱敘述等手法以及對柔和神秘氛圍(aura of gentle mystery)和陌生感(strangness)的強調在當時的美國詩壇大為流行,美國高校中大量創意寫作的碩士課程也將深度意象派的技術納入他們的課程內容。但是,巨大的成功和流行也導致深度意象派的手法和觀念變得越來越死板、公式化,他們的常見意象(「月亮」、「黑暗」、「石頭」、「骨頭」、「羽毛」、「灰燼」等)之後更是變成了詩歌中的陳腔濫調(cliché)[3]

註釋

  1. ^ 1.0 1.1 1.2 張子清. 美国深层意象派诗(二)——试谈意象派诗和超现实主义诗的异同及其理论基础. 名作欣賞. 1988, 4: 77-79. 
  2. ^ 2.0 2.1 張子清. 美国深层意象派诗(一)——试谈它的特色. 名作欣賞. 1988, 3: 99-100. 
  3. ^ 3.0 3.1 3.2 Epstein, Andrew. Deep Image Poetry.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etry since 1945. Cambridge Introductions to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113–118. ISBN 978-1-108-48237-0. doi:10.1017/978110868731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