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球綠地
滾球綠地(英語:Bowling Green)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金融區的一個小型公園,在百老匯的南端,靠近炮台公園,毗鄰新阿姆斯特丹荷蘭堡壘遺址。它建於1733年,最初包括一個草地滾球場地,是紐約市最古老的公園,由18世紀原始的圍牆包圍。標誌性的「華爾街銅牛 」雕塑在它的北端。
滾球綠地圍欄和公園 | |
地點 | 紐約市百老匯南端 |
---|---|
坐標 | 40°42′18″N 74°0′49″W / 40.70500°N 74.01361°W |
建於 | 1733年 |
NRHP編號 | 80002673 |
NRHP收錄 | 1980年4月9日[1] |
滾球綠地圍欄和公園已被列入美國國家史跡名錄。
概述
滾球綠地由寬街(Broadway,一譯百老匯街)和白廳街(Whitehall Street)合圍而成,外形狀若水滴。綠地外安置有一圈圍欄,綠地內部主要由草坪和噴水池組成。這片帶有長椅的開闊空間深受曼哈頓金融城白領喜愛,是最受歡迎的午餐地點之一。
綠地廣場的南端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海關大樓的正門。海關大樓目前是史密森學會國家印第安人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Smithsonian Institute)下屬的喬治·古斯塔夫·海伊中心(George Gustav Heye Center)和紐約南區(即曼哈頓區)破產法庭所在地。公園南部原本有一條與之同名的街道,但由於地鐵站出口的修建而被移除。街道所在處今日已經被鵝卵石覆蓋。紐約地鐵4、5號線在綠地南端的出口建於1905年,是紐約最古老的地鐵設備之一。
歷史
殖民時代
公園自荷蘭殖民時代以來長期一直是城市活動的中心,1638年和1647年之間作為牛市場以及閱兵場地。1675年,市議會指定「城堡前地」(古英語:plaine afore the forte)為一年一度的穀物,牛和其他產品市場。1677年,在滾球綠地附近的新阿姆斯特丹堡前面挖掘了該市的第一口公共水井。[2]1733年,市議會以象徵性租金的形式向附近的三位豪紳借出閱兵場的一部分,以此開闢一個可供市民休憩和娛樂的公園。"滾球綠地"後來成為計劃的一部分。[3]綠地周圍的街道直到1744年才鋪上鵝卵石。
1770年8月21日,為慶祝英法七年戰爭勝利,英國政府在此架設了4000磅(約1800公斤)的國王喬治三世的騎馬雕像,國王穿着馬可·奧勒留騎馬像風格的古羅馬服裝。由著名的倫敦雕塑家約瑟夫·威爾頓(Joseph Wilton)設計。威爾頓1766年便受命塑造這尊喬治王雕像,以及另外一尊首相威廉·皮特的塑像。隨着北美殖民地與母國的關係在1770年後迅速惡化,雕像成為抗議的目標,1773年,該市通過了一系列法案阻止破壞行為,並沿公園的周邊修建了鑄鐵圍欄。這些圍欄被保存至今。[4]
1776年7月9日,自由之子在紐約市政廳現址向喬治·華盛頓的軍隊宣讀美國獨立宣言後,沿寬街衝到滾球綠地,命令黑奴推翻了國王喬治三世的雕像。護欄上的鑄鐵王冠頂被鋸掉,鋸痕今天仍然可見。根據民間傳說,雕像被切碎,運往康涅狄格州的一個鑄造廠,在奧利弗·沃爾科特(Oliver Wolcott)指揮下,製造成42088顆子彈。雕像的殘片保存在紐約歷史學會、紐約市博物館以及康涅狄格州(估計總共260至270磅)。 [4]不少作品均記錄了這次事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威廉·沃考特(William Walcutt)和約翰·厄特爾(Johannes Oertel)兩人的畫作(分別繪於1854年和1859年)。
獨立戰爭後
獨立戰爭後,喬治三世雕像基座的大理石板被用作約翰·史密斯少校(Major John Smith)的墓碑。史密斯生前隸屬於蘇格蘭高地警衛團(Black Watch),於1783年去世。1804年,史密斯的墓被剷平,石板先後成為兩座宅邸的台階。1880年,石階上的銘文被再度發現,石板隨之被移往紐約歷史學會。雕像基座今日存放在紐約市政廳內,位於約翰·特蘭伯爾(John Trumbull)1790年繪製的華盛頓肖像後。威廉·皮特雕像仍由紐約歷史學會保管。
1790年,面向綠地的要塞遺址被拆除。一部份從要塞上拆卸下的碎石被用於炮台公園的西拓工程。一座宏偉的政府大樓建在要塞舊址上。這座帶有四柱式柱廊的建築原定用作總統官邸,爾後卻成為州長約翰·傑伊的住所。隨着紐約州州府遷至奧爾巴尼,大樓改成短租公寓,最後變成海關大樓。1815年,原大樓被拆卸。綠地的周圍環繞着典雅的聯排建築,其中絕大多數均為私人所有。部分建築幾易其手,見證了由共和派取代舊紐約保皇黨的歷史變遷。其中較為知名的是寬街(即百老匯街)1號的富商亞伯拉罕·甘迺迪大宅。這棟正面朝炮台廣場(Battery Parade)的建築擁有挑高56英尺(約17米)的山牆立面。羅伯特·利文斯通(Robert Livingstone)和約翰·史蒂芬斯(John Stephens)位於寬街5號和7號的聯邦式住宅則直面綠地。
第二棟總統官邸——亞歷山大·麥克姆大宅(Alexander Macomb Mansion)位於寬街39至41號,南向面對綠地。在遷都至費城之前,華盛頓總統於1790年2月23日至8月30日居住於此。隨着拉法葉街、華盛頓廣場公園和第五大道在19世紀中葉的開通,大量居民北遷。位於曼哈頓下城的住宅蛻變為運輸事務所,這也導致綠地最終完全向公眾開放。
近代
滾球綠地在二戰後一度疏於管理,直至1970年代才由市政府出面進行修繕。1980年,公園及其四周的柵欄一同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目前公園是紐約市內人流量最大的公共區域之一。
1982年,紐約愛爾蘭協會在綠地公園安放了一塊銅牌紀念曼哈頓曾發生的一次重要宗教事件:美國長老宗的創始人,弗朗西斯·馬克米牧師(Rev. Francis Makemie)在綠地附近的威廉·傑克遜(William Jackson)家中佈道,以此挑戰康布里侯爵(Lord Cornbury)的宗教敕令。馬克米牧師後來被逮捕,並被指控「傳播危險思想」罪,但最終被無罪釋放。
1989年,公園北端迎來了著名雕塑——華爾街銅牛。這座由阿圖羅·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設計的銅像最早放置在華爾街,但因為觸犯法律而被警察沒收。紐約市公園和娛樂管理局後來決定將雕像移到今天所在的位置。華爾街銅牛從此以後便成為紐約金融城最知名也最受歡迎的地標之一。
2009年6月,因為電影《魔法師的學徒》需要在綠地取景,園內的水池和噴泉進行了一次臨時改造。拍攝期間,道具就存放在公園和臨近的街上。
2012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參與者在活動第一天聚集在華爾街銅牛旁。
周邊建築
滾球綠地被許多地標性建築環繞,以下列舉其中知名的一些建築物(順時針順序):
-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海關大樓(位於綠地正南);
- 滾球綠地大樓(寬街11號),建於1895年至1898年間,奧德斯利(W. & G.Audsley)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曾為白星輪船公司(White Star Line)的辦公樓;
- 丘納德(Cunard)大樓(寬街25號),建於1921年,本傑明·莫里斯(Benjamin Wistar Morris)和卡雷爾和黑斯廷斯建築師事務所聯合設計;
- 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航運公司大樓(寬街1號);
- 寬街2號大樓,建於1959年至1960年間,由埃默里·羅斯(Emery Roth & Sons)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1999年由施歐姆(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SOM)建築設計事務所重新設計外牆。寬街2號原為紐約商品交易所大樓,由喬治·波斯特(George B. Post)設計,建於1881年至1884年間。現有的大樓為全玻璃幕牆,被視為金融街建築革新的先鋒;
- 標準石油公司大樓(寬街26號),建於1922年,由卡雷爾和黑斯廷斯建築師事務所和施蘭布(Shreve, Lamb & Blake)建築設計事務所聯合設計。施蘭布公司在紐約最為知名的作品是帝國大廈(建於1931年)。
雕塑
1989年,雕塑師阿圖羅·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設計了一尊重7100磅(約3200公斤)、高達11英尺(約3.4米)、長達16英尺(約4.9米)的銅牛。這尊銅牛高抬尾部,貌似向前衝刺。雕像所表現的活力意在象徵金融業的繁榮的樂觀前景。每天,數以千計的遊客前往綠地參觀銅牛,令銅牛成為了紐約金融區和華爾街的最著名的象徵物之一。
2017年,克里斯汀·瓦斯布爾(Kristen Visbal)設計的女權主義雕塑《無畏女孩》(Fearless Girl)被安放在綠地北端正對銅牛的位置上。
擴展閱讀
參考
- ^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8-04-15.
- ^ NYC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w York City's Water Supply System: History"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December 5, 2006,..
- ^ Edwin G. Burrows and Mike Wallace, Gotham.
- ^ 4.0 4.1 Permanent Revolution. New York magazine. 2012-09-10 [2016-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