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迪氏試驗

潘迪試驗 (Pandy's test,Pandy's reaction,潘氏試驗,潘迪試驗)屬於腦脊液(CSF)檢驗項目,用於檢測腦脊液當中蛋白質(主要是球蛋白)的增高。該試驗是以1910年建立它的匈牙利神經病學家Pándy Kálmán (1868–1945) 的名字命名的。

原理

飽和苯酚水溶液可使蛋白質(包括球蛋白白蛋白)發生沉澱。潘迪氏試驗所採用的試劑為苯酚石炭酸晶體溶解於水中)、苯三酚甲酚。常常又稱為潘氏試劑(Pandy's reagent)或潘氏溶液(Pandy's solution)。

操作方法

將一滴CSF標本(採用腰穿法採集)滴於大約1ml潘氏溶液當中。外觀變為混濁表示CSF當中的球蛋白增多,並判定為潘氏試驗陽性。正常成人CSF的潘氏試驗為陰性,並不出現混濁沉澱。

反應與結果

腦脊液當中的蛋白質通常為白蛋白和球蛋白,且二者的比例約為8:1。腦脊液當中蛋白質濃度的升高對神經疾病具有診斷價值。

正常腦脊液為無色清澈透明的液體。潘氏反應可使CSF變為半透明或不透明

陽性試驗

陽性時可見由沉澱的蛋白質所形成的青白色雲霧狀混濁。其濁度取決於CSF之中蛋白質的量。可以是「輕微混濁」(CSF蛋白質輕度至中度增高時)直至「濃稠奶狀沉澱」(CSF蛋白質含量很高時)。

潘氏反應陽性可能表示存在下列一種或多種疾病:

陰性試驗

未見雲霧狀混濁,即表示CSF標本當中的蛋白質含量正常。 注意,在幾種病理狀態下,如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幹膠質瘤以及缺血性腦血管意外,CSF蛋白質亦可正常。

參考文獻

  1. Merriam-Webster's Free Medical Dictionary.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medical/pandy%27s+test?show=0&t=128816461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Biology-Online Dictionary. http://www.biology-online.org/dictionary/Pandys_rea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Kooiker and Roberts (1998) Procedures in ER
  4. Ravel (1995) Lab Medicine, Mosby
  5. Tunkel and Mandell (2000) Infectious Disease
  6. Am Fam Physician (2003). 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entrez?cmd=search&amp=&amp=&db=pubmed&term=Seehusen%20%20[AU]%20AND%202003%20[DP]%20AND%20%20Am%20Fam%20Physician%20%20[TA]

外部連結

診斷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