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寺石窟

36°02′32″N 114°04′23″E / 36.04222°N 114.07306°E / 36.04222; 114.07306

靈泉寺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河南省安陽縣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東魏
編號191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20日

靈泉寺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善應鎮寶山與嵐峰山之間,距小南海石窟僅一山之隔。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泉寺始建於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初稱寶山寺,開皇年間改稱靈泉寺,至清末僅存石窟造像及摩崖石塔共209處,北齊及唐代石塔各兩座,它現存建築均為現代重建。靈泉寺石窟主要分佈在東側的嵐峰山和西側的寶山兩片區域。寶山摩崖石刻又稱「萬佛溝[1]。 嵐峰山摩崖石刻總共86處,寶山摩崖石刻總共120處(也有說121處,新增未收錄墓塔位於77龕旁),馬鞍山摩崖石刻總共4處。嵐峰山摩崖石刻墓主皆為女性,與寶山區皆為男性的墓地分開。

嵐峰山摩崖石刻

目前未對外開放,此區域主要埋葬方式為林葬。待血肉消失,僅留白骨時,再由僧人收拾骸骨建塔。

寶山摩崖石刻

 
 

除了建於隋代開皇九年(589年)的大住聖窟以外,寶山摩崖石刻余者皆為小形窟龕。 在這120處窟龕中按形狀可分為:塔形龕、佛龕、屋形龕、碑形龕和屋龕五類。 其中以塔形龕居多,共80處,佛龕21處,屋形龕5處,碑形龕12處,窟形龕2處。 時代跨越從隋、唐至北宋,其中有銘記的塔形龕為30處,佛龕7處,屋形龕1處,碑龕12處,窟形龕2處。隋代龕6處,唐代龕24處。 就龕原有銘記,寶山石刻有灰身塔、枝提塔、像塔、影塔等。 介於塔形龕佔整個石刻群的近百分之七十,其可稱之為「寶山塔林」。 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塔林[2]

子蕭儉灰身塔

子蕭儉灰身塔為靈泉寺唐永徽元年(650)所建,仿木結構廡殿頂,面闊三間,當心間人字拱,無補間鋪作,斗上面加替木。此龕編號82號是靈寶山摩崖石刻群唯一的人字拱摩崖造像。

大住聖窟

位於寺西的大住聖窟,高2.6米,寬3.4米,深3.4米。隋開皇九年(589年)開鑿。窟門面朝南,內部平面成方形。窟門圓拱狀,門楣為尖拱形。窟門外兩側分開有一拱形淺龕,龕內各浮雕一護法神王像。高約1.8米,東側(右側)雕「那羅延神王」,西側(左側)雕「迦毗羅神王」。兩位護法神王身軀魁偉,雙手各持劍叉法器,腳踏牛羊,威然挺立[3]。那羅延神王像上方有「大住聖窟」開鑿題記,其記載了開鑿年代、用工數目和窟內造像內容。窟內雕三壁三龕,頭像和手為後修補。窟內以北壁盧舍那佛、西壁阿彌陀佛和東壁彌勒佛為主尊。其餘兩側各刻七列坐佛,窟入口東側內壁刻二十四傳法聖師像。窟頂成覆斗形,中央有浮雕刻一蓮花。除窟頂南披外,東西北披都各刻有一如意寶珠與兩位飛天。此窟設計與北齊年間 (550-577年)的南響堂山石窟極度相似。台灣中央研究學院在其文章中認為大住聖窟 「無論在石窟形制或經文選擇與配置,皆可確認是一座與禮懺有關的石窟。 此窟具有繼承前代(北齊),啟發後代(唐代)之特殊歷史意義」[4]

墓塔圖庫

參考文獻

  1.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428. ISBN 7-5010-1525-2. 
  2. ^ 寶山摩崖石刻塔林. 台灣中央研究學院. 2017-04-01 [2024-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8). 
  3. ^ 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 鳳凰網佛教. 2007-06-19. 
  4. ^ 河南安陽市靈泉寺大住聖窟. 台灣中央研究學院. 2017-07-01 [2024-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