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就考古學而論,是中國歷史上可證實的最早的戰爭。周武王十一年(西元前1046年),周人乘殷商主力東征東夷時,出兵攻伐殷商。殷商在此戰戰敗,帝辛(紂)自盡,商朝滅亡[1]。後世稱「武王克殷」[2]、「武王克商」[3]、「武王伐紂」[4]。
牧野之戰 | |||||||
---|---|---|---|---|---|---|---|
商周之戰的一部分 | |||||||
商朝勢力範圍 | |||||||
| |||||||
參戰方 | |||||||
周軍 庸、盧、彭、濮 蜀國、羌、微、髳 ...等諸侯國 | 商軍、太昊、少昊等諸侯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周武王 姜尚 | 帝辛 × | ||||||
兵力 | |||||||
周軍: 戰車300乘 甲兵45,000人 虎賁3,000人 聯軍合計:戰車4000乘,以周制每乘25人,聯軍兵力10萬以上。 | 史稱約70萬人,一說17萬。 | ||||||
傷亡與損失 | |||||||
現代估計約兩萬人 |
史稱征服652國180,000人被殺 330,000人被俘 |
戰爭經過
商朝末期,周武王十一年(西元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周武王趁殷商主力遠征東夷之時,在太公呂尚等人輔佐下,以兵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5],總兵力共四萬五千人,東進突襲商朝。臨行前,魚辛諫阻[6]。
二十一日,周軍抵達孟津[註 1],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國部落部隊會合。二十八日,周軍由孟津冒雨東進[7],從汜地渡過黃河,至百泉,疾往商朝行在朝歌。
二月二十六日,周軍抵達牧野[8]。二十七日清晨,周軍莊嚴誓師,歷數帝辛種種暴行。[9]誓師結束後,武王下令發起總攻擊,先遣呂尚領數百名精銳部隊出擊,後武王親率主力跟進衝殺,大破商軍。[10]帝辛見大勢已去,回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11][12]
戰爭結果
《逸周書·世俘》記載牧野之戰周軍大獲全勝,後繼續征伐其他列國,共滅99國,征服652國,擊斃十八萬人,生俘三十三萬人,並驅逐商朝大將飛廉於海濱。此外,周軍還捕獵了犀牛、虎、熊、鹿等動物,獲取了大量的珠寶財物,使參戰者每人都能裝配盔甲,並保留武庚的封地。
考證
年代
關於武王伐紂的年代在過去在研究上有45種說法(從前1130年—前1018年都有)[13]。
- 根據《國語》記載伶州鳩說:「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為公元前1046年。歷史學家何炳棣認為鶉火是「東周的洛陽,絕不會是幾百年前西周在陝西的豐鎬兩京」。[14]何炳棣還認為「歲在鶉火」之說缺乏邏輯的合理性,[15]並且指出西周尚無二十八宿與十二次的觀念。[16]
- 據《竹書紀年》記載推測公元前1027年。何炳棣認為《古本竹書紀年》伐紂是公元前1027年最為可信。[17]
- 《尸子》卷下記載:「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從。」荀子《儒效篇》說:「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淮南子‧兵略訓》也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根據計算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的日期。
- 《利簋》銘曰:「珷征商,隹甲子朝,歲鼎克昏辰,夙又商」。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這一天,歲星(木星)同昏星與辰星(金星和水星)三星鼎足。由此推斷牧野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點鐘。
- 明代黃道周的戊子歲(紀元前1053年)之說[18]。
- 黃宗羲的《歷代甲子考》與《答朱康流論歷代甲子書》以武王克商為己卯歲(前1062年),並多次與朱朝瑛辯之[19]。
- 張聞玉等《西周紀年研究》(2010.9)推定為公元前1106年。
- 夏商周斷代工程依《國語》「歲在鶉火」,確定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 1998年12月20日斷代工程會議上江曉原結論,武王克商是前1044年1月9日。[20]
- 2019年,張鵬程用電腦對天象進行推算並結合出土材料,認為武王始伐商為前1046年,克商為前1044年1月9日,伐商戰爭持續2年。該說認為《國語》「歲在鶉火」應理解為伐商始年而非最終克商年。[21]
假定的武王克商日程表
- 一月癸巳(廿六日) 武王自周興師。
- 二月戊午(廿一日) 周師渡盟津,武王作太誓。
- 二月癸亥(廿六日) 夜,周師佈陣於牧野。
- 二月甲子(廿七日) 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衝殺當即得勝。昏,周佔有商都,殷王紂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
- 三月丁卯(初一日) 呂望奉命戰勝殷臣方來[22],歸來獻俘。
- 三月戊辰(初五日) 武王在牧晴祭祀文王,宣佈政令。
- 三月壬申(初六日) 呂他奉命戰勝越戲方,歸來獻俘。
- 三月辛巳(十五日) 侯來奉命戰勝殷臣靡集於陳,歸來獻俘。
- 三月甲申(十八日) 百弇奉命率虎賁戰勝衛(即豕韋),歸來獻俘。
- 四月庚子(初四日) 武王命令陳本伐磿,百韋伐宣方,新荒伐蜀。
- 四月乙巳(初九日) 陳本、新荒戰勝磿、蜀歸來,向武王報告擒霍侯、艾侯、佚侯、小臣等四十六人等。百韋戰勝宣方歸來,向武王報告擒獲宣方之君等。百韋又奉命伐厲,後又歸來獻俘。
- 四月辛亥(十五日)到乙卯(十九日) 武王在牧野築室,向祖先舉行獻捷禮。
- 六月庚戌(十二日)(?) 武王在周廟向祖先舉行獻殷馘俘禮。
- 六月辛亥(十五日)(?) 武王祭祀天位。
- 六月乙卯(十九日)(?) 武王在周廟舉行獻殷屬國的馘俘禮。
以上武王克商日程表,是據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排定的。六月的三個日子,王國維排定在四月,顧頡剛認為《世俘》記「四月」絭於周廟是「六月」之誤。
殷商軍隊人數
關於參與牧野之戰的殷商軍隊人數與組成,至今仍眾說紛紜。《詩經》上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未記明人數。《史記•周本紀》則記載商軍達七十萬之眾,然另有一說參與此戰的殷商軍隊約十七萬人。此外,周人宣傳殷商方武裝大量戰俘迎戰周師,然尚未證實。
戰況
據《尚書·周書·武成》記載,此戰商軍傷亡慘重,血流漂杵。然孟子觀《尚書·周書·武成》後不予認同,感嘆:「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漢朝王充則評說:「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23]
殷商敗因
據《史記·殷本紀》及《逸周書·世俘》記載,帝辛於戰後登鹿台自焚而死。然另有一說,據戰國時期成書的兵書[24]記載,將帝辛為周軍所斬,首級被掛到白旗上。因此不排除商朝在牧野之戰真正的敗因,是主帥帝辛已經戰死,導致軍隊混亂、失去戰鬥能力。
無奴派認為,奴隸倒戈一說是現代有奴派學者強行臆斷的說法,然而實際上,商朝並不是奴隸社會而是氏族封建社會,商代通常並不把戰俘轉化為奴隸而是以直接殺掉用於祭祀或者直接轉化為「王化之民」為主,故而商代士兵的主體不可能是奴隸,也不可能武裝數十萬的軍隊。[25][26][27][28][29]史書所記載的「軍隊倒戈」的原因究竟是東夷戰俘未被完全收服因此譁變,還是反對帝辛的守舊派貴族勢力趁機帶領的倒戈(當時軍隊的將領是由各級貴族擔任的),還未能有定論。[30][31][29]
殷商殘餘部隊
牧野之戰後,殷商東征的主力軍隊未返國參戰,下落不明。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左傳》載:「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 ^ 劉向《說苑》
- ^ 《國語》
- ^ 劉次沅 《從天再旦到武王伐紂: 西周天文年代問題》
- ^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呂氏春秋·貴因》篇載:「武王選車三百,虎資三千,朝要甲子之前,而紂為禽」。
- ^ 《尸子》載:「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在北方不北征」
- ^ 《呂氏春秋·貴因》載:「武王至鮪水(孟津附近),天雨雪,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軍師皆諫日:『卒病,請休之。』」
- ^ 《說文》載:「牧野,朝歌南七十里地」。
- ^ 《尚書·周書·武成》
- ^ 《尚書·周書·武成》載:「……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 ^ 《史記·殷本紀》載:「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 ^ 《逸周書·世俘》載:「甲子夕,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
- ^ 江曉原、鈕衛星:《回天——武王伐紂與天文歷史年代學》列出44種不同的說法,年代最早的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為公元前1018年,前後相差112年,這包含了日本學者7種,美國學者7種,英國、瑞典、韓國學者各1種。但此書忽略了黃道周的《三易洞璣》卷十:「戊子歲(前1053年)」之說。
- ^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第73頁
- ^ 何炳棣、劉雨合撰〈「夏商周斷代工程」基本思路質疑─古本《竹書紀年》史料價值的再認識〉:「伶州鳩這段話所記的星象詞句是典型的星象家的星占說,用春秋時代的人伶州鳩的口講出戰國人編造的故事來,這本身就近於胡言亂語。他所述的星象多是肉眼看不到,只能是推算出來的。」
- ^ 何炳棣、劉雨:〈夏商周斷代工程基本思路質疑〉
- ^ 《讀史閱世六十年》,第73頁
- ^ 黃道周:《三易洞璣》卷十
- ^ 《四庫提要‧歷代甲子考》稱:「魯隱公以上甲子,《漢志》與《史記》不同。黃道周主《史記》,宗羲以其與《尚書》不合,嘗與朱朝瑛反覆辨論,謂當從班氏,以武王克商為己卯歲,歷引《尚書》及《竹書紀年》以證之。此篇即答朝瑛之書。」
- ^ 《夏商周斷代工程簡報》第四十八期《武王伐紂問題討論會紀要》
- ^ 周王纪年考证校补.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 陳漢章在《周書後案》中以為「方來」即紂臣「惡來」。
- ^ 《論衡》
- ^ 《六韜》記載:「先涉,以造於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擒獲帝辛),其首於白。」
- ^ 徐義華. 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析論[J].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21(2):2.
- ^ 晁福林. 商代社會性質研究[J]. 史學理論研究, 1999(1):13.
- ^ 黃現璠《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 ^ 唐際根《殷墟:一個王朝的背影》P58-59
- ^ 29.0 29.1 雒有倉. 關於商末紂軍倒戈事件的重新認識[J].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25(3):4.
- ^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1957.
- ^ 社科院《商代史》第十一卷第二章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