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言
狂言(日語:きょうげん)是一種日本傳統藝能,由猿樂發展而來,以猿樂中的滑稽成分為骨幹洗練而成。明治時代以降,狂言與能劇、式三番並稱能樂,與能劇、歌舞伎、文樂並稱日本四大古典戲劇。
概要
狂言是一種話劇,由兩個以上的人物及其對話所構成,演藝人員稱為狂言師。它與能劇共同繼承了猿樂的特色:舞蹈要素豐富,有許多抽象且象徵性的表現。
狂言與能劇都由猿樂發展而來,兩者常彼此穿插表演。相較之下,能劇的重心放在舞蹈,有許多抽象、象徵性的表現,悲劇氛圍較為濃厚;狂言則強調擬物(日語:物まね)與丑角(日語:道化),內容簡單、即興且幽默,大量運用庶民題材與民俗俚語,不時諷刺貴族、武士等當權者,以挖掘人類本質中共通的弱點帶來歡笑。[1][2]
狂言劇碼的諷刺性可能很強,但在祭祀(日語:まつり)場合也有以祝願觀眾幸運為主的曲目。[2]
語源
「狂言」一詞源於佛教所謂「狂言綺語」(日語:きょうげんきご),此詞語在唐代常用於批評詩歌或小說(例:白居易「願以今生世俗文字業狂言綺語之誤,翻為當來世世讃佛乗之因轉法輪之縁」),幽默的舞蹈、笑話或胡扯也可稱為狂言。在日本南北朝時代時,「狂言」開始固定用來指涉猿樂等滑稽的物真似藝能。[1]
江戶時代中期,「狂言」一詞泛指今日的狂言、演劇(歌舞伎或文樂)等不同藝能,例如歌舞伎即有「狂言芝居」的用法[3],亦有稱呼歌舞伎為「歌舞伎狂言」,稱呼本條目中所謂狂言為「能狂言」的用法,在文獻中往往不易區分其定義[1]。現代歌舞伎也常常有以「狂言」為名的節目(例如日語:通し狂言)。
歷史
日本奈良時代初期,受到來自歐亞大陸的「伎樂」與「散樂」影響,申樂(猿樂)問世。關於狂言與能劇為何會分立、兩者穿插的形式(間狂言、別狂言)如何形成,這些都還不清楚,歷經南北朝時代貴族的支持,據信在室町時代,能樂已經形成目前通行的形式。安土桃山時代《天正狂言本》流傳至今約有100多首曲目,內容與今日的狂言曲目幾乎相同[2][4]。到了江戶時代,狂言與能劇被幕府編入「式樂」之中,作為文學讀物刊行的劇本「狂言記」也在民間流行,由此確立狂言的劇本與三大流派。
舞台
狂言使用能樂的「能舞台」。原則上,角色應該從下首的「鏡之間」(日語:鏡の間,圖壹1)上場,終場時也由鏡之間下台。若要表示角色在劇情中「不在現場」,表演者會安靜的坐在「後見座」(圖壹10)、「狂言座」(圖壹11)或「笛座前」(圖壹6,圖貳3)。反之,若要表達「在現場」,表演者會走到「常座」(圖壹5,圖貳1)、「脇座前」(圖壹7,圖貳9)與「角」(圖壹4,圖貳7)圍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表演。[5]
人物(役柄)
狂言中,主角與能劇一樣,稱為「仕手」(日語:シテ),其搭檔稱為挨答(日語:アド),類似能劇中的脇方(日語:ワキ)。大藏流狂言中,若劇情中出現群眾角色(日語:立衆物,たちしゅうもの),會有一個角色(立頭)帶頭作為代表,稱之為主(日語:オモ)。和泉流狂言則有戲份略輕於挨答的小挨答(日語:小アド)。實際上,劇本記述角色的方式頗為多樣。
角色名稱通常來自日常名詞,比較少有固有的角名。常見角色有「大名」(指名主,亦即地方封建領主)、「果報者」(成功人士)、「太郎冠者、次郎冠者、三郎冠者」、「出家」(指僧侶)、「座頭」(剃度的盲人)、「山伏」(日語:やまぶし)、「素破」(日語:すっぱ,指詐欺師)、「鬼」、「聟」(日語:むこ,大名的女婿)、「商人」等等,大概有十餘種,仕手的角色會決定狂言曲目屬於哪個種類。[2]
外型(裝束)
狂言師表演時穿黃色的襪子,而非能劇的白襪子,演出服裝也更貼近平民服飾。
男性角色穿着和服正裝裃(日語:かみしも),依照角色決定下擺(袴)的長度,是否佩戴冠,是否穿腳絆。女性角色以白布捲頭,穿着小袖(日語:こそで),服裝特稱為「女出立」(日語:おんないでたち)。
演員基本上是素顏出演,但特定劇情會使用面具「狂言面」。與能劇相較,狂言的面具種類較少,但表情比較豐富。主要分為四類:武惡、乙、猿、空吹(日語:うそぶき)[6]。在道具方面,狂言也比能劇簡單,常用扇子、短刀、手杖之類的小道具。
音樂
狂言表演主要以對白為主,但也很重視配樂的運用。與沉重悲愴的能劇不同,狂言的音樂舒緩輕鬆許多,通常運用笛子或日本鼓配樂。其歌曲分為謠(長篇唱念)、小謠(短篇唱念)、小吳與囃子物(純演奏)。
狂言的種類
依使用場合區分
- 本狂言(日語:ほんきょうげん)
- 通常說的狂言是指本狂言,為獨立完整的演出。
- 間狂言(日語:あいきょうげん)
- 單闋的表演,通常用於能劇換場串場(間,日語:アイ)時,歌舞伎或其他演藝作品也會使用此術語。
- 別狂言(日語:べつきょうげん)
本狂言的種類
狂言劇碼稱為「曲目」[2]。《大藏流狂言名寄》以仕手的角色將狂言曲目分類[2][7]。不同時代與流派的分類有所差異。
- 脇狂言(日語:わききょうげん)
- 大名狂言(日語:だいみょうきょうげん)
- 小名狂言(日語:しょうみょうきょうげん)
- 聟・女狂言(日語:むこ・おんなきょうげん)
- 以大名女婿「聟」為主角,有女性角色登場的曲目。包含〈花子〉、〈八幡前〉、〈雞聟〉、〈船渡聟〉、〈水掛聟〉、〈貰聟〉、〈二人袴〉、〈吹取〉、〈釣針〉、〈右近左近〉(和泉流寫作〈內沙汰〉)、〈鎌腹〉、〈箕被〉、〈伯母酒〉(日語:伯母ヶ酒)、〈比丘貞〉、〈千切木〉等。
- 鬼・山伏狂言(日語:おに・やまぶしきょうげん)
- 出家・座頭狂言(日語:しゅっけ・ざとうきょうげん)
- 集狂言(日語:あつめきょうげん)
流派
狂言主要分為三個流派:「大藏流」,「鷺流」與「和泉流」。其中「鷺流」在江戶時代已經失傳。
和泉流:該流派在表演上偏向浪漫主義風格,出現在17世紀。在東京和名古屋一代比較流行。而在現代,和泉流又分為了幾個流派,主要是三宅藤九郎家(東京)、野村萬藏家(東京)、狂言共同公司(名古屋)、野村又三郎家(名古屋)。
大藏流:該流派的演出風格比起和泉流更為正統。而在現代,大藏流主要分為:大藏本支(東京)、茂山忠三郎家(京都)、茂山千五郎家(京都)、善竹家(關西·東京)、山本東次郎家(東京)。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Template:コトバンク
- ^ 2.0 2.1 2.2 2.3 2.4 2.5 北川忠彥、安田章(校注)『完訳日本の古典 48 狂言集』(小學館 1985年)pp.396-402「解説 二」
- ^ 今尾哲也. 河竹黙阿弥 : 元のもくあみとならん. ミネルヴァ日本評伝選. 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9. ISBN 978-4-623-05491-6.
- ^ 狂言(キョウゲン)とは. Kotobank.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4).
- ^ 『完訳日本の古典 48 狂言集』p.44、p.90
- ^ Template:コトバンク
- ^ 『完訳日本の古典 48 狂言集』pp.410-441「狂言名作解題」
- ^ 通常狂言師出道作會演出〈靱猿〉中的猿(サル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