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河戲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0年12月27日) |
瑞河戲是高安的古老劇種[1],始於明初。每年秋冬,各廟廟會都有娛樂活動,先是焚香朝拜,繼而抬菩薩出遊,後面金童玉女相伴,高蹺藝人扮演《西遊記》、《封神記》,《日連記》等戲之片斷尾隨,甚為莊重熱鬧,晚間還得唱戲娛樂。是時,弋陽腔傳到瑞河兩岸,一些戲曲藝人吸收融化弋陽腔的劇目,聲腔,創造出本地新劇種——瑞河戲。群眾亦稱大班或高台班。至明萬曆年間(1573年一1620年),瑞河戲始盛,清康熙(1662年一1722年)最盛,清嘉慶(1796年一1820年)開始衰敗。民國22年(1933年),由於京劇傳入高安,瑞河劇班多數解散,個別劇班改唱京劇,瑞河戲從此衰退。
瑞河戲表演粗獷豪放,動作敏捷剛勁,幅度大,唱腔高亢激昂,清亮流暢,場面喧囂熱鬧,聲勢浩大,並伴有雜技動作,如竄火圈、刀圈、倒掛金鈎、打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