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資治通紀

皇明資治通紀》又名《皇明歷朝資治通紀》、《皇明通紀》,或簡稱《通紀》,[1]編年體史書,共四十二卷,明朝陳建著。

《皇明資治通紀》分前、後兩編,前編題為《皇明啟運錄》,自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至洪武三十一年。《皇明啟運錄》刊刻後,好友黃佐又勸其續纂後編,即《革朝靖難紀》,自洪武三十一年始,訖於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2]陳建再將前後兩編同時刻版,總題為《皇明歷朝資治通紀》,是明代第一部私修編年體史書。更是明朝士子科舉考試時務策最重要的參考書,因此撰續《通紀》者甚多。[3]

岳元聲即重新刪訂此書,增補嘉靖元年至隆慶六年之事,撰成《皇明資治續紀》三十卷。清人馬晉允再補充天啟年間事,全書為二十四卷,題為《皇明通紀輯要》,成書在清朝初年。《通紀》及其續補版本眾多,沈國元江旭奇卜大有董其昌高汝栻[4]陳龍可、馬晉允等人皆曾補修此書。《通紀》「流傳宇內,人各操觚,遂成一時風氣。」[5]

流傳

《皇明資治通紀》是根據吳朴的《龍飛紀略》基礎上改寫而成的。陳建對《龍飛紀略》並不滿意,於是增刪添補,編成《皇明啟運錄》,此書甫出版即廣泛流傳,被視為「海內宗寶」。很快傳入朝鮮,君臣皆閱讀《皇明通紀》,宣祖、肅宗、英祖等朝鮮國王經筵之時,專門與朝臣討論其內容,後來諸續編本也相繼傳入。朝鮮英祖國王(1724—1776年在位)曾命大臣將其刪改,編成朝鮮版的《皇明通紀輯要》。[6]隆慶五年(1571年)9月,工科給事中李貴和上疏稱《皇明資治通紀》一書「熒惑聽眾,若不早加禁絕,恐將來以訛傳訛,為國是之累非淺也。」於是朝廷列為禁毀書。[7]明清兩朝皆曾禁毀此書,但「海內盛行,雖禁亦不泯矣」。[8]台灣國家圖書館藏有「東莞陳氏家刻本」是目前所知最正宗的《通紀》原刻本。

註釋

  1. ^ 詳見錢茂偉《陳建〈通紀〉書名與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 年第 3 期,第 45 - 47 頁
  2. ^ 《民國東莞縣誌》稱:「(陳建)乃裒輯洪武以來,迄於正德,為《皇明通紀》三十四卷。其書載錄信是非公,文義簡暢,號稱直筆。」
  3. ^ 孟森說:「此書備科舉士人場屋中對時務策之用,故陳建《通紀》以後,撰續《通紀》者甚多。正德以前為陳氏《通紀》,嘉靖以後,諸家續之。」
  4. ^ 高汝拭的《皇明通紀法傳錄》有言:「予取《典則》、《統宗》、《史料》諸書,增其不足,刪其腐冗,則所以揚詡聖明,鋪張盛治者,真可法而傳矣。嘉隆之盛,東莞無紀補之者,為卜為支,然世宗有四十五年,議大禮,定大制,驅倭逐虜,進賢拔佞,真足為聖子神孫之令范。穆廟嗣服,拔幽登滯,簡相容言節儉謹度好生戒殺,又孰非立中正以為法,垂休美而當傳。」
  5. ^ 謝國楨編著: 《增訂晚明史籍考》,第 38 頁。
  6. ^ 參見楊艷秋《《皇明通紀輯要》在朝鮮的流傳與重編》
  7. ^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冊,卷25《著述》「焚《通紀》」條:「《皇明資治通紀》,嘉靖間廣東東莞縣人陳建所纂,載國初以至正德事跡,皆采掇野史及四方傳聞,往往失實。至隆慶間,給事中李貴和上言:「我朝列聖實錄,皆經儒臣纂修,藏在秘府。建以草莽僭擬,已犯自用自專之罪,況時更二百年,地隔萬餘里,乃以一人聞見,熒惑眾聽,臧否時賢。若不禁絕,為國是害非淺。乞下禮部追焚原板,仍諭史館勿得採用。」上從之。」
  8. ^ 葉權撰,凌毅點校: 《賢博編》,中華書局 2008 年版,第 37 頁

參考文獻

  • 莊興亮.明代史家陳建的學術生平及其《皇明通紀》研究述評[J].史學史研究,2013
  • 錢茂偉:< 陳建《通紀》書名與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