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內爾海戰
科羅內爾海戰(英語:Battle of Coronel)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期於1914年11月1日在智利科羅內爾外海展開的一場戰役,交戰雙方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戰鬥中,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伯爵領導的德國東亞分艦隊擊敗了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率領的英國分艦隊。
科羅內爾海戰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 |||||||
德軍艦隊在戰後於1914年11月3日離開瓦爾帕萊索 | |||||||
| |||||||
參戰方 | |||||||
英國 | 德意志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 † 約翰·盧茨 | 馬克西米連·馮·斯比 | ||||||
兵力 | |||||||
2艘裝甲巡洋艦 1艘輕巡洋艦 1艘輔助巡洋艦 |
2艘裝甲巡洋艦 3艘輕巡洋艦 | ||||||
傷亡與損失 | |||||||
1660人陣亡[1] 2艘裝甲巡洋艦沉沒 1艘輕巡洋艦受損 | 3人受傷 |
這場戰役很可能是源於一場誤解:雙方將領都未曾料想對方的主力艦隊會出現在附近海域,並最終發展成全面交火。克拉多克海軍少將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仍堅持戰鬥並戰死。德國艦隊輕鬆獲勝,以3名士兵受傷的微小代價,擊沉英軍兩艘裝甲巡洋艦,但同時也消耗了一半的彈藥儲備。科羅內爾海戰是英國皇家海軍近百年來的首次失利。獲得戰敗的消息後,惱羞成怒的英國海軍部派遣了包括兩艘的戰鬥巡洋艦在內的大量增援兵力以對付斯比艦隊。雙方在一個月後的12月8日在福克蘭群島外海再次開戰,英國海軍成功的依靠極據優勢的兵力擊敗了彈藥不足的斯比艦隊。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便在太平洋西南部諸島上經營着一系列殖民地,如德屬新畿內亞、雅浦島、瑙魯以及德屬薩摩亞。開戰後,英國皇家海軍和澳洲皇家海軍決定優先佔領這些島嶼殖民地,而不是去搜尋德國部署在此地區唯一的海上力量:原來部署在德屬青島的東亞分艦隊。而由斯比伯爵所率領的德意志帝國東亞分艦隊各艦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們按照戰前的計劃,在德屬馬利安納群島的帕甘島會合準備下一步計劃。[2]斯比在和艦長商議後決定橫跨太平洋,取道合恩角返回德國。斯比先是同意埃姆登號輕巡洋艦到印度洋單獨進行破交作戰,吸引注意力,然後率主力於1914年9月22日抵達大溪地島並炮擊了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首府巴比提市。10月12日到14日,艦隊先後和萊比錫號輕巡洋艦以及德累斯頓號輕巡洋艦在復活節島會合,之後一起前往南美洲南部海域。[3]
在佔領了德國的殖民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很快開始在西太平洋海域搜尋斯比艦隊的蹤跡。1914年10月4日,皇家海軍通過無線電監聽,判斷出斯比艦隊將要襲擊智利外海一帶的協約國商船。當時唯一在此地區活動的英國海上力量是由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海軍少將指揮的分艦隊。克拉多克先前率領西印度分艦隊一路追擊德累斯頓號輕巡洋艦南下,在他發現德累斯頓號已經越過合恩角後,他要求海軍部將此地區的皇家海軍分成兩隊。他自己率領一半力量巡邏南美洲西岸,而海軍少將阿奇博爾德·斯托達特則率領另一半駐紮在南美洲東岸。[4]
克拉多克的艦隊由裝甲巡洋艦好望角號[a](旗艦)、蒙茅斯號、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和輔助巡洋艦奧特朗托號組成。海軍部原本另外安排了裝甲巡洋艦防禦號和嚴重過時的前無畏艦克諾珀斯號前去支援克拉多克艦隊,但防禦號被中途安排去了別的任務耽擱了時間,導致只有克諾珀斯號趕來與克拉多克會合。[6]
防禦號的缺席意味着克拉多克的艦隊將完全失去戰勝斯佩艦隊的機會。好望角號和蒙茅斯號雖然裝備有大量6英寸(152毫米)艦炮,但這些炮廓炮完全無法在惡劣海況下使用[b];好望角號雖然還裝備了兩門9.2英寸(234毫米)艦炮,但與之相對,德軍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各裝備8門,一共16門210毫米艦炮。在火力方面,英國艦隊完全被德國艦隊壓制了。[8]另外,英國船員主要由戰時動員,缺乏經驗的海軍預備役人員組成[9],而德國東亞分艦隊的軍官卻是由提爾皮茨海軍上將親手挑選的精英人員,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的船員也因炮術精湛而獲過嘉獎。[8][10]
克拉多克的西岸艦隊在10月18日與克諾珀斯號會合。克諾珀斯號雖然理論上是艘戰艦,但她不僅設計過時,而且這艘剛剛從拆解的命運中逃離的老舊艦船此時極度需要整備和維護。克諾珀斯號只能維持12節(22公里/小時)的最大速度,是其設計時速的三分之二,其他英國艦船速度的一半。[c]有鑑於此,英國海軍部意識到如果克拉多克不帶上克諾珀斯號,那他對陣斯比毫無勝算;但如果克拉多克帶上克諾珀斯號,那他將追不上任何德軍艦船。最後海軍部只是含糊地要求克拉多克「在有陪伴的情況下接敵」,可能是希望克拉多克與克諾珀斯號一起行動。10月20日,克拉多克的艦隊離開了福克蘭群島,受命前往南美西岸巡邏。此時他仍以為防禦號隨時會和他會合。在路程中,英軍通過無線電監聽,發現德軍萊比錫號輕巡洋艦就在附近[d],克拉多克不知道原本在北美西岸活動的萊比錫號已經加入了斯比艦隊,誤以為自己只是在對陣一艘落單的輕巡洋艦。[13]
10月27日,克拉多克向海軍部詢問他能不能將克諾珀斯號拋下,帶領巡洋艦先行以尋找德軍。但是此時英國海軍部正處於人事變動之中,最後海軍上將約翰·費舍爾於10月30日代替了因具有德國血統而受到質疑的巴登的路易親王出任第一海務大臣。時任第一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負責回復克拉多克,但他和克拉多克的通信充滿了誤解:最後克拉多克以為海軍部要求他用現有的部隊出擊,而且默認他可以拋下克諾珀斯號。但其實海軍部是希望他謹慎行事,使用克諾珀斯號進行防禦,最好只是偵察敵人,或者在只遇到部分敵軍的情況下進行出擊。[14]多年之後,丘吉爾坦誠他當時被海軍高層政治鬥爭分了心,沒有專心處理南美的事務。[15]不論如何,克拉多克在10月下旬命令克諾珀斯號留在後方照顧煤船,自己先行出擊。
海軍部不能給克拉多克提供確切的答覆的一大原因是英國情報部門一直無法掌握德國艦隊的行蹤。斯比艦隊盡力不被發現,他們只在偏遠的海灘和島嶼處駐錨,同時不停地改變航線以防被攔截。另一方面,由於沒有現存的情報網絡,英軍在南美南部海域的情報收集和通信都極為困難,而且來源很不可靠。只有當路過的商船偶然碰上了德艦,或者當德國人又釋放了一批被俘船員時,英軍才能獲取關於德艦位置的情報。當地的平民往往拒絕配合,因為他們一般不是德國移民,就是具有一定德裔血統的同情者。[e]無線電通信十分混亂,經常被德國人干擾;當地的英國官員如果想進行遠程通信,比如說向倫敦匯報,那消息就勢必要通過中立的南美國家進行傳輸,而這些國家的電報站拒絕發送任何加密信息。政治鬥爭加上不準確的情報嚴重干擾了英國海軍部的判斷,直到11月3日,新任的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才收到從智利瓦爾帕萊索傳來,稱斯比艦隊出現在港內的情報。費舍爾緊急下令防禦號裝甲巡洋艦前去支援克拉多克艦隊,並且強調克拉多克不能丟下克諾珀斯號獨自行動。然而這份澄清來得太晚,克拉多克海軍少將已經在兩天前陣亡。[12]
經過
10月31日,格拉斯哥號輕巡洋艦前往智利科羅內爾港試圖搜集新聞和情報,但立即就被當時在港內為斯比工作的補給船哥廷根號發現了。哥廷根號立即用無線電通知斯比稱發現英軍艦艇,但也因此讓監聽無線電的格拉斯哥號意識到德艦就在附近。接到情報的斯比揮師前往科羅內爾圍殲格拉斯哥號,而仍以為自己在追蹤萊比錫號的克拉多克也帶領艦隊北上尋找德艦的蹤跡。雙方都出現了可怕的誤判,誰也沒想到敵軍主力就在附近。[16]
11月1日早上9時15分,格拉斯哥號離開了科羅內爾港,和港外64公里處的克拉多克艦隊主力會合。海況非常惡劣,以至于格拉斯哥號和旗艦好望角號之間甚至需要用繩子傳遞信息。四艘英艦排成鬆散的一列橫隊以10節(19公里/小時)的緩慢速度向北前進,在海面上搜尋萊比錫號。下午16時17分,他們發現了萊比錫號——只是萊比錫號並不是獨自一人;她與德國東亞分艦隊的另外4艘巡洋艦一起同行。德軍兵力包括2艘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以及3艘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德累斯頓號以及紐倫堡號。身處沙恩霍斯特號上的斯比同樣注意到海面上來自英艦的煙柱,他立刻命令手下艦船以20節(37公里/小時)的速度向南全速前進,迎敵備戰。[17]
16時20分,發現事情不對的克拉多克命令各艦轉向南方,短暫的追逐過後,克拉多克意識到自己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拋棄最快航速只有16節(30公里/小時)的輔助巡洋艦奧特朗托號,保存己方三艘正規巡洋艦向南撤退;二是和回身和奧特朗托號一起應戰德國人。而享有速度優勢的德軍也不急於追趕,他們在距離拉近到15000碼(13,720米)後開始減慢速度,等待出擊的最佳時機——只要夕陽繼續西沉,被照亮的地平線就能將英艦的剪影襯得一清二楚。[18]
17時10分,克拉多克決定回身迎戰斯比艦隊,命令艦隊轉向東南,縮短與德艦的距離。這時太陽依然高懸,向西觀察英艦的德國人被陽光刺得睜不開眼睛。因此,斯比拒絕迎戰,他下令各艦轉向,與英艦保持14000碼(12,800米)的距離。18時18分,絕望地試圖縮短距離的克拉多克下令各艦轉向北方,直接衝向德軍。斯比仍然拒絕接戰,將雙方的距離拉大到18000碼(16,460米)。18時50分,日落,雙方的距離縮短到12000碼(10970米),斯比決定接戰,他下令手下各艦開火。[19]
戰鬥雙方實力懸殊:德軍的兩艘裝甲巡洋艦加起來共有16門210毫米艦炮,而英軍能在射程上匹敵的只有好望角號上的2門9.2英寸(234毫米)艦炮,而開戰僅僅5分鐘後炮術精湛的德軍就摧毀了這僅有的2門中的一門。雖然英艦上還裝備有大量6英寸艦炮,但當天海況太過惡劣:海水不斷從炮廓湧進火炮甲板,水手只能在波濤中艱難地開火。英軍隊列中,輔助巡洋艦奧特朗托號只裝備了8門120毫米火炮。作為一艘前客輪,她體積非常巨大,是很容易擊中的目標,同時戰鬥能力十分有限。在被德累斯頓號和格奈森瑙號擊中後,奧特朗托號轉向西方,逃離了戰場。[20]
隨着戰鬥進行,天完全變黑並下起了小雨,月亮也被烏雲掩蓋着。[12]克拉多克繼續向德軍衝鋒,他希望隨着距離縮短,他艦上的6寸炮便能發揮出作用。他幾乎成功了,到了19時30分,雙方的距離被拉近到了6000碼(5,490米)。作為回應,德艦用越來越準確的炮擊一次又一次轟擊着克拉多克的兩艘裝甲巡洋艦。好望角和蒙茅斯號都被打中起火,這讓她們在沉沉夜幕下成了再明顯不過的目標。很快,蒙茅斯號不再開火;好望角號雖然繼續戰鬥了一段時間,但到了19時50分,好望角號發生了爆炸,一團巨大的火球從她的船體前部升了起來,接着海面上陷入沉寂,再也沒有人見過好望角號。[21]
沙恩霍斯特號切換目標,開始攻擊蒙茅斯號。而格奈森瑙號則和萊比錫號與德累斯頓號一起攻擊格拉斯哥號。由於德軍老舊的輕巡洋艦僅裝備有105毫米火炮,因此格拉斯哥號輕巡洋艦在先前的戰鬥中沒受什麼傷,但她不是裝備有210毫米火炮的格奈森瑙號的對手。格拉斯哥號的艦長約翰·盧茨意識到戰局已定,堅持戰鬥是自殺性行為——每當格拉斯哥號開火,炮火閃光就會誘使所有德艦一齊攻擊她。於是盧茨下令格拉斯哥號停火,並在夜幕掩護下率艦撤退。此時的格拉斯哥號仍能維持24節(44公里/小時)的高速,她先是回去查看蒙茅斯號的情況:海面上,蒙茅斯號正在緩慢沉沒,但不知怎麼地滅了火。由於蒙茅斯號對格拉斯哥號的信號沒有反應,格拉斯哥號便轉向南方,逃離了戰場。[22]
先前掉隊,很遲才趕到戰場的紐倫堡號輕巡洋艦於20時35分看到了格拉斯哥號的煙柱,接着偶然地發現了在海面上漂浮着的蒙茅斯號。紐倫堡號開到了離蒙茅斯號600碼(550米)的地方,打開探照燈照亮了蒙茅斯號的戰旗,希望蒙茅斯號能夠降旗投降。到了21時20分,紐倫堡號故意瞄高,對蒙茅斯號開了幾炮,但蒙茅斯號還是沒有反應。於是紐倫堡號對蒙茅斯號發射了魚雷,關掉了探照燈準備離開。就在這時,沉寂的蒙茅斯號最後一次動了起來——她開動了引擎,開始轉向,似乎是想撞向紐倫堡號。於是紐倫堡號開了火,21時58分,蒙茅斯號側傾沉沒。由於海況太過惡劣,紐倫堡號沒有嘗試去搜尋倖存者。[1][23][24]
德軍於22時15分正式放棄搜尋失蹤的好望角號。由於擔心報告中提到的英國戰艦會突然出現,斯比集合了他手下的船艦,向北離開了戰場。[25]
好望角號和蒙茅斯號裝甲巡洋艦上無人生還,一共有1660名英國官兵陣亡,陣亡者包括指揮官克拉多克海軍少將。格拉斯哥號輕巡洋艦和奧特朗托號輔助巡洋艦逃離了戰場,格拉斯哥號受了輕傷——她僅被命中了5次,船上有5人受傷。[26][27] 只有兩枚英軍炮彈擊中了沙恩霍斯特號,而且都是啞彈——其中一枚打穿了主裝甲帶上方的艦體,最後停在了一間儲藏室里;對此,斯比評論道:「這東西就像是某種問候。」。作為對比,沙恩霍斯特號在戰鬥中發射了422發主炮炮彈,至少擊中了好望角號35次,但這同時也導致彈藥儲備只剩350發。格奈森瑙號被擊中了4次,3名船員受傷,她在戰鬥中一共發射了244發主炮炮彈,戰後彈藥儲備只剩528發。[28]
戰後
在完全沒有勝算時,克拉多克海軍少將為了實行皇家海軍「逢敵必戰」的信條[f]依然選擇迎擊德軍,在離開斯坦利港時,克拉多克留下了一封信,要求一旦他在戰場上陣亡,就將信轉交給海軍元帥赫德沃思·穆克斯爵士。在信里克拉多克表示他實在是不想重複好友歐內斯特·特魯布里奇海軍少將的命運:因拒絕和優勢敵人作戰[g]而遭到軍法審判。在離開時,克拉多克表現得十分悲觀,以至於福克蘭群島的總督和總督的助手都覺得克拉多克沒想過能活着回來。[31]另外格拉斯哥號的艦長盧茨也寫道:「克拉多克本質上就是個不能拒絕戰鬥,甚至推遲戰鬥的人。只要有一絲獲勝的希望,他就會選擇戰鬥。」[32]
科羅內爾海戰是英國皇家海軍自1812年戰爭期間的尚普蘭湖戰役之後,近100年來的首次戰敗。當消息傳到英國,舉國譁然。惱羞成怒的英國海軍部迅速派出了由海軍中將道維頓·斯特迪爵士率領的,包括戰鬥巡洋艦無敵號和不屈號的優勢艦隊以應對斯比的威脅。[33]
戰後,格拉斯哥號成功逃離,她以20節(37公里/小時)的時速向南航行了了3天,穿過了麥哲倫海峽返回福克蘭群島。而克諾珀斯號在戰鬥爆發後一度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向北航行試圖增援,但直至戰鬥結束她也沒能趕到戰場。在收到格拉斯哥號發來的警告後克諾珀斯號掉頭向南。回程的路上,她的引擎出現了嚴重的機械故障,最大速度降至9節(17公里/小時)。兩艦於11月6日碰面並一起返回斯坦利港。克諾珀斯號的故障過於嚴重,最終選擇在斯坦利港外主動擱淺,作為固定炮台使用,而格拉斯哥號北上加入斯托達德艦隊。[34]奧特朗托號在往西開了200海里(370公里)後,也繞過合恩角,與其他艦船會合。[35]
11月4日,海軍部要求此地區所有倖存艦隻前往巴西海岸外的阿布羅略斯岩,加入斯托達德海軍少將率領的東岸艦隊。之後防禦號終於趕到,同樣加入了斯托達德艦隊。11月26日,斯特迪和斯托達德會合,艦隊合併後一起南下。英軍艦隊在1914年12月7日到達斯坦利港進行補給,為下一步的搜尋做準備。[36]
溫斯頓·丘吉爾之後對英國下議院給出了這場海戰失敗的官方解釋:「克拉多克感到只要他與克諾珀斯號一起行動,他就無法立即進攻敵人,因此他決定使用較快的巡洋艦先行。他相信即使自己被摧毀了……他也將對敵軍艦船造成損害,而這些損害將導致敵艦之後必然的毀滅。」[37]
儘管斯比獲得了勝利,但他仍對自己能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生還的可能性感到悲觀,認為自己並沒有沉重打擊到英國皇家海軍。[38] 11月3日,德國艦隊進入了智利瓦爾帕萊索港,受到當地德裔人口的熱烈歡迎。斯佩拒絕參加任何慶祝活動;當有人為他獻上花束時,他拒絕了,並評論道:「這些花在我的墳墓上一定很好看。」[39][40] 12月8日,他和他手下大部分官兵一起,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迎擊佔據優勢的英國艦隊時陣亡。
註釋與參考文獻
- 註釋
- ^ 英文名HMS Good Hope,原名阿非利加號,後因好望角上的開普殖民地而得此名。[5]
- ^ 這些舷側炮廓炮安裝得太低,在惡劣海況下使用時會導致船體大量進水。[7]
- ^ 事實上,12節只是克諾珀斯號的隨船工程師匯報給克拉多克的速度。在之後被克拉多克拋下後,克諾珀斯號的速度恢復了到16節,而克諾珀斯號的船員們則發現他們的工程師患有精神疾病。[11]
- ^ 東亞分艦隊的其他艦艇全都保持了無線電靜默,只留了萊比錫號與德國海軍部聯繫。另有說法稱東亞分艦隊所有艦艇都使用萊比錫號的呼號和德國聯繫。[12]
- ^ 19世紀下半葉,一大批德國移民遷徙到了智利南部地區,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詳見:德國人對瓦爾迪維亞、奧索爾諾和蘭基韋的殖民。
- ^ 雖然「逢敵必戰」並不是皇家海軍的正式方針,但它一定程度上形容了自特拉法加海戰以來自命不凡的皇家海軍的心態。[29]
- ^ 當時特魯布里奇拒絕用手下的裝甲巡洋艦挑戰德國戰鬥巡洋艦戈本號;相關的一系列事件最終導致鄂圖曼帝國作為德國盟友加入了一戰。[30]
- 腳註
- ^ 1.0 1.1 Battle of Coronel. World War 1 at Sea - Naval Battles in outline with Casualties etc. naval-history.net. 30 October 2013 [4 Nov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 ^ Strachan(2001年),第472頁
- ^ Hough,第33頁
- ^ Strachan(2001年),第473頁
-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 Launch of the Good Hope and the Bacchante. The Times (36385) (London). 22 February 1901. p. 10. 模板中使用了待廢棄的參數(幫助)
- ^ Strachan(2001年),第472–473頁
- ^ Friedman(2012年),第243, 260–61頁
- ^ 8.0 8.1 Strachan(2001年),第472, 466頁
- ^ Massie(2004年),第203–204頁
- ^ Corbett(2009年),第350頁
- ^ Diaries of Lt Harry T Bennett HMS CANOPUS, 1914 - 1915.. [2021-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 ^ 12.0 12.1 12.2 Battle of Coronel. [2021-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Strachan(2001年),第473–474頁
- ^ Massie(2004年),第219–221頁
- ^ Massie(2004年),第221頁
- ^ Massie(2004年),第222–223頁
- ^ Massie(2004年),第224–225頁
- ^ Massie(2004年),第225–226頁
- ^ Massie(2004年),第227–228頁
- ^ Massie(2004年),第229頁
- ^ Massie(2004年),第230頁
- ^ Massie(2004年),第233頁
- ^ Massie(2004年),第233–234頁
- ^ Silverstone,第252頁
- ^ Massie(2004年),第234–235頁
- ^ Massie(2004年),第235頁
- ^ Massie(2004年),第232頁
- ^ Massie(2004年),第232, 236頁
- ^ The Naval Position. [2021-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 ^ Van Der Vat(2001年),第140-141頁
- ^ Bennett(1962年),第92頁
- ^ Marder,第110頁,Vol II
- ^ Sondhaus,第79頁
- ^ Massie(2004年),第242–243頁
- ^ Massie(2004年),第242頁
- ^ Massie(2004年),第248–251頁
- ^ Churchill(1923年),第426頁
- ^ Pitt(1960年),第65頁
- ^ Pitt(1960年),第66–67頁
- ^ Massie(2004年),第300-301頁
- 參考文獻
- Hough, Richard. Falklands 1914: The Pursuit of Admiral Von Spee. Periscope Publishing. 1980. ISBN 978-1-904381-12-9.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 Sondhaus, Lawrence. The Great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Bennett, Geoffrey. Coronel and the Falklands. London: B. T. Batsford. 1962. OCLC 556709898.
- Churchill, W. S. C. The World Crisis I. London: Thornton Butterworth. 1923. OCLC 752891301.
- Corbett, J. S. Naval Operations.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by Dir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ection of the Committee of Imperial Defence I Imperial War Museum and Naval & Military Press. London: Longmans. 2009 [1920] [20 June 2016]. ISBN 978-1-84342-489-5.
- Friedman, Norman; Baker, A. D. Naval Firepower: Battleship Guns and Gunnery in the Dreadnought Era. Annapolis, MD: Naval Press Institute. 2008. ISBN 978-1-59114-555-4.
- Herman, Arthur. To Rule the Waves: How the British Navy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5. ISBN 978-0-06-053424-0.
- Marder, Arthur. From 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 The Royal Navy in the Fisher Era, 1904–1919. 5 volum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1970. ISBN 978-0-19215-170-4.
- Massie, Robert K. Castles of Steel: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Winning of the Great War at Sea. London: Jonathan Cape. 2004 [2021-05-23]. ISBN 978-0-224-04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 McNally, Michael. Coronel and Falklands 1914: Duel in the South Atlantic. Campaign. Oxford: Osprey. 2012. ISBN 978-1-84908-674-5.
|number=
被忽略 (幫助) - Pitt, Barrie. Coronel and Falkland. London: Cassell. 1960. OCLC 185488206.
- Strachan, H. The First World War: To Arms 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21-05-23]. ISBN 0-19-9261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3).
- Good Hope Sunk. The Times (40689). 7 November 1914: 9. OCLC 859592764.
- Wiechmann, Gerhard. Vom Auslandsdienst in Mexiko zur Seeschlacht von Coronel. Kapitän Karl von Schönberg. Reisetagebuch 1913–1914 [From Foreign Service in Mexiko to the Sea Battle of Coronel. Captain Karl von Schönberg. Voyage diary 1913–1914]. Bochum: Dr. Winkler Verlag. 2004. ISBN 978-3-89911-036-4.
- Friedman, Norman. British Cruisers of the Victorian Era.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UK: Seaforth. 2012. ISBN 978-1-59114-068-9.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Van Der Vat, Dan. The Ship that Changed the World (Revised Edition). Birlinn. 2001. ISBN 978-1-84158-062-3.
外部連結
- Andreas Leipold: Coronel, Battle o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1914-1918-onlin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First World W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attle of Coron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attles of Coronel and the Falklands – a Pictorial L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attle of Coronel,1 November 1914,Order of Battle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1-01).
- Liv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ommemorating all those who were lost aboard HMS Good Hope, 1 November 19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iv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Four Canadian Midshipmen who lost their lives aboard HMS Good Hope, 1 November 19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iv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26 West Indian Stokers who lost their lives aboard HMS Good Hope, 1 November 19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Battle of Coronel, at Naval-History.N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