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膜間隙

線粒體膜間隙(英語:Intermembrane space of mitochondria)也稱為「線粒體膜間間隙」,是線粒體外膜線粒體內膜之間的空隙,寬約6-8nm,其中充滿無定形液體。由於線粒體外膜含有孔蛋白,通透性較高,而線粒體內膜通透性較低,所以線粒體膜間隙內容物的組成與細胞質基質十分接近,含有眾多生化反應底物、可溶性的輔助因子等。由於蛋白質不能穿過孔蛋白,所以它們必須以一段特定的信號序列以供識別並轉運進膜間隙,細胞色素c正是以這種方式進入膜間隙的。[1]線粒體膜間隙中還含有比細胞質基質中濃度更高的腺苷酸激酶單磷酸激酶二磷酸激酶激酶,其中腺苷酸激酶是線粒體膜間隙的標誌酶,它可以催化膜間隙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簡稱「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團轉移到單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簡稱「AMP」)分子上,生成兩分子的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 diphosphate,簡稱「ADP」)。

線粒體膜間隙中存在的蛋白質稱為「線粒體膜間隙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全部在細胞質基質中合成。[2]有研究指出,線粒體膜間隙蛋白質在誘導癌細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3]

蛋白轉運機制

在細胞質基質中合成的蛋白質進入線粒體膜間隙需要兩段導向序列:位於蛋白質N端基質導向序列(marix-targeting sequence)和緊接其後的膜間隙導向序列(intermembrane-space-targeting sequence)。擁有這兩段導向序列的蛋白質能以保守性尋靶(conservative targeting)或非保守性尋靶(nonconservative targeting)這兩種轉運方式進入線粒體膜間隙。

參考文獻

  • 王金髮. 细胞生物学.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年6月(第十三次印刷): 266. ISBN 978-7-03-011462-4 (中文). 
  1. ^ Chipuk JE, Bouchier-Hayes L, Green DR.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during apoptosis: the innocent bystander scenario.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May 19, 2006, 13 (8): 1396–1402 [2011-08-18]. PMID 16710362. doi:10.1038/sj.cdd.44019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7) (英語). 
  2. ^ 付玉龍、楊曉明. 线粒体膜间隙蛋白的转运机制. 醫學分子生物學雜誌. 2006, 3 (3)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中文). 
  3. ^ 劉全宏、劉書瑗. 线粒体膜间隙蛋白质释放与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34 (2)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