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裕
耿裕(1430年—1496年),字好問,河南盧氏人,祖籍山西樂平(今昔陽縣)。明朝政治人物。耿九疇之子。
景泰五年(1454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改工科。天順元年(1457年),改裕檢討。
後因父親耿九疇被石亨陷害,耿裕也被貶為泗州判官。父親死後,又補為定州知州。
成化元年(1465年),召復檢討,歷任國子司業、祭酒。後又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
弘治元年(1488年),拜為禮部尚書。弘治九年(1496年)病故,葬於平定東關重興坡。死後追贈太保,諡文恪。著有《耿裕集》。[1]
註釋
- ^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耿裕,字好問,刑部尚書九疇子也。景泰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改工科。天順初,以九疇為右都御史,改裕檢討。九疇坐劾石亨貶,裕亦謫泗州判官。終父喪,補定州。
成化初,召復檢討,歷國子司業、祭酒。侯伯年幼者皆肄業監中,裕采古諸侯、貴戚言行可法者為書授之,帝聞而稱善。歷吏部左右侍郎。坐尚書尹旻累,停俸者再。已,代旻為尚書。大學士萬安與裕不協,而李孜省私其同鄉李裕,欲使代裕,相與謀中之。坐以事,調侍郎黎淳南京,而奪裕俸。言官復交劾,宥之。裕入謝,既出,帝怒曰:「吾再寬裕罪,當再謝。今一謝,以奪俸故,意鞅鞅耶?」孜省等因而傾之,遂調南京禮部,而以李裕代。逾年,孝宗嗣位,轉南京兵部參贊機務。
弘治改元,召拜禮部尚書。時公私侈靡,耗費日廣。裕隨事救正,因災異條上時事及申理言官,先後陳言甚眾,大要歸於節儉。給事中鄭宗仁疏節光祿供應,裕等請納其奏。巡視光祿御史田{大淵}以供費不足累行戶,請借太倉銀償之。裕等言,疑有侵盜弊,請敕所司禁防,帝皆從之。南京守備中官請增奉先殿日供品物,裕等不可。帝方踐阼,斥番僧還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後多潛匿京師,轉相招引,齋醮復興。言官以為言,裕等因力請驅斥。帝乃留百八十二人,余悉逐之。禮部公廨火,裕及侍郎倪嶽、周經等請罪,被劾下獄。已,釋之,停其俸。
初,撒馬兒罕及土魯番皆貢獅子,甘肅鎮守太監傅德先圖形以進,巡按御史陳瑤請卻之。裕等乞從瑤請,而治德違詔罪,帝不從。後番使再至,留京師,頻有宣召。裕等言:「番人不道,因朝貢許其自新。彼復潛稱可汗,興兵犯順。陛下優假其使,適遇倔強之時,彼將謂天朝畏之,益長桀驁。且獅子野獸,無足珍異。」帝即遣其使還。
尋代王恕為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御用監匠人李綸等以內降得官,裕言:「先有詔,文官不由臣部推舉傳乞除授者,參送法司按治。今除用綸等,不信前詔,不可。」給事中呂獻等皆論奏,裕亦再疏爭,終不聽。
裕為人坦夷諒直,諳習朝章。秉銓數年,無愛憎,亦不徇毀譽,銓政稱平。自奉淡泊。兩世貴盛,而家業蕭然,父子並以名德稱。九年正月卒,年六十七。贈太保,謚文恪。
延伸閱讀
[編]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四》,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官銜 | ||
---|---|---|
前任: 周洪謨 |
明朝禮部尚書 1488年-1496年 |
繼任: 屠滽 |
前任: 王恕 |
明朝吏部尚書 1493年-1493年 |
繼任: 倪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