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邁德·哈桑·達尼

艾哈邁德·哈桑·達尼教授(烏爾都語:احمد حسن دانی,英語:Ahmad Hasan Dani,1920年6月20日—2009年1月26日)FRASSIHI,巴基斯坦知識分子、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他是中亞和南亞考古學和歷史學的重要人物。[1]他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高等教育引入了考古學這門學科。[2]除了指揮考古發掘和研究,達尼還獲取了一系列學術職位和國際獎項。他特別以對巴基斯坦北部的前印度河文明和犍陀羅遺址上的考古工作而聞名。他也是在巴基斯坦國內外的各種民間獎項的獲得者。作為一位多產的語言學家,他能講35種本地和國際的語言和方言。[3]

艾哈邁德·哈桑·達尼
出生(1920-06-20)1920年6月20日
 英屬印度巴斯納
逝世2009年1月26日(2009歲—01—26)(88歲)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
居住地伊斯蘭堡
國籍巴基斯坦
母校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
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
知名於印度河谷文明的研究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
機構古艾德-阿贊姆大學
達卡大學
白沙瓦大學
白沙瓦博物館
博士導師莫蒂默·惠勒

生平

早年

達尼是克什米爾人,1920年6月20日生於英屬印度巴斯納[4]他在1944年獲得碩士學位,成為第一個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研究生的穆斯林。他在考試中拿下了最高分,這為他贏得了金質獎章。這也允許他從同一所大學獲得教學獎學金。雖然為他提供了補助金,但由於他的宗教信仰不允許他教學。[3]他在那裏呆了6個月。在1945年,他開始莫蒂默惠勒的指導下進行考古實習。在這個時候,他參加了在塔克西拉摩亨佐達羅發掘。隨後,他參加了英屬印度阿格拉泰姬陵的考古。他在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系獲博士學位。

職業

印巴分治後,達尼移居東巴基斯坦。在那裏,他於1947-49年擔任考古部助理部長。在這個時候,他擴建了拉傑沙希的Verandra博物館。 1949年,他娶了薩菲婭·蘇丹娜。他們有三個兒子(阿尼斯,納瓦伊德和朱奈德)和一個女兒(福齊亞)。 1950年,達尼晉升為考古學司司長。同一年,他成為達卡的巴基斯坦亞洲協會秘書長。後來,在1955年,他擔任巴基斯坦博物館全國委員會主席。12年(1950年至1962年)的任期內,達尼仍在達卡大學任副教授,同時任達卡博物館館長。在此期間,他對孟加拉的穆斯林歷史進行了考古研究。

1962年達尼調到白沙瓦大學任考古學教授直到1971年。在此期間,他帶領的拉合爾和白沙瓦博物館的重建和翻新工程。他在1970年成為在白沙瓦大學研究協會主席。 1971年,他到伊斯蘭堡大學成為社會科學院院長。他在1975年離開後,專心研究歷史學。同時,該大學在1976年更名為古艾德-阿贊姆大學。他繼續工作,直到1980年被任命名譽教授並退休。在此期間,他還擔任巴基斯坦考古和歷史協會主席(1979年)、並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巴-德小隊的其中一個負責人(1980年)。

他在1993年獲得塔吉克斯坦大學(杜尚別)榮譽博士學位。同一年,達尼建立了伊斯蘭堡博物館。 1992-96年間,他被任命巴基斯坦文化部部考古學顧問。 1994-98年間,他還擔任伊斯蘭堡國家文化遺產基金會主席。達尼在1997年,成為塔克西拉亞洲文明研究所名譽所長,並擔任這一職位直至去世。

2009年1月22日,他被伊斯蘭堡的巴基斯坦醫學科學研究所診斷出心病、腎病和糖尿病。他死於2009年1月26日,享年88歲。他被埋葬在伊斯蘭堡的H-11墓地。

訪問、研究和榮譽職位

他在達卡大學任副教授期間,達尼在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任研究員(1958-59年)。後來,在1969年,他在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成為亞洲研究員。在1974年,他又在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作訪問學者。於1977年,他在威斯康星 - 麥迪遜大學的訪問教授。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丹妮被授予孟加拉皇家亞洲學會(1969年),德國考古研究所(1981年),意大利東方和非洲研究學會(1986年)和皇家亞洲學會(1991年)授予榮譽研究員。

1991年,達尼成為布哈拉榮譽市民,塔吉克斯坦Paivand在協會名譽會員。他在1993年成為拉瓦爾品第的希法信託終身名譽主持人。

研究貢獻

 
印度河流域

達尼仍從事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前印度河文明拉赫曼泰里遺址上的挖掘工程。[5]他還在白沙瓦和斯瓦特河谷的犍陀羅遺址取得一系列發現,並在迪爾的印度希臘化遺址工作。[6]從1980年,他在巴基斯坦北部高山區沿與海德堡科學院的卡爾·耶特馬爾,沃爾克·特瓦爾特、哈拉爾德·豪普特曼參與了從新石器時代到後期佛教時期之間的的古代遺蹟石刻和碑刻的研究。[7]1990-91年,他帶領教科文組織國際科研團隊,進行中國絲綢之路沙漠路線考察和絲綢之路蘇聯段草原路線考察。

根據他廣泛的實地考察和研究經驗,達尼駁斥任何南印度文化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影響。[5]根據社會政治制度和印度河流域與周邊腹地文化的地理分佈來看,他發現印度恆河平原沒有對印度河流域文化的發展發揮任何重大的作用。[8]青銅時代從海邊也沒有任何入侵,儘管海岸線促進海上貿易。重大影響,據達尼的觀點,來自中亞的西部。他斷言,丘陵溝壑區的西部邊疆作為邊界外沿出現,實際上山地高原形成了網絡,當地人民一直在其中自由移動。因此,他認為,巴基斯坦的歷史文化更多與中亞相關,通過佛教,波斯和後來蘇菲派受到影響。[1]他努力振興巴-中亞友好協會等組織,促進這種關係。

達尼認為,儘管阿拉伯海域讓Meluhhan人能夠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建立貿易關係,大多數的歷史運動還是在中亞和南亞之間發生。地理位置使他將兩個地區之間的聯繫定義為「巴基斯坦人民和中亞在文化、語言、文學、食品、服裝、家具和民間文學藝術領域」之間的關係。[9]

獎項和榮譽

達尼不僅是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的首位穆斯林學生,在畢業考試中也取得了最高,並在1944年從該大學拿到JK金獎。達尼得到的國家級獎項包括1969年的Sitara-E-伊姆蒂亞茲獎、1992年的艾扎茲·E·卡邁勒獎以及2000年巴基斯坦政府的希拉爾·E·伊姆蒂亞茲獎。在2004年,他被高等教育委員會授予「國家傑出教授」稱號,以表彰他的貢獻和成就。

在國際上,他在考古學,語言學和古代歷史方面的工作,得到過各種著名的榮譽和獎項,如:

  • 1998年 法蘭西共和國總統軍團勳章
  • 1997年 教科文組織亞里士多德銀獎,教科文組織
  • 1996年 德國政府優秀勳章
  • 1994年 意大利政府騎士指揮官
  • 1990年 法國政府棕櫚學者獎
  • 1986年 孟加拉國亞洲協會金獎

著述

達尼出版有30部書籍和眾多期刊文章。他能講35種語言和方言,並精通法語、孟加拉語、印地語、克什米爾語、馬拉地語、普什圖語、波斯語、旁遮普語、梵語,西萊基語、辛達語、泰米爾語、土耳其語、英語和烏爾都語。[4]他還用這些語言中的大多數發表了各種文章。

專書

與人合著

  • With J-P. Mohen (eds.), History of Humanity, Volume III, From the Third Millennium to the Seventh Century BC. New York: Routledge/Paris: UNESCO. 1996. ISBN 0-415-09306-6.
  • With V.M. Masson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UNESCO, Paris. 1992- (6 volumes) ISBN 92-3-102719-0 (v.1)

參看

腳註

  1. ^ 1.0 1.1 Joffe, L (2009). Ahmad Hasan Dani: Pakistan's foremost archaeologist and author of 30 book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31 March, p.37. Retrieved on 4 September 2009
  2. ^ The Times (2009). Obituary - Professor A. H. Dani: archaeolog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8 February. Retrieved on 4 September 2009
  3. ^ 3.0 3.1 A Morning with Farah, Ahmed Hasan Dani and his wife's live interview on Pakistan Television. Retrieved on 4 September 2009
  4. ^ 4.0 4.1 Khan, M.N. Biographical Da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alaam. Retrieved on 15 May 2008.
  5. ^ 5.0 5.1 Khan, O (1998). An interview with Dan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Islamabad, on 6 January. Retrieved on 15 May 2008
  6. ^ Iqbal, M. (2002). Archaeological site discovered in Di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awn (newspaper), 21 May. Retrieved on 6 March 2007)
  7. ^ Shahid, J. (2006). Dam threatens ancient remai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awn, 5 December. Retrieved on 6 March 2007)
  8. ^ Dani, A.H. (1975). Origins of Bronze Age Cultures in the Indus Basin -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 Dani, A.H. History Through The Centur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ational Fund for Cultural Heritage. Retrieved on 22 September 20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