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宜道
歷史沿革
清兵入關之後,1645年設分守上荊南道,駐荊州府,1667年裁撤。1669年復設,駐荊州府,管理荊州府、安陸府、德安府。1726年改為分守上荊南道管安荊德三府,按察使司副使銜。1728年改稱荊州道,1735年,兼轄宜昌府、施南府,德安府歸屬武漢黃道、安陸府歸屬襄陽道。改稱荊宜施道,駐荊州府,管理荊州府、宜昌府、施南府。1748年,為按察使司副使銜。1760年,為分巡上荊南道管理荊宜施地方兼理水利事,1783年監督荊州關鈔。1877年,駐宜昌府,監督宜昌關稅務。1898年駐沙市,監督沙市關。1905年,施南府屬於施鶴道,改稱荊宜道。
宣統退位後,民國2年(1913年)1月17日置荊宜施鶴道,旋改名鄂西道,道尹駐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民國3年(1914年)5月23日改設荊南道。道尹為要缺,二等。駐宜昌縣(今湖北省宜昌市)。轄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松滋、枝江、宜都、長陽、興山、巴東、五峰、秭歸、恩施、宣恩、建始、利川、來鳳、咸豐、鶴峰20縣。民國10年(1921年)8月改名荊宜道,駐所仍舊,轄區縮小,轄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松滋、枝江、宜都、長陽、興山、巴東、五峰、秭歸、荊門、當陽、遠安16縣廢。民國15年(1926年)廢。
參考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
這是一篇關於湖北行政區劃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