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爾德國人協會
蒙特利爾德國人協會 (法語: Société allemande de Montréal; 德語: Deutsche Gesellschaft zu Montreal) 是一個以蒙特利爾為主肩負着發展蒙特利爾地區德語和德國文化 的促進蒙特利爾所有原住民健康和福利發展的非營利性的組織。[1] 這個協會在1835年被一群德國商人和教授作為一個團體而創立[2] 並通過了通過一份1865年Province of Canada的公共法案 Act to incorporate the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3]如今,這個協會在蒙特利爾的德國人圈子裏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公共機構。
蒙特利爾德國人協會 | |
---|---|
原文名稱 |
|
公司類型 | Nonprofit corporation, incorporated under the Act to incorporate the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 Statutes of the Province of Canada, Cap. LX (1865 Vict. 28) |
成立 | Montreal, Quebec, Canada (1835年4月21日 ); |
代表人物 | Dr. Gisela Steinle, President |
總部 | CanadaMontreal, Quebec |
主要子公司 |
|
網站 | germansociety |
當前任務
德國人協會的任務多年以來一直在發展。雖然這個協會最初成立是為了對來到蒙特利爾(及加拿大)的德國移民提供支持,[4] 現在這個協會支持所有不論來自何方的蒙特利爾人。如今,這個協會同樣為了支持蒙特利爾的德國文化,傳統和語言而工作,通過工作使得在蒙特利爾的不同團體比如Alexander von Humboldt Schule Montréal 和蒙特利爾Goethe-Institut聯繫起來。完整的任務清單有四個要點。
3.1 To bring together the German community and any having an interest in the community and to build bridges with other German institutions and associations.
3.2 To foster the German langua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 general, be supportive of efforts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and appreciation of Germ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its diversity, evolution throughout history and manifestations in North America.
3.3 To aid needy members and other persons, who, because of failing health, misfortune or adverse circumstances, require help.
3.4 To support projects of other Canadia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 in the Greater Montreal area whose objectives are such that participation or contributions by the Society would be considered a meaningful extension of the Society's own work. [...][1]
——Article 3.0
歷史
1835-1850年代: 早期
在1835年三月的一個私人會議之後,由Dr. Daniel Arnoldi在其他人之中創立, 1835年4月21日蒙特利爾德國人協會在the Hotel Nelson正式創立。[5][6] 成立這個協會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蒙特利爾的德國少數派發聲並支持任何一位德國原住民和那些帶着「建議,信息和[對他們]有需要的援助」的人」 (Gürttler, 1985, p. 3).[6] 在第一次常務會議上,81位創始成員推舉Louis Gugy (當時的蒙特利爾警長)作為協會的第一任主席
在協會的歷史中,協會的領導和成員的分類中有像屠夫那樣的社會工人也有像律師,政客,商人,醫生和外交官那樣的專業人士。[7]
從很早的時候起,協會就和與其相似的幫助新來的人的組織關係密切,像英國人的St. George’s Society of Montreal,蘇格蘭人的St. Andrew’s Society of Montreal和愛爾蘭人的St. Patrick's Society of Montreal這些同時期創立的組織。在Rebellions of 1837之前,協會和蒙特利爾的其他國家協會被認為更傾向於英國這邊。隨着時間過去,德國人協會慢慢開始選擇站在一個中立的立場。[6]
1850-1880年代: 移民潮
蒙特利爾對於來到北美的歐洲移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儘管大批德國人(還有其他歐洲人)來到蒙特利爾,但並沒有太多人在這座城市久留:他們中的大多數去到了加拿大的西部或者美國。然而,德國人協會在歡迎德國移民並幫助他們在這座城市安頓下來這方面扮演着一個重要角色。伴隨着協會支持在蒙特利爾的德國人群體的福利這個目標,這個協會在1850年代同樣幫助開辦了一個德語教堂。[6]
1864年6月26日, 幾個德國人協會的會員協助了聖希萊爾火車事故的主要救援工作。一輛載着467名乘客的Grand Trunk Railway火車, 車上有許多的德國新移民, 從一座開啟橋的開口跌落,掉進了黎塞留河。九十九名乘客和乘務員在這場事故中失去了他們的生命。在這場悲劇過後,協會主持了蒙特利爾皇家山墓地一座紀念館的修建工作。.[6]
在1865年,蒙特利爾德國人協會被Parliament of the Province of Canada正式承認其協會的地位。 在1865年3月18日Act to incorporate the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得到了御准。[3][6]
1860年到1870年間從歐洲來到加拿大的大規模移民增加了協會幫助有需要的移民這個慈善使命。許多來到蒙特利爾的移民沒有物質上的財產去支持他們自身的生存,儘管他們猜測加拿大政府會把他們在這個村莊安頓好,結果事實並非如此。協會在幫助那些新近來到蒙特利爾港的帶着他們的緊急需求的德國移民方面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通過幫助者以及幫他們找工作和住所來支持他們。與不同的火車輪船公司的良好關係使得協會可以幫助那些希望去到更遠的西部的德國人談判從而得到票價優惠。在普法戰爭 (一場對北美巨大的移民潮作出貢獻的戰爭) 期間和之後,德國人協會的救災工作同樣被德國人控制去幫助寡婦和孤兒。[6]
認識到這一問題之後,德國人協會和其他組織共同推動政府實施了更嚴厲的移民政策來阻止那些沒有生計來支持他們自己的人的移民。在1868年,加拿大政府採納了一項legislation and an order-in-council決議去約束那些有充足生計移民的人。新政策有限地實施,以及歐洲移民局的腐敗行為促使社會在德國報紙上刊登競選活動,並且通過在蒙特利爾的德國總領事館,它同樣使德國的政府採取行動來對付那些沒有自給自足能力的人移民到加拿大的移民潮。[6][8]
馬尼托巴(Manitoba)計劃 (1872-1874)
在土地測量師Wilhelm Wagn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的領導下(1867-1870年間德國人協會主席),德國人協會得到授權在馬尼托巴的一個半鎮區內完成他們在那個省建立一個德國人協會的目標。聯邦政府的許可使協會在頭一年招募到了五十名成員,並且之後每年都有100名成員加入並在鎮區安頓下來。Efforts of the Society and Wagner to promote immigration to Manitoba included the publishing of information brochures in German and a red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fares. Nevertheless, the Society failed to meet its obligations, and the Surveyor General of Canada informed the Society in the fall of 1874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reclaim the townships, which due to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climate, the Hudson’s Bay Company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 Society put to rest the Manitoba Project.[6][9]
參考資料
- ^ 1.0 1.1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 By-Law N°1: A by-law relating generally to the conduct of the affairs of the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 [8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8).
- ^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 History.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 [8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8).
- ^ 3.0 3.1 Statutes of the Province of Canada (Book, digitized by Google). 1865: 147–148 [8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4-09).
- ^ Magocsi, Paul R. Encyclopedia of Canada's Peopl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0: 601. ISBN 978-0-8020-2938-6.
- ^ Nieuwendyk, Dick. Hotel Nelson. Montreal Times. Montreal Times. [10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0).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Gürttler, Karin 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zu Montreal (1835-1985). Montreal, QC: German Society of Montreal. 1985: 108. ISBN 978-2-9800421-0-2.
- ^ Meune, Manuel. 1664-2008 : de l’oubli du fait allemand à l’émergence d’une mémoire germano-québécoise (PDF). Zeitschrift für Kanada-Studien. 2008, 28 (2): 9–27 [2014-06-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7-11).
- ^ Wagner, Jonathan. A History of Migration from Germany to Canada. Vancouver: UBC Press. 2011. ISBN 978-0-7748-4154-2.
- ^ Gürttler, Karin R. Wagner, William (Website).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vol. 13. University of Toronto & Université Laval. 1994 [21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