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寮通安宮
沿革
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肇因漁民曾綽,曾清秀父子兩人,在桃仔園灣,壽山近外海捕魚,忽見聖王的金身,隨恭敬帶回奉安於自宅大廳,供民眾膜拜,開始發跡。
民國六年(1917年),距供奉聖王四十八週年,經聖王親自選擇現時廟址,為建宮廟地,廟名敬稱通安宮,此謂本宮立廟之源始。
廟裏主要供祀廣澤尊王有五位,俗稱開廟大聖王(又稱副大聖王) 開基大聖王、二聖王、三聖王、鎮殿王。至今已有90幾年歷史的聖王公廟,是當地居民們的中心信仰與精神寄託之所在,更是當地最為著名的代表性廟宇。[1] 註:開廟大聖王乃舊廟時期之鎮殿王,爾後蓋大廟,便雕刻一尊較大尊的鎮殿王,至今耆老仍稱呼為開廟大聖王,或稱為副大聖王或外交部長。
事跡
通安宮聖王公出巡遶境活動有許多嘖嘖稱奇的事跡,較著名為其鎮殿聖王神像翻白眼,據說是神明正在處理不好的東西產生的現象,並且吸引電視台與許多人士報導與觀看,在2017年三立電視台戲說台灣電視劇以此為範本,播出反白眼翹腳王戲劇,並在戲末結局後介紹了蚵仔寮通安宮。而在2016年通安宮往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鳳山寺謁祖進香暨夜巡大典科儀,寶島神很大電視團隊前來拍攝蚵仔寮地區的宗教信仰,以及夜巡活動,並在20160420播出。
神轎特色
四駕:二聖王的鑾轎,大多在轎後會插上象徵兵馬旗的五方旗與日月傘,主要是方便其在出巡期間處理辦事進出狹隘地方或房舍需要。
頂棚轎:是其他各聖王主要的鑾轎,在轎後會插上象徵兵馬旗的五方旗,也會視狀況(例如出巡的鎮殿王神轎)多兩把日月傘。其動態的展現更是蚵仔寮通安宮主要特色之一。
文轎:在出巡、問公事時以啞巴轎進行時會用上。
爭議
2024年6月因其主委涉毒遭逮而引起風波。通安宮即聲明此事件為個人之行為,但已對廟宇和神明造成信仰存既的破壞。相對體現現今廟宇本身和其人事關係有着密不可分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