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貝爾
路易·約瑟夫·馬里亞·貝爾(荷蘭語:Louis Joseph Maria Beel,1902年4月12日—1977年2月11日)是已解散的羅馬天主教國家黨的荷蘭政治人物,後成為天主教人民黨(現為基督教民主黨)的聯合創始人。貝爾於1946年7月3日至1948年8月7日以及1958年12月22日至1959年5月19日擔任荷蘭首相。[1]
路易·貝爾 Louis Beel 閣下 | |
---|---|
荷蘭首相 | |
任期 1958年12月22日—1959年5月19日 | |
君主 | 朱麗安娜女王 |
副職 | 特恩·斯特雷肯 |
前任 | 威廉·德雷斯 |
繼任 | 揚·德夸伊 |
任期 1946年7月3日—1948年8月7日 | |
君主 | 威廉明娜女王 |
副職 | 威廉·德雷斯 |
前任 | 威廉·斯海默霍恩 |
繼任 | 威廉·德雷斯 |
國務委員會副主席 | |
任期 1959年8月1日—1972年7月1日 | |
君主 | 朱麗安娜女王 |
前任 | 布拉姆·魯特赫斯 |
繼任 | 馬里努斯·魯珀特 |
社會事務和衛生大臣 | |
任期 1958年12月22日—1959年5月19日 | |
總理 | 自己 |
前任 | 科·敘爾霍夫 |
繼任 | 查爾斯·范羅伊 |
國務委員會委員 | |
任期 1959年6月1日—1959年8月1日 | |
任期 1958年4月1日—1958年12月22日 | |
副總統 | 布拉姆·魯特赫斯 |
司法大臣 | |
任期 1956年2月4日—1956年2月15日 Ad interim | |
總理 | 威廉·德雷斯 |
前任 | 倫德特·安東尼·唐克 |
繼任 | 尤利烏斯·克里斯蒂安·范歐文 |
副首相 | |
任期 1952年9月2日—1956年7月7日 | |
總理 | 威廉·德雷斯 |
前任 | 約瑟夫·范斯海克 |
繼任 | 特恩·斯特雷肯 |
社會工作大臣 | |
任期 1952年9月2日—1952年9月9日 Ad interim | |
總理 | 威廉·德雷斯 |
前任 | 部門成立 |
繼任 | 弗蘭斯-約瑟夫·范蒂爾 |
荷屬東印度群島高級專員 | |
任期 1948年10月29日—1949年6月2日 | |
君主 | 朱麗安娜女王 |
前任 | 胡貝圖斯·范莫克 |
繼任 | 托尼·洛芬克 |
殖民地事務大臣 | |
任期 1947年8月30日—1947年11月3日 Ad interim | |
總理 | 自己 |
前任 | 揚·永克曼 |
繼任 | 揚·永克曼 |
下議院議員 | |
任期 1948年7月27日—1948年12月7日 | |
任期 1946年6月4日—1946年7月3日 | |
內政大臣 | |
任期 1951年12月6日—1956年7月7日 | |
總理 | 威廉·德雷斯 |
前任 | 弗蘭斯·特林斯 (Ad interim) |
繼任 | 尤利烏斯·克里斯蒂安·范歐文 (Ad interim) |
任期 23 February 1945—15 September 1947 | |
總理 | See list
|
前任 | 亨德里克·范布伊延 (Ad interim) |
繼任 | 佩特魯斯·約翰內斯·維特曼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路易·約瑟夫·馬里亞·貝爾 Louis Joseph Maria Beel 1902年4月12日 荷蘭魯爾蒙德 |
逝世 | 1977年2月11日 荷蘭烏德勒支 | (74歲)
死因 | 白血病 |
國籍 | 荷蘭 |
政黨 | 天主教人民黨 (自1945年) |
其他政黨 | 羅馬天主教國家黨 (1933–1945) |
配偶 | 耶特·范德默倫 (1926年結婚—1971年her death) |
兒女 | 3女1子 |
母校 | 拉德堡德大學 (LL.B., LL.M., PhD) |
職業 | 政治人物 · 公務員 · 法學家 · 律師 · 研究員 · 非營利組織董事 · 作家 · 教授 |
貝爾在拉德堡德大學學習法律,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並於1929年7月至1942年5月期間在埃因霍溫和上艾瑟爾省擔任公務員。他在完成論文並畢業取得行政法法學博士之前在母校擔任研究員。在二戰期間,從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他在埃因霍溫擔任律師。戰爭結束前不久,貝爾於1945年2月23被任命為第三屆赫布蘭迪內閣(最後一屆荷蘭流亡政府)的內政大臣。在新內閣組建後,貝爾保留了他在國民團結政府的斯海默霍恩-德雷斯內閣中的職位。在1946年大選後,貝爾被要求領導新內閣,並與工黨領袖威廉·德雷斯成功組建第一屆貝爾內閣。貝爾於1946年7月3日正式成為荷蘭首相,並繼續兼任內政大臣。
在1948年大選後,由於內閣組建困難重重,貝爾未能組建新的聯合政府,並於1948年7月27日當選為下議院議員。1948年8月7日德雷斯-范斯海克內閣就職後,貝爾卸任總統一職並繼續擔任下議院後座議員。在1948年9月,貝爾被提名為下一任荷屬東印度高級專員,任期從1948年10月29日到1949年6月2日,並從1949年10月到12月在母校和天主教經濟大學擔任行政法和公共行政學教授1951年。內閣改組後,他在1951年12月6日就職的第一屆德雷斯內閣中再次被任命為內政大臣。在1952年大選後,貝爾繼續在第二屆德雷斯內閣中任職,並於1951年12月6日就任副首相。1952年9月2日。在1956年7月7日,貝爾在被任命領導一個特別委員會調查有關王室的政治危機後辭職。在1958年2月,貝爾被提名為國務委員會成員,並於1958年4月1日就職。在第三屆德雷斯內閣垮台後,貝爾被要求領導臨時內閣,直至下次選舉。他成功組建了看守政府,也就是第二屆貝爾內閣。於是他於1958年12月22日再次出任荷蘭首相併兼任社會事務和衛生大臣。
在1959年大選前,貝爾表示他不會再擔任首相,也不會參選。1959年5月19日,隨着德夸伊內閣就職後,貝爾第二次離任。但貝爾仍活躍於政治領域,並於1959年7月被提名為下一任國務委員會副主席,任期從1959年8月1日到1972年7月1日。
貝爾在70歲時退出政壇,轉而活躍於公共部門,擔任非營利組織董事,並代表政府在多個州委員會和理事會任職。貝爾以其作為高效管理者和有效共識決策者而聞名。在1956年11月21日,貝爾被授予國務大臣榮譽稱號,並繼續以政治家的身份評論政治事務,直到1976年8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並於六個月後去世,享年74歲。他是二戰後唯一一位出任兩屆非連續任期的首相。由於任期較短,因此學者和公眾在排名中通常會忽略他的首相任期,但他在1940年代和50年代及擔任大臣以及後來擔任國家銀行理事會副行長時期的遺產一直延續至今。[2][3][4][5][6]
傳記
早年生活
路易·約瑟夫·馬里亞·貝爾,1902年4月12日出生於魯爾蒙德,即荷蘭最南部林堡省的一個主教區小鎮。他在一個以羅馬天主教為主的社區長大,並在魯爾蒙德著名的聖公會學院(教區學院)上學。他於1920年畢業,並在魯爾蒙德市找到了一份文員志願者的工作。兩年後,他成為魯爾蒙德教區教育宗教督察佩特魯斯·范·吉爾斯蒙席的秘書。在1923年,羅馬天主教大學在奈梅亨成立(現稱為拉德堡德大學)時,范吉爾斯主教堅持讓他的秘書成為奈梅亨的兼職法律系學生。在1924年,貝爾開始在魯爾蒙德和奈梅亨之間往返。在1925年獲得學士學位後,他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在東部上艾瑟爾省政府擔任行政助理。他搬到了首都茲沃勒鎮,並離開了出生地魯爾蒙德。在茲沃勒比爾居住期間,他結婚了,並孕育了他的第一個孩子。除了擔任省級公務員之外,貝爾還在專業培訓機構Katholieke Leergangen擔任兼職講師,並撰寫了第一篇關於法律主題的文章。
1928年,貝爾在拉德堡德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隨後,他申請了一份更好的工作,並設法在埃因霍溫市找到了一個文員的工作,埃因霍溫也是荷蘭南部一座因飛利浦集團成立而蓬勃發展的城市。在1929年,他與妻子、兒子和岳母搬到埃因霍溫,並在那裏生活了十五年多。貝爾在此再得三女。貝爾的職業生涯進展迅速,不到一年他就成為一名首席職員。正如在茲沃勒時一樣,貝爾被證明是一個勤奮的人。他繼續在Katholieke Leergangen兼職授課,並定期在法律媒體上發表文章。他於1935年在拉德堡德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1942年,貝爾辭去市公務員職務,並轉而擔任社會事務主任兼副鎮書記員。貝爾因反對德國佔領荷蘭而辭職。為了避免被德國佔領軍俘虜,他不得不經常躲藏起來。1944年9月18日,在被稱為「市場花園行動」的二戰軍事攻勢期間,埃因霍溫獲得解放。德國人撤離後,荷蘭抵抗運動戰士立即大規模出現,他們將貝爾視為其中之一。他成為埃因霍溫一群在戰爭期間抵抗德國人的知名公民的發言人。該團體不贊成延續戰前的政黨路線,即反革命黨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本着這種精神,他們向仍居住在倫敦的威廉明娜女王發送了一份由比爾起草的講話。貝爾被敦促接受軍事管理局(Militair Gezag)顧問的職務,軍事管理局是荷蘭解放後的南部地區的臨時政府,隸屬於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以此身份,貝爾應荷蘭流亡政府的邀請前往倫敦,並就如何處理戰爭受害者提供建議。他於1945年1月1日抵達倫敦。同月10日,他應威廉明娜王后的要求前往她的英國宅邸莫蒂默拜訪她。這次訪問給貝爾的生活帶來了決定性的轉變。
政治
女王直觀地在貝爾的身上看到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位來自南方的羅馬天主教徒,並敢於公開拒絕納粹主義。貝爾正是她在尋找的那種「復興」的人,以取代她不再認可的戰時內閣成員。因此,貝爾立即被任命為第三屆赫布蘭迪內閣的內政大臣。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後,該內閣立即辭職,為由自由派的威廉·斯海默霍恩和社會民主派的威廉·德雷斯兩位首相組建新內閣騰出道路。他們邀請貝爾繼續在他們的內閣(斯海默霍恩-德雷斯內閣)中擔任內政大臣。按照貝爾自己的說法,他勉強同意了。他與家人從南部的埃因霍溫搬到西部的瓦瑟納爾,一個靠近政府所在地海牙的別墅。
戰後議會選舉終於可以在1946年5月舉行。在競選活動中,貝爾表達了宗教黨派和自由黨派對斯海默霍恩首相及其政治支持者所青睞的經濟計劃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抵制。與上一年英國大選工黨取得決定性勝利不同,荷蘭在戰後首次選舉中並未實現人們所期待的「社會主義突破」。儘管沒有一個政黨獲得絕對多數,但天主教人民黨仍是最大的贏家。威廉明娜女王要求貝爾組建新內閣。他成為「紅色羅馬聯盟」的首相,他稱之為「新休戰」,因為這是荷蘭歷史上第一個由社會主義者和羅馬天主教徒組成的內閣。這個貝爾內閣為戰後荷蘭的政治和經濟發展確定了方向。
在社會政策方面,貝爾於1946年12月採取了臨時措施,使工薪階層有權為年齡小於18歲的第一和第二個孩子的獲得津貼。1947年5月的《老年養老金緊急規定法》為所有超過65歲的人提供了經過經濟情況調查的養老金,無論以前的就業記錄如何;1948年7月的《養老金領取者家庭津貼法》為根據《1919年殘疾保險法》領取殘疾、老年或遺屬福利金的人引入了家庭津貼。[7]在1947年,疾病津貼的期限從26周延長了一倍,達到52周。[8]根據1948年7月15日的一項法律(Stb. I 309),《殘疾法》規定的孤兒年金權利年齡限制從14歲提高到16歲。[9]
到了1948年,需要再次舉行議會選舉來更新憲法,這被認為是解決荷屬東印度群島出現的問題所必需的,因為在日本投降後,以蘇加諾和哈達為首的民族主義者立即宣佈國家獨立。在這次選舉中,天主教人民黨再次獲勝,貝爾被要求組建新內閣。他有機會再次出任首相,但他未能組建由社會主義黨派、天主教黨派和自由派組成的基礎廣泛的內閣,他認為這是確保憲法修正所必需的。而其同黨成員約瑟夫·范斯海克通過將首相一職讓與社會主義派的威廉·德雷斯而成功接任貝爾並組建了一個基礎廣泛的內閣,而范斯海克本人則對副首相一職感到滿意。德雷斯任命貝爾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現印度尼西亞)皇家高級專員,接替副總督胡貝圖斯·范莫克,儘管後者的管理能力已得到證實,但仍不得不辭職。
海牙的荷蘭政府多次嘗試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達成協議。然而駐紮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貝爾不贊成這樣的協議,因為他懷疑新共和國不希望按照荷蘭的去殖民化政策建立印度尼西亞聯邦,而該懷疑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主持下,兩國於1949年5月達成協議,在海牙舉行圓桌會議,為主權移交做準備。貝爾竭力阻撓該協議的達成。然而他未能成功,並辭去了王室高級專員辦公室的職務。
1949年5月底,貝爾回到家中。幾個月後,他在位於奈梅亨的母校接受了行政法教授的職位,這是他早期的抱負之一。
1951年11月7日,內政大臣約翰·范馬爾塞芬突然去世。德雷斯首相呼籲貝爾重返辦公室。貝爾再次不情願地接受了德雷斯的提議。1952年選舉後,他還在下屆德雷斯內閣中擔任內政大臣。1956年7月,貝爾要求允許他辭去政府職務,以便以普通公民的身份擔任由三名智者(wise man)組成的委員會的主席,以應朱莉安娜女王和利珀-比斯特費爾德的伯恩哈德王子的請求,幫助解決與王室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與信仰治療師格雷特·霍夫曼斯有關,女王邀請她到王宮來治療她1947年出生的半盲小女兒。德國著名雜誌《明鏡周刊》曾指責霍夫曼斯夫人扮演了一位「拉斯普京」在王室中的角色。在一個月之內,委員會完成了任務,撰寫了一份秘密報告,使這起敏感事件不再公開。三個月後,貝爾被任命為國務大臣,這是一個享有盛譽的榮譽稱號。
1958年,在十八個月沒有擔任公職之後,貝爾被任命為國務委員會成員。然而不久之後,他被要求組建他的第二個內閣,即從1958年12月到1959年5月的殘餘內閣。因此,他不得不解散議會並舉行新的選舉。在這些選舉之後,貝爾協助羅馬天主教政治家揚·德夸伊組建了天主教自由派內閣,暫時結束了「紅色羅馬聯盟」,該聯盟是貝爾在1946年發起的。德夸伊內閣任命貝爾為荷蘭國務委員會副主席,是荷蘭政府中最負盛名的職位,而國家元首則為該委員會的名譽主席。
戰後參政的其他政治領導人紛紛退出政治舞台,新左派運動的「參與民主」造就了一種新型政治家,而貝爾則保留了國務委員會的權力。他對政府的影響很大。他的角色歸功於他履行高級職務的方式以及他在王室中的信任地位。在王室面臨的各種事務中,貝爾代表君主政體的沉默寡言和他作為荷蘭國務委員會副主席的謹慎幕後操縱使他獲得了「斯芬克斯」的綽號。他從這兩個職位中獲得的權力被稱為「荷蘭總督」。當必須組建新內閣或必須避免內閣危機時,貝爾的權威及其在政界的控制影響力就變得顯而易見。在擔任副主席的13年裏,貝爾幾乎參與了每一次內閣的組建,包括1973年社會民主黨人約普·登厄伊爾內閣的戲劇性組建。
晚年生活
從1972年7月1日起,70歲的貝爾(提早)辭去了國務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而他的妻子早在幾年前便去世了。退休後,他帶着智障的大女兒和她的侍從來到安靜的多倫鄉區。1977年2月11日,貝爾因白血病在烏得勒支大學醫院去世。
參考資料
- ^ Beel, Louis Joseph Maria (1902-1977). Huygens ING. 12 November 2013 [12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荷蘭語).
- ^ (荷蘭語) Dr. L.J.M. (Louis) Beel - Geschiedenis VPRO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8 June 2010.
- ^ (荷蘭語) Dr. L.J.M. (Louis) Be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荷蘭語) Willem Drees gekozen tot 『Dé premier na WO I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eschiedenis24.nl, 15 January 2006
- ^ (荷蘭語) NRC-enquête: Drees en Lubbers beste premiers sinds 190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RC Handelsblad, 28 September 2013
- ^ (荷蘭語) I&O Resear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O Research, 13 March 2020
- ^ Growth to Limits: The Wester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Since World War II, Volume 2 edited by Peter Flora
- ^ Privatization of the absenteeism scheme: Experiences from the Netherlands, Julia van den Bemd, Wolter Hassink (PDF). [2023-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02).
- ^ ZITTING 1955—1956 — 4341 Nadere wijziging van de Invaliditeitswet MEMORIE VAN TOELICHTING No. 3 (PDF). [2023-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02).
外部連結
- 官方
- (荷蘭語) Mr.Dr. L.J.M. (Louis) Be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arlement & Politiek
- (荷蘭語) Kabinet-Beel 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ijksoverheid
- (荷蘭語) Kabinet-Beel I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ijksoverheid
官銜 | ||
---|---|---|
前任者: 亨德里克·范布伊延 Ad interim |
內政大臣 1945–1947 1951–1956 |
繼任者: 皮埃特·維特曼 |
前任者: 弗蘭斯·特林斯 Ad interim |
繼任者: 尤利烏斯·克里斯蒂安·范歐文 Ad interim | |
前任者: 威廉·斯海默霍恩 |
首相 1946–1948 1958–1959 |
繼任者: 威廉·德雷斯 |
前任者: 威廉·德雷斯 |
繼任者: 揚·德夸伊 | |
前任者: 亨德里克·范布伊延 1945 |
總務大臣 1947–1948 1958–1959 |
繼任者: 威廉·德雷斯 |
前任者: 威廉·德雷斯 |
繼任者: 揚·德夸伊 | |
前任者: 揚·永克曼 |
殖民地事務大臣 Ad interim 1947 |
繼任者: 揚·永克曼 |
前任者: 胡貝圖斯·范莫克 |
荷屬東印度群島高級專員 1948–1949 |
繼任者: 胡貝圖斯·范莫克 |
前任者: 約瑟夫·范斯海克 |
副首相 1952–1956 |
繼任者: 特恩·斯特雷肯 |
新頭銜 | 社會工作大臣 Ad interim 1952 |
繼任者: 弗蘭斯-約瑟夫·范蒂爾 |
前任者: 倫德特·安東尼·唐克 |
司法大臣 Ad interim 1956 |
繼任者: 尤利烏斯·克里斯蒂安·范歐文 |
前任者: 科·敘爾霍夫 |
社會事務和衛生大臣 1958–1959 |
繼任者: 查爾斯·范羅伊 |
前任者: 布拉姆·魯特赫斯 |
國務委員會副主席 1959–1972 |
繼任者: 馬里努斯·魯珀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