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

德国大学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德語: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是德國歷史悠久的理工大學,位於黑森州達姆施塔特,在工程學、自然科學及建築學領域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有「德國柏克萊大學」之稱。是各邦聯州自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以來,第一個自主辦學的公立大學。自己實行財政預算和不動產管理,並獨立自由地聘請教授。該校是德國九所卓越理工大學聯盟TU9成員之一,兩次入選德國大學卓越計劃。1882年,世界第一個電氣工程系在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成立。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創辦時間1877年[1]
學校類型理工大學
捐贈基金EUR 268.6 Mio. (2011)[2]
外圍:EUR 158,9 Mio. (2011)[2]
校長Tanja Brühl[德語][3]
行政人員2,014[4]
教師人數2,756[4]
學生人數26,360[4]
校址德國黑森州達姆施塔特
隸屬理工大學九校聯盟
歐洲工業管理大學聯盟
歐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學協會
歐洲領先教學與研究科技大學聯盟
網站www.tu-darmstadt.de
位置
地圖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主樓

學校以嚴苛的培養、考核聞名。根據德國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每年對大量僱主的反饋調查,達姆工大畢業生在以下領域得到的評價長年位居德國前三:機械工程、電氣與電子工程、電腦科學、自然科學、經濟資訊科學、經濟工程。具體到電腦科學的學術成果發表,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密碼學、資訊保安和軟件工程領域位居歐洲第一, [5] 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機械人技術、電腦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位居歐洲第二、德國第一。[5]

此外,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德國理工大學中培養出了最多的高級主管。

歷史

起步階段[6]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於1836年成立的一所高等商業學校(德語:Höhere Gewerbschule,英語:Higher Trade School)。1844年學校獲得了位於 Kapellplatz 的一幢建築作為學校的教學用地。經過近20年的發展,1864年在達姆施塔特市成立了一所技術學校(德語:Technische Schule,英語:Technical School),並於1868年成立大公黑森技術學校(德語:Großherzoglich Hessische Polytechnische Schule zu Darmstadt,英語:Grand Ducal Hessian Polytechnic School of Darmstadt)。當時黑森大公國的政界,對於是否應該建立這樣一所技術學校進行過激烈的討論。討論的核心在於處於貧窮狀態的大公國,是否能負擔得起一個以技術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機構,甚至是一所理工學院。

1877年10月10日黑森大公路德維希四世將早期的技術學校,更名為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Technische Hochschule Darmstadt)。1881年至1882年該校的學生人數並不多,公眾開始廣泛討論是否應關閉這所大學。與此同時在1882年的美國紐約,托馬斯·愛迪生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用於民用住宅的發電廠。當時的人們堅信電能會征服世界,但世界範圍內並沒有足夠訓練有素的電氣工程師。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預見到了這個技術職務的人力空缺,並在面臨被關閉的困境中,同當地政府一道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建立全球電氣工程的第一把交椅。就此,電氣工程系應運而生,並成為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第六個科系,德國物理學家 Erasmus Kittler 被委任為第一任教授。在此之前沒有任何理工學院或大學擁有自己的電氣工程系。正是這個前瞻性的決定,促使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飛速發展的電氣工程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反過來又導致了學生人數的持續上升,對於關閉這所工業大學的討論也就此終結。

早期階段

1895年學校在 Hochschulstrasse 建造了一批新的建築,其中包括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老主樓及其正對面的學院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二十年裏,大學的所有學科進行多元化地擴張。新的學科如造紙和纖維素化學被引入教學。並早在1913年成立了航空學系和飛行力學學系。與此同時,政治氣候變得更加緊張。在達姆施塔特,針對於外國學生的政治兩極化分歧爆炸式地愈演愈烈。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有着相當龐大的外國學生群體。例如在1906年,多達四分之三在電氣工程系學習的學生來自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迫切需要對當前的教育系統進行改革,這被看作是當時能夠滿足現代工業社會要求的前提。激烈的討論再次展開,學校認為自身不應該僅僅專注於純粹的技術教育,而是應該擴大教學範圍,超越純粹的技術教育,以培養出未來能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工程師。1924年,第一個以此為發展方向的具體步驟開始實施。至此之前,所有非技術類學系全部歸屬於「通識學系」(General Faculty)。改革後,之前的通識學系被分為數學與自然科學以及文化研究與政治學兩個學部。除此之外,為了使學生不僅僅局限於其自身狹窄的學習領域,學校開始實施更多的最佳化措施,包括提升經濟學比重,以及在政治科學,科技與社會學史聘請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1944年9月11日夜間,達姆施塔特市區80%的面積,其中包括很多大學的建築,在一次炸彈襲擊中被全部摧毀。1945年間,依據盟軍法令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被迫短期部分關閉,直至1946年重新開放。在此期間,電氣工程系仍然保持着工作。他們的任務是,在和美軍的合約框架下打造V-2火箭系統的零組件。在及其困難的戰後的形勢下,大學教職員工和學生都努力設法在在嚴重受損的建築物中工作,這是當時唯一可行的臨時解決方案。早在1947年,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就主辦了首屆 "國際工程教育研討會" (IKIA - Internationaler Kongress für Ingenieurausbildung)。會議中,與會者討論了在政治界和社會中,科學精英以及技術知識分子的道德職責。鑑於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與會者(除了美國,因其已經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簽訂和約,繼續進行武器研發),承諾今後將以人類的和平發展為唯一目的去進行工程和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戰後時期的重建主要是基於20世紀60年代的一項重要發展計劃,這也是大學和國家應對不斷上升的學生總量的一項重要舉措。由於在城市中心幾乎沒有額外可用於建設的土地,1963年大學決定在「Lichtwiese」地區(處於城市郊區的前機場)進行大學的擴建計劃。由於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許多建築(包括一個新的學生餐廳)在這裏建立起來,Lichtwiese 最終成為了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第二個校區。

20世紀70年代的大學改革

1968年,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學生運動導致了在國家和區域層面大學的進一步改革。它旨在建立明確的大學結構並確保所有大學成員有權參與到決策過程中。1970年,黑森州高等教育法(Hessisches Hochschulgesetz)開始生效。這促使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建立起新的大學結構。這種新的大學結構以校長法規和統一管理體制為基礎,並將大學細分為下屬學院。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學生人數再次迅速增長,而教職員工的發展卻遠遠落後。迫於來自中央政府或學校自身的壓力,大學的錄取人數受到嚴重限制。儘管教職員工面臨着高負荷的工作,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仍舊成功設立了一批以未來為導向的學科,比如1974年成立的資訊科學學院,1987年成立的跨學科技術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Interdisziplinäre Technikforschung – ZIT)以及1989年成立的材料科學系等。

20世紀末及21世紀

1997年10月1日,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德文名稱 Technische Hochschule Darmstadt 正式更改為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並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1月1日,TUD 法(TUD Law)的正式頒佈使得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成為德國一個具有自治權的公立大學。就此,新的大學管理結構開始實施,大學可以自主支配其預算並管理不動產,大學亦可以自主聘請教授並進行薪資談判等。在2006年及2012年舉行的第二輪和第三輪德國大學卓越計劃評選中,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2個精英研究生院和1個精英叢集獲得資助。

科系設置

共有13個學院,4個跨學科系,5個特別研究領域,共提供約100項可就讀學系。13個學院是:

文科

  • 工商管理、經濟及法律
  • 社會科學及歷史
  • 人文科學(教育科學、心理學及體育科學)

理科

  • 數學
  • 物理
  • 化學
  • 生物
  • 材料及地質科學

工科

  • 土木工程及測地學
  • 建築
  • 機械工程
  • 電氣電子工程及資訊科技
  • 電腦科學

研究院與研究所

  • 微機電納米技術研究所
  • 自動化研究所
  • 電機設計研究所
  • 流體系統研究所
  • 力學研究所
  • 人機工程研究所
  • 機械電子研究所
  • 印刷技術研究所
  • 飛行系統控制研究所
  • 製造加工研究所
  • 熱動力研究所
  • 能源系統科技研究所
  • 電子機械研究所
  • 光學研究所
  • 半導體納米研究所
  • 高頻電子研究所
  • 通訊技術研究所
  • 微波研究所
  • 整合控制晶片研究所
  • 材料研究所
  • 資訊科技研究所

基礎設施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共有約26萬平方米主要教學科學研究用地,140個不同大小的教學樓。

  • 大學和州圖書館
  • 兩餐廳和三小酒吧
  • 城堡地下室
  • 電腦中心
  • 植物學花園
  • 體育運動中心
  • 運動健康中心
  • 飛機實驗飛行基地
  • 奧古斯特·歐拉機場[7]
  • 風洞實驗中心
  • 語言中心
  • 學習諮詢中心

企業合作

排名

德國《經濟周刊

  • 德國高等學院排行榜2010:綜合(1)
  • 德國高等學院排行榜2011:綜合(2)
    • 其中:電氣與電子工程(2) 機械工程(3) 電腦(4) 經濟資訊工程(1) 自然科學(4) 經濟工程(3)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是畢業生中DAX董事會成員最多的大學之一。 目前,她在德國排名第二,在TU9排名第一。 (截至2019年9月)

美國《新聞周刊

  • 2021 全球大學排名 工程及IT類排名:全球第248名

知名校友

  • 赫爾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化學家,195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8]
  • 格哈德·赫茨貝格(Gerhard Herzberg,1904–1999):物理學家、物理化學家,197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 霍斯特·施特默(Horst Störmer,* 1949):物理學家,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彼得·格林貝格(Peter Andreas Grünberg,1939–2018):物理學家,200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1874–1952):化學家、政治家,以色列第一任總統
  • 威廉·普拉格(William Prager,1903–1980):應用數學家、力學家
  • 恩斯特·施羅德(1841–1902):數學
  • Mikhail Dolivo-Dobrovolsky(1862–1919):三相電動機發明者
  • Heinrich Hencky(1885–1951):工程師,力學家,提出Hencky應力方程
  • Ernst May(1886–1970):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新法蘭克福
  • Eduard Zintl(1898–1941):化學家,Zintl phase發現者
  • Kurt Heinrich Debus(1908–1983):火箭飛行器專家,美國NASA甘迺迪空間站主要設計者
  • Günter Behnisch(1922–2010):著名建築師,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Olympiastadion München)設計者
  • Gerhard Sessler(* 1931):電子工程師TU Darmstadt電聲學教授,駐極體麥克風和矽麥克風發明者
  • Bert Rürup(* 1943):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前任主席
  • Hans Demant(* 1950):2004年至2010年任德國歐寶汽車股份公司(Adam Opel AG)董事會主席
  • Hans Dieter Pötsch(* 1951):德國福士集團(VW Konzern)董事會成員,首席財務官(Board of Finance and Controlling)
  • Christoph Franz(* 1960):2011年至2014年任德國漢莎航空股份公司(Deutsche Lufthansa AG)總裁兼CEO

華人知名校友:

合作院校

參考來源

  1. ^ Who We Ar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9-17. TU Darmstadt Homepage. Visited 6 October 2012
  2. ^ 2.0 2.1 [www.tu-berlin.de/menue/ueber_die_tu_berlin/zahlen_fakten/#91200 TU Berlin]
  3. ^ The Presidium of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U Darmstadt Homepage. Visited 6 October 2012
  4. ^ 4.0 4.1 4.2 Facts and Figures.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2017-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 
  5. ^ 5.0 5.1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Kompetenz in Künstlicher Intelligenz.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德語). 
  6. ^ TU Darmstadt 維基百科英文版
  7. ^ 奥古斯特.欧拉飞机场 网站链接. [2011-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 
  8. ^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 library.ethz.ch.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德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