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五代十國楊吳南唐政權在金陵府(後改江寧府,在今江蘇省南京市)修建的城池時沿用,為建康府府城、集慶路城。明朝初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城的基礎上擴建為京城[1]

<南唐江寧府圖>,金陵城地圖

建設

589年,隋滅陳之戰結束之後,隋文帝下詔將南朝陳的都城建康城的宮殿、陵園及城垣廬舍皆數蕩平,在石頭城置蔣州,唐代改為昇州

五代十國時,楊吳、南唐政權重新建城,前後共經過五次修建。天祐十一年(914年),主政楊吳的徐溫命其養子徐知誥(即南唐先主李昇)營建昇州城,天祐十四年(917年)五月完工。徐溫移駐昇州後命陳彥謙繼續擴建城池,武義二年(920年)十一月竣工[2]。932年,徐知誥增建金陵城。[3]

形制

金陵城共開八座城門。其中陸門五座,東門在今大中橋西端,南門在今中華門處,北門又名「玄武門」,約在今北門橋南端,西面城牆設陸門兩座,西門偏北,在今漢西門(旱西門)處,「龍光門」偏南,在今水西門處。另設水門三座,秦淮河自東門南側入城處為「上水門」,在今東水關,秦淮河從龍光門南側出城處為「下水門」,在今西水關,運瀆從西面出城處為「柵寨門」,位於龍光門和西門之間,在今朝天宮西面的虎踞南路涵洞(又名「鐵窗櫺」)處。[4]

金陵城內設子城(又稱牙城),周長四里有餘,有東、西、南三門,無北門。徐知誥建立南唐後,改牙城曰宮城,大體上承襲楊吳之舊。

城濠

 
楊吳城濠東段

當時建築現基本無存,僅存名為楊吳城濠的金陵城護城河。城濠北段東起今馬標附近,在今廣州路珠江路南側西行,在今浮橋處與珍珠河相匯,在五台山下與烏龍潭相連直接通入長江。今廣州路南側的城濠早已乾涸,因此又稱干河沿,今珠江路南側的一段城濠被埋入地下成為暗溝。金陵城北門外跨濠設橋,現存的建於明代的北門橋即位於處。城濠東段在今龍蟠路西側,北起今馬標附近,向南至今東水關處與秦淮河相通。城濠東段南部、南段和西段在明初被加深加寬後成為明南京城城南通濟門至水西門的護城河,即外秦淮河。

參考文獻

  1. ^ 姚亦鋒. 南唐金陵城格局追溯. 現代城市研究. 2006(08).
  2. ^ 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七十一》:「貞明六年……吳金陵城成,隱彥謙上費用冊籍,徐溫曰:「吾既任公,不復會計!」悉焚之。
  3. ^ 朱明,楊國慶. 南唐江宁府城. 南京城墙史话. 南京出版社. 2008: 30-33. 
  4. ^ 南宋建康府城考. 江蘇文史研究. 2007(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