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南北長400米,佔地66000平方米,佈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共有五進院落。其始建於明代,原為太監官房。1694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其舊址上為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皇帝)建立了府邸。雍正皇帝即位後,將其前半部改為黃教上院,後半作為行宮,後行宮遇火被焚。1725年,上院改為行宮,正式更名為雍和宮。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於1957年入選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雍和宮 | |
---|---|
藏文轉寫 | |
藏文 | དགའ་ལྡན་བྱིན་ཆགས་གླིང་། |
威利轉寫 | dga' ldan byin chags gling |
THL | gan den jin chak ling |
基本資訊 | |
國家 | 中國 |
位置 | 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格魯派 |
建築詳情 | |
建築風格 | 清朝官式混合藏式 |
開山時間 | 1744年(改為藏傳佛教寺院) 1694年(原雍親王府邸始建)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雍和宮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 |
座標 | 39°56′49″N 116°24′40″E / 39.94694°N 116.41111°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朝 |
編號 | 1-114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地圖 | |
雍和宮 | |||||||||||||
漢語名稱 | |||||||||||||
---|---|---|---|---|---|---|---|---|---|---|---|---|---|
繁體字 | 雍和宮 | ||||||||||||
簡化字 | 雍和宫 | ||||||||||||
| |||||||||||||
藏語名稱 | |||||||||||||
藏語 | དགའ་ལྡན་བྱིན་ཆགས་གླིང་། | ||||||||||||
| |||||||||||||
蒙古語名稱 | |||||||||||||
傳統蒙文 | ᠨᠠᠶᠢᠷᠠᠯᠲᠤ ᠨᠠᠶᠢᠷᠠᠮᠳᠠᠬᠤ ᠰᠦᠮᠡ | ||||||||||||
西里爾蒙文 | Найралт Найрамдyy Сүм | ||||||||||||
| |||||||||||||
滿語名稱 | |||||||||||||
滿文 |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ᡴᠠ ᡤᡠᠩ | ||||||||||||
轉寫 | hūwaliyasun hūwaliyaka gung |
歷史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在內城東北原明代內官監官房舊址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1],並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靈柩,為此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中路和東路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行宮繼續由皇室使用,後因失火而焚毀。根據《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的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內務府衙門交付該處大臣三和要拆毀景山內萬福閣,拆後將木磚瓦石等物件運至雍和宮。景山北牆開一大門,運出諸物件。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雍和宮被定為其中一個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主要建築
- 牌樓:位於雍和宮中路南端入口處,有牌樓三座,中央的牌樓為三間四柱九樓,題額為「寰海尊親」和「群生仁壽」,牌樓南為影壁。兩側牌樓為三間四柱七樓。樓柱原為金絲楠木修建,抗戰中日軍佔領時期改為水泥柱。牌樓北為輦道,直通雍和宮正門昭泰門。
- 昭泰門:為琉璃隨牆門,面闊三間。門內有碑亭兩座,以及鐘鼓樓。東西為阿斯門,是清朝王府遺留的規制。鼓樓旁有熬製臘八粥的大銅鍋,每年農曆臘月均在此舉行施粥儀式。
- 天王殿:在昭泰門內,單檐歇山頂建築。原為雍王府正門,後改為佛殿,內供彌勒佛、四大天王和韋陀。殿後院中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杆。
- 正殿:又稱雍和宮,原為雍王府銀安殿。為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前有月台,殿內供奉縱三世佛:燃燈佛(左側)、釋迦佛(中央)和彌勒佛(右側)。[2]東北角為觀世音立像,西北角為彌勒佛立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外院落有東西配殿四座,又稱「四學殿」,即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
- 永佑殿:原為雍王府內門,規制同天王殿。殿內供奉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藥師佛和獅吼佛。[3]
- 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內佈局同紫禁城坤寧宮和瀋陽故宮清寧宮類似,即東半部為居住空間,西半部為薩滿教佛堂。乾隆時期加以大幅改動,平面佈局改為十字形,面闊七間,前後各出五間抱廈。殿頂按照藏傳佛教傳統設有五座小閣,象徵須彌山的五峰。殿內正中蓮花台上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像。宗喀巴大師銅像的兩側有兩座木質講經台。1954年,班禪和達賴到北京時在此講經佈道。宗喀巴像背後為木雕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由紫檀木雕鏤而成,上放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鑄造而成的羅漢像。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傳為乾隆帝的「洗三盆」。[4]
- 萬福閣:位於法輪殿之後,原為雍王府後罩樓。樓高三層,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三座樓閣之間有飛閣復道凌空連接,宛如仙宮樓闕,是唐朝至遼金時代佛教建築的典型風格,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飛閣復道的僅存實例。萬福閣內有一尊高18米、寬8米的彌勒佛站像,身體主體部分用整根白檀木雕成(整木高26米,地下埋入8米,地面上高18米),為七世達賴進貢(康熙年間,清政府幫助達賴鎮壓西藏暴亂,實現政教一統)。[5]
- 阿嘉倉:位於昭泰門外,輦道兩側,是歷代活佛的佛倉(即住所)。西側有佛倉三座,自南向北為洞闊爾呼圖克圖佛倉、薩木薩呼圖克圖佛倉和諾門罕呼圖克圖佛倉。東側有佛倉一座,即阿嘉呼圖克圖佛倉。此外,在中路東側還有佛倉三座,即土觀呼圖克圖佛倉、濟隆呼圖克圖佛和果蟒呼圖克圖佛倉。
圖片
展覽
1995年,雍和宮獲北京市文物局以「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名稱登記註冊為博物館。此後,雍和宮長期舉辦兩個展覽:在戒台樓內展出《乾隆皇帝與藏傳佛教》,展品主要有佛像、法器、朝服、唐卡、金奔巴瓶、圖片等;在班禪樓內展出《藏傳佛教與雍和宮》,展品主要有佛像、法器、服飾、宗教樂器等。[6]
歷任負責人
行政負責人
雍和宮事務大臣[7]
清朝,雍和宮在行政管理上直屬清廷,皇帝派宗室王公任「管理雍和宮事務大臣」,具體事務由理藩院兼管。如遇管理雍和宮事務大臣出缺,由理藩院尚書、左右侍郎聯銜開列清單,請旨簡派。管理雍和宮事務大臣之下設有「總理雍和宮東書院後佛樓事務大臣」(簡稱「總理雍和宮大臣」),人數不定,通常從王公或者一、二品文武官員中選派。[7]
蒙藏院兼領雍和宮事務員
1914年,北洋政府蒙藏院出台《管理雍和宮辦事細則》。1917年8月,蒙藏院又出台《管理雍和宮辦事規則》,規定雍和宮行政管理由蒙藏院兼領雍和宮事務員會同雍和宮的得木齊管理,「蒙藏院兼領雍和宮事務員秉承蒙藏院長官管理該廟全體事務,但是應該由該廟例應呈報喇嘛印務處事件仍由該管廟喇嘛照舊辦理。」
管理雍和宮辦事處常務委員會
北伐成功後,南京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出台《管理雍和宮辦事處規則》,打破了由俗人管理雍和宮行政事務的慣例,改由僧人組成管理雍和宮辦事處委員會管理。該委員會由常務委員四人(即雍和宮的四位得木齊)、委員八人(由雍和宮僧人推舉)組成。日常事務由常務委員會負責。
雍和宮管理處主任
雍和宮管理處為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北京市宗教事務局)下屬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教務負責人
附:總管駐京喇嘛印務處掌印扎薩克達喇嘛[10][11]
清朝,設有「總管駐京喇嘛印務處」,由正、副掌印扎薩克達喇嘛負責,管理京城、東陵、西陵、熱河、五台山的藏傳佛教寺院(其中包括位於京城的雍和宮),並接待來京的喇嘛[11][12]。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將清朝遺留的位於雍和宮北大門的總管駐京喇嘛印務處改為「北平喇嘛事務處」,1931年10月12日改為「北平喇嘛生計處」,1932年10月1日又改為「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北平、熱河等地的喇嘛寺廟[13][14]。1950年4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在一個訓令中稱:「前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為壓迫蒙藏少數民族之統治機構,在人民政府成立之後,該會統治特權必須取消。現有少數民族問題,如寺廟財產、嘲嘛生活、學習等問題,交由北京市管理。」1950年6月15日,北京市召開各喇嘛寺廟的喇嘛代表大會,一致通過將「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改組為「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委員會」[15]。1958年10月1日,北京市民政局下屬的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委員會改為「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組」[16];後來該機構撤銷。
- 章嘉·羅桑般殿丹畢蓉梅(北平喇嘛事務處處長;1929年-1931年)[8]
- ?(北平喇嘛生計處處長;1931年-1932年)
- ?(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32年-?)
- 丹巴達扎(北平喇嘛寺廟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42年-?)
- 伊什噶瓦(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委員會主任;1950年6月-1956年)
- 噶拉藏(北京市喇嘛寺廟管理委員會主任;1956年-1958年)
清朝,雍和宮扎薩克喇嘛設立以後,在雍和宮扎薩克喇嘛之上又設了「管理雍和宮總堪布喇嘛」(簡稱「雍和宮總堪布」),通常由駐京呼圖克圖擔任[7]。
清朝規定,「京城各廟額設掌印札薩克達喇嘛一缺,副札薩克達喇嘛一缺,札薩克喇嘛四缺……」(《欽定理藩部則例》)。後來又進行了修改,規定「扎薩克喇嘛四缺內,雍和宮專設一缺」。清朝說明此職的人員來源:「京城額設扎薩克喇嘛四缺。雍和宮扎薩克喇嘛一缺,有坐床教習眾喇嘛經卷之責,作為唐古忒專缺,以呼圖克圖、堪布充任。」[18]雍和宮扎薩克喇嘛在理藩院下設的喇嘛印務處領導下,具體負責雍和宮的宗教事務[7]。
- 江贊桑布(1908年-1914年)
- (空缺期)(1914年-1918年)
- 羅桑策殿(羅桑策墊)(1918年9月拉薩三大寺委派-1919年2月到任-1923年8月)[19]
- 棍卻仲尼(貢覺仲尼)(1923年8月拉薩三大寺委派-1924年到任-1935年)[20][21]
- 丹巴達扎(1935年拉薩三大寺委派-1936年到任-?)[22]
- (空缺期)(?-1950年)
雍和宮住持
雍和宮廟務管理委員會住持喇嘛
- (空缺期)(1984年7月-1987年)
- 伯雲烏力吉(高全壽)(代理;1987年-1988年2月)
- 伯雲烏力吉(高全壽)(1988年2月-1993年10月)[24]
- 嘉木揚·圖布丹(1993年10月-2010年1月)
- 羅布桑·散木丹(胡雪峰)(2010年1月至今)
參考文獻
- ^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二年,禮部奏:請將皇考潛邸升為宮殿,交工部會同內務府敬謹營造,翰林院撰擬嘉名,當蒙降旨允從。
- ^ 雍和宫殿. 雍和宮. [2017-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 ^ 永佑殿. 雍和宮. [2017-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 ^ 法轮殿. 雍和宮. [2017-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 ^ 万福阁. 雍和宮. [2017-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 ^ 塔娜. 雍和宫寺院教育研究 (博士論文). 中央民族大學: 91. 2013. CNKI 1013317231.nh.
- ^ 7.0 7.1 7.2 7.3 7.4 7.5 李德成. 从乾隆的两道训谕看雍和宫的历史地位. 中國藏學. 2012, (1): 94–98. ISSN 1002-557X. CNKI CTRC201201014.
- ^ 8.0 8.1 8.2 8.3 8.4 谢海涛,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与七世章嘉的关系研究. 中國民族宗教網. 2014-03-15 [2014-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雍和宫纵横二百五十年. 中國民族宗教網. 2010-11-05 [2014-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雍和宮的歷史:一座皇家寺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學佛網,2012-02-23
- ^ 11.0 11.1 11.2 雍和宮的教學與管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雍和宮,2008-10-29
- ^ 尕藏加. 尕藏加:清宫在京新建与修缮的藏传佛教寺院. 鳳凰網. 2014-07-17 [2024-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 ^ 張寶海; 徐峰.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宗教法规评析. 山東社會科學. 2001, (6): 90–92. ISSN 1003-4145. doi:10.14112/j.cnki.37-1053/c.2001.06.028. CNKI SDSK200106027.
- ^ 河北省志: 宗教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頁
- ^ 周鴻 (編). 北京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史 1949-1995.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165. ISBN 7-303-05562-2.
-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北京志 政务卷 民政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 545. ISBN 7-200-04941-7.
- ^ 雍和宮的教學與管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雍和宮,2008-10-29
- ^ 鄭煦卓. 清朝驻京喇嘛的职衔、额缺制度研究. 黑龍江史志. 2014, (8): 58–60. ISSN 1004-020X. CNKI HLSZ201408020.
- ^ 第十三世逹賴喇嘛與雍和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民族宗教網,2011-04-13
- ^ 從雍和宮走出去的西藏攝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雍和宮,2008-10-27
- ^ 喜饒尼瑪著. 民国政治舞台上的雍和宫堪布. 近代藏事研究.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 ISBN 7-80622-733-4.
- ^ 秦永章:抗戰時期日本在西藏的間諜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西藏在線,2014-07-17
- ^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代理住持伊什噶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雍和宮,2009-02-06
- ^ 胡雪峰:北京雍和宮與蒙古地區佛教高僧的關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