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毛皮海獅
非洲毛皮海獅(學名:Arctocephalus pusillus),又名南非海狗、南非毛皮海獅、澳大利亞毛皮海獅、非洲毛皮海豹,是海獅科毛皮海獅屬的一種動物。主要分佈於納米比亞及南非西海岸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和維多利亞州之間的巴斯海峽。
非洲毛皮海獅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食肉目 Carnivora |
演化支: | 鰭足類 Pinnipedia |
科: | 海獅科 Otariidae |
屬: | 毛皮海獅屬 Arctocephalus |
種: | 非洲毛皮海獅 A. pusillus
|
二名法 | |
Arctocephalus pusillus (Schreber, 1775)
| |
深藍色:繁殖群體,淺藍色:不處於繁殖期的群體 |
描述
非洲毛皮海獅頭部寬大,並有突出的鼻子。雄性的皮毛顏色為褐色至暗灰色,並有深色的鬃毛和較淺的腹部。成年雄性海獅可長至2.2米,重量可達200-360公斤。雌性的皮毛顏色為灰色至淺褐色,腹部較深,喉部顏色較淺。成年雌性海獅可長至1.7米,重量平均為120公斤。幼崽出生時是黑色的,蛻皮後顏色變為灰色,喉部灰白。它們可潛水至600米。
分佈和習性
非洲毛皮海獅生活在納米比亞沿海及南非西海岸好望角和開普省之間。在澳大利亞,其亞種生活在塔斯馬尼亞島和維多利亞州之間的巴斯海峽的9個島嶼上。
這兩個亞種在岩石島嶼、暗礁、卵石或圓石海灘繁殖。南非毛皮海獅在南非沙灘上有很大一片繁殖點,非繁殖群體通常生活在納米比亞的夫里亞沙灘。
覓食
非洲毛皮海獅以硬骨魚類、頭足綱生物,甲殼類生物和甚至鳥類為食。澳大利亞的亞種在大陸架底部覓食,南非亞種則在開闊海域覓食。
行為和繁殖
儘管非洲毛皮海獅通常單獨行動,在海帶生長區域可以看到大群的海獅。
非洲毛皮海獅的繁殖期在10月中旬。雌性可以根據雄性領域的價值來任意選擇雄性。雄性和雌性都會為了領地而與同性爭鬥。雌性的領地較小,雄性的領地可能覆蓋好幾隻雌性的領地。一隻雄性可能擁有50隻雌性。
幼崽通常在11月底或者12月初出生。在它們出生後,雌性開始哺育幼崽,它們花費數月在海里尋覓食物,幼崽4個月後斷奶。幼崽很早就開始游泳,隨着在水裏的時間增加,它們的能力開始增強。7個月的海獅可以一次游1-3天。
非洲毛皮海獅的主要天敵是大白鯊。
人類影響
非洲毛皮海獅是一種友好的動物。在潛水者到達它們附近的水域時,它們會在潛水員邊上游幾分鐘,甚至在60米深的地方。在陸地上,當人們靠近它時,它則沒有那麼放鬆,會驚慌。
1798年和1825年之間由於商業原因澳洲的非洲毛皮海獅被大量捕殺。1923年這種情況終止,至今數量沒有恢復到原有水平。它們的繁殖區域受法律保護。
南非的非洲毛皮海獅則一直數量眾多。1990年南非取締獵殺該物種。
參考資料
- ^ Hofmeyr, G. & Gales, N. Arctocephalus pusill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