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侍桁
生平
韓侍桁早年畢業於天津同文書院,曾留學日本。1930年參加「左聯」,次年執教於廣東中山大學任教授。1934年起,韓侍桁任中山文化教育館特約編譯,1937年後任中央通訊社特約戰地記者和該社總編輯室編審。1942年任重慶文風書局總編。1944年創辦國際文化服務社。
他在1930年代曾寫作大量的文藝批評文章,輯有《文學評論集》、《參差集》、《淺見集》。在批評作家作品和討論「大眾文藝」、「第三種人」等問題時,與某些左翼文學工作者乃至魯迅展開論爭。1933年侍桁發表《文壇上的新人》,對臧克家,徐轉蓬,沙汀,艾蕪,金丁以及黑嬰六位年輕作家進行了評論[1]在《曹雪芹寫死》一文中,韓侍桁認為「《紅樓夢》的作者,每臨到死的場面,卻總能避免過份地傷感,使死不失卻了它的嚴肅性。 這一點,我認為是這作者的成功,而這在中國的舊文學裏,也是比較獨特的例子。」[2]
韓侍桁早期的譯作主要有1929年翻譯的《現代日本小說》、丹麥批評家勃蘭兌斯的《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紅字》(1940),1949年之後韓侍桁任齊魯大學教授,以後先後在上海編譯所,上海譯文出版社工作,專門從事文學翻譯。常和文學和翻譯同好,比如李青崖、施蟄存、劉大傑、余上沅、羅玉君、邵洵美等聚會[3]。晚期譯作主要有《雪國》(1981)、《你往何處去》(1959),《婦女樂園》(198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