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默杜克-沃克決鬥

1863年9月6日,聯盟軍將領約翰·馬默杜克盧修斯·沃克在阿肯色州小岩城附近決鬥,史稱馬默杜克-沃克決鬥(英語:Marmaduke–Walker duel)。肇因為同年7月4日的海倫娜之戰期間先因馬默杜克指責沃克不支援他的部隊,並在獲知聯盟軍決定撤退時不通知沃克而導致二人之間關係緊張。在聯邦軍向小岩城進軍之際,馬默杜克受命聽從沃克指揮,但後者在布朗斯維爾之戰撤退時又不掩護馬默杜克;在8月27日拜烏梅托之戰後,馬默杜克質疑沃克戰時表現懦弱,並經朋友轉交手信後決定決鬥。沃克最後重傷而死,而馬默杜克被捕後獲釋,並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當上密蘇里州州長

背景

 
 
布朗斯維爾
 
小岩城
 
海倫娜
涉事主要地點

此次決鬥中的約翰·馬默杜克(英語:John Sappington Marmaduke)生於1833年密蘇里州薩林縣阿羅羅克附近,並先後進入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就讀。1857年馬馬杜克從西點軍校畢業[1],並在之後加入美國陸軍參與猶他戰爭南北戰爭爆發後從美國陸軍退伍,並轉而加入美利堅聯盟國的密蘇里州民兵,經過6月17日布恩維爾之戰[2]後退伍加入聯盟軍[3]。馬默杜克在阿肯色州中校後晉升上校,並在夏羅之役中帶領聯盟軍第3步兵團[4],但因在戰役中負傷而休養數月。馬默杜克康復之後於1862年11月15日晉升準將[3]。同年12月7日的普雷里格羅夫之戰是馬默杜克回歸第一戰,1863年他兩次帶隊突襲密蘇里州,還參與了7月4日海倫娜之戰[4]

另一位盧修斯·沃克(英語:Lucius Marshall "Marsh" Walker)生於1829年田納西州摩利縣哥倫比亞,與美國總統占士·諾克斯·波爾克是親戚。他於1850年從西點軍校畢業,1852年退役並回到田納西州經商。1861年加入聯盟軍後擔任田納西州第40步兵團中校,並於1861年11月11日晉升上校。沃克在孟菲斯服役期間晉升準將,若論資排輩其晉升時間可追溯至1862年3月11日前[注 1]。沃克因病而未參與夏羅之役,隨後投身科林斯圍城戰和法明頓之戰。沃克與田納西軍團司令布雷斯頓·布瑞格關係不佳,[6][7]且布瑞格根本不信任沃克的帶兵能力。[8]沃克之後被調到泛密西西比軍區,並在1863年3月報到[9][10]

沃克本應在海倫娜之戰率騎兵旅保護馬默杜克的部隊左側,但聯盟軍進攻時馬默杜克的部隊遭縱向火力狙擊,沃克則出於擔心自身部隊安危而沒有前去支援馬默杜克[11]。憤怒的馬默杜克在聯盟軍撤退之際不通知沃克,導致許多沃克麾下的騎兵差點在聯邦軍反擊時被俘。沃克在報告中自稱有妥善保護馬默杜克側翼,但提奧菲盧斯·荷姆絲中將發佈的總體報告認為沃克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未盡到保護馬默杜克側翼的責任,[12]馬默杜克在報告中則指責沃克拖後腿導致他未達成戰鬥目標[13]。至此沃克與馬默杜克轉入敵對[11]

決鬥

 
決鬥採用柯爾特M1861海軍型轉輪手槍

1863年7月,費德歷·斯蒂爾少將出任阿肯色州境內聯邦軍司令,總部設在海倫娜。斯蒂爾打算控制阿肯色河,聯盟軍深知小岩城很可能是敵方目標。荷姆絲因病將小岩城指揮權移交士他令·普萊斯少將。[14]普萊斯命令構建新防線,派馬默杜克和沃克分別帶騎兵觀察和干擾聯邦軍行動。斯蒂爾所部8月10至11日離開海倫娜,路上還有約翰·戴維森統領的騎兵增援。眼看部下飽受疾病折磨,斯蒂爾決定前往更衛生的地方,派戴維森所部騎兵跨越阿肯色河。普萊斯8月23日命令馬默杜克帶隊併入沃克所部,資歷更深的沃克指揮。[15]

戴維斯所部在8月25日的布朗斯維爾之戰逼退馬默杜克[15]。沃克與馬默杜克撤離布朗斯維爾途中決定馬默杜克帶兵把聯邦軍引入樹林,沃克所部伺機突襲。然而沃克繼續撤退根本沒按計劃行事,馬默杜克差點被俘。[16]兩天後聯盟軍在拜烏梅托之戰擋住聯邦軍,燒毀梅托河上大橋,但經過此役聯盟軍當晚已退守距小岩城不足八公里位置[15]。馬默杜克在拜烏梅托之戰時想和沃克談談,但不便在作戰時拋開部下,要求沃克到前線一敘,對方根本沒理他,令馬默杜克非常憤怒。他申請調離沃克手下,計劃遭拒就辭職,普萊斯同意申請。[17]兩天後,據稱馬默杜克的助手在沃克總部透露,馬默杜克自稱「贏得拜烏梅托之戰」,還稱沃克「表現就像天殺的懦夫」。另一助手表示馬默杜克沒說過這種話,但沃克心中已經認定。[18]

沃克要求馬默杜克解釋[19],兩人的朋友幫忙轉交手信[20],分別是馬默杜克的友人約翰·摩爾,沃克的朋友、大衛·克洛科特之孫羅拔·克洛科特[21]。馬默杜克在信中表示,沃克在拜烏梅托之戰和布朗斯維爾之戰的所作所為令他決定申請調離,只是沒說過「懦夫」這種話,但用史學家海倫·特里皮的話來說,馬默杜克「願對上述說法能得出的任何推論負責」。馬默杜克還表示,沃克在拜烏梅托之戰為迴避任何危險採取的行動已經超出謹慎所能解釋。[18]沃克對馬默杜克的解釋不滿意[19],交流最後以約定決鬥收場[22],哪怕這在阿肯色州不合法[23]。文獻對哪方提出決鬥說法不一,有稱沃克提出馬默杜克同意[22],也有稱克洛科特與摩爾自行安排,根本沒預先和兩位將軍商量[24]。決鬥條款規定,每人將由助手和朋友各一人陪同,現場會有兩名醫生,使用的武器是柯爾特M1861海軍型轉輪手槍[20],用圓形而非錐形彈。雙方相距15步,任何一方中槍時決鬥中止[25],否則就要持續到槍中子彈打完但不得超過五分鐘[注 2]。據史學家迪克·史超域記載,考慮到決鬥採用的武器,相隔僅15步可謂非常近。規則定下這麼近的距離完全是因為馬默杜克近視[27]沃克的助手是克洛科特,馬默杜克是摩爾[28]

普萊斯當晚聽到消息後命令兩人第二天留在各自指揮部,但沃克沒接到命令,馬默杜克沒理睬[28]。兩人9月6日早上在距小岩城11公里的阿肯色河北岸農場決鬥[29],雙方第一槍均未命中,馬默杜克第二槍打中,對手倒地時手槍走火。克洛科特宣佈決鬥結束並跪在沃克身旁,後者自認死亡在即。[30]子彈命中右腎並嵌入脊柱,傷者腰部以下癱瘓。醫生宣佈沃克傷勢無救,馬默杜克帶來的救護車上午十點把沃克送到小岩城。[31]沃克次日死亡[32],普萊斯逮捕馬默杜克和兩名決鬥助手[33],其中逮捕馬默杜克的罪名是謀殺[34]。隨着戰事進展,馬默杜克的部下請求開釋,逮捕撤消,馬默杜克受命統領普萊斯手下騎兵[29],所有指控後來取消[34]。決鬥對聯盟軍士氣不利[22],馬默杜克與普萊斯關係惡化[35]。據史學家戴安娜·舍活所述,這是阿肯色州史上「最後一場值得一提的決鬥」[36]。19世紀80年代末克洛科特出版著作,決鬥詳情才全面公開[18]

影響

9月9至10日,戴維斯指揮三個騎兵旅跨過阿肯色河,接着斯蒂爾於9月10日帶兵沿河北岸推進。聯盟軍則由普萊斯上午11點帶兵渡河,開始撤離小岩城。馬默杜克在福什河口之戰為普萊斯撤退爭取時間,聯盟軍下午五點已全部撤出,小岩城民事政府七點向聯邦軍投降。[37]接替沃克位置的雅池博·多賓斯上校在福什河口之戰拒絕聽從馬默杜克指揮衝鋒,被捕後獲普萊斯開釋[38]。馬默杜克繼續在聯盟軍服役,1864年10月25日在礦溪之戰被俘,囚禁期間晉升少將。內戰結束後他從事商業和新聞工作,是密蘇里鐵路委員會委員,1884年當選密蘇里州州長,1887年在任上去世。[39]2015年,馬默杜克-沃克決鬥地點立起紀念牌匾[40][41]

註釋

  1. ^ 聯盟軍根據晉升時間論資排輩,軍銜相同的軍官以晉升時間早者資深,可對晉升晚的同級下達命令[5]
  2. ^ 柯爾特M1861海軍型轉輪手槍裝彈六發[26]

腳註

  1. ^ Warner 1987,第211–212頁.
  2. ^ Kennedy 1998,第19–20頁.
  3. ^ 3.0 3.1 John Sappington Marmaduke.
  4. ^ 4.0 4.1 Warner 1987,第212頁.
  5. ^ Wolfe 2020.
  6. ^ Warner 1987,第30, 321–322頁.
  7. ^ Warner 1987,第30頁.
  8. ^ Bender 2020.
  9. ^ Warner 1987,第322頁.
  10. ^ Bearss 1961,第260頁.
  11. ^ 11.0 11.1 DeBlack 1994,第79–81頁.
  12. ^ Huff 1964,第36–37頁.
  13. ^ Watts 1999,第52頁.
  14. ^ DeBlack 1994,第89–90頁.
  15. ^ 15.0 15.1 15.2 DeBlack 1994,第90–92頁.
  16. ^ Huff 1964,第37頁.
  17. ^ Huff 1964,第38頁.
  18. ^ 18.0 18.1 18.2 Trimpi 2010,第185頁.
  19. ^ 19.0 19.1 DeBlack 1994,第92頁.
  20. ^ 20.0 20.1 LeMasters 2002,第51頁.
  21. ^ Watts 1999,第54頁.
  22. ^ 22.0 22.1 22.2 Huff 1963,第231頁.
  23. ^ Sherwood 1947,第189頁.
  24. ^ Bowks de la Rosa 2015.
  25. ^ Huff 1964,第41–42頁.
  26. ^ Stroud 2017.
  27. ^ Steward 2000,第194頁.
  28. ^ 28.0 28.1 Huff 1964,第43頁.
  29. ^ 29.0 29.1 Huff 1963,第231, 233頁.
  30. ^ Watts 1999,第55頁.
  31. ^ Huff 1964,第44頁.
  32. ^ Welsh 1995,第226頁.
  33. ^ Huff 1964,第45頁.
  34. ^ 34.0 34.1 LeMasters 2002,第56頁.
  35. ^ Castel 1993,第156頁.
  36. ^ Sherwood 1947,第196頁.
  37. ^ DeBlack 1994,第93–94頁.
  38. ^ Huff 1964,第46頁.
  39. ^ Huff 1964,第48頁.
  40. ^ Schnedler 2019.
  41. ^ Staff of the Encyclopedia of Arkansas History & Culture 202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