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 (記者)

高集(1920年4月—2003年6月1日),曾用名「高之汲」、「高之企」、「方紀」、「方無忌」,生於陝西榆林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記者、編輯。[1]

1961年,高集在日內瓦萊蒙湖

生平

進入大公報

 
1930年代末,學生時代的高集在北平香山

1920年4月,高集生於陝西榆林,青少年時期曾先後在天津北平陝西求學,受革命思潮的影響,參加學生運動。1938年秋,在西北聯合大學學習時,在該校的中共地下黨支部領導下,閱讀馬列主義等書籍,印刷傳單,出版牆報,參加歌詠隊、話劇團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並且組織同學赴農村宣傳抗日。1940年春,高集加入中共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2]

 
1940年春,高集(後排中)在西北聯合大學與同學合影

1940年6月,高集由姑父張季鸞介紹到重慶大公報》工作,自此開始新聞生涯。此後至1948年,歷任重慶《大公報》記者、編輯、採訪主任、駐南京辦事處副主任、上海《大公報》本市新聞版主編。進入重慶《大公報》之後,在該報的中共地下黨員徐盈子剛的幫助下,迅速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新華日報》的人員建立了密切聯繫,為中共做了許多工作,獲得周恩來的肯定。1941年至1942年,奉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兼任讀書出版社《學習生活》雜誌責任編委。在重慶任職期間,除為《大公報》采寫時政新聞以外,還以筆名「方紀」、「方無忌」在《學習生活》雜誌發表時政及經濟評論。[1][2]

 
1940年代上半葉,高集(左二)與《大公報》同事在一起

抗日戰爭勝利後,高集采寫國共和談政治協商會議新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及民主派的呼聲,揭露了中國國民黨破壞和平、壓制民主。在較場口事件中,因為在《大公報》披露事件真相,遭到國民黨當局點名警告。1945年夏,經薩空了辛志超介紹,分別加入中國人民救國會中國民主同盟,並且擔任中國人民救國會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及宣傳委員會副主任,積極反對中國國民黨一黨專制,呼籲民主建國。[1]

 
1946年6月,「下關慘案」後高集、高汾在醫院

1946年4月,高集調任《大公報》南京辦事處副主任,繼續進行時政報道,並且受駐南京的中共代表團委託,協助做中國國民黨上層人士及英國美國記者的統戰工作,被范長江稱為「我們在南京的耳目之一」。1946年6月,高集和浦熙修南京車站採訪赴南京請願的上海民主人士,結果與請願代表一同被中國國民黨派出的打手毆打成重傷,成為「下關慘案」的受害者之一,周恩來等中共人士親赴醫院探視這些傷員。 1947年6月,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各地搜捕進步人士,高集遂撤往上海,擔任上海《大公報》夜班編輯。1948年春,在擔任編輯之餘,還為香港《大公報》撰寫通訊,介紹中國國民黨統治末期的情況。[1][2]

進入人民日報

1949年2月,天津《大公報》在中共領導下改組為《進步日報》,高集擔任《進步日報》社務委員兼編輯主任。1950年4月,高集經范長江提議並介紹,來到《人民日報》任職,此後直到離休,歷任《人民日報》文教組副組長、政法組副組長、西方部副主任、國際部副主任、人民日報海外版領導小組成員。[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高集、高汾

1950年4月,高集來到《人民日報》,起初從事文教政法方面的報道。1950年9月,開始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受到衝擊,為時達16年。1956年,高集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高集隨中國政府代表團或者新聞代表團先後出訪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不少國家,參加了第二屆亞非會議等國際會議。在中共中央和《人民日報》社編委會的領導下,參與組織並且撰寫了許多國際問題社論、評論員文章、署名文章,主要有關朝鮮問題、世界和平運動、日本問題、越南問題、老撾問題等等。其中,1961年至1962年,在為期半年的有關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前期,高集撰寫了數十篇犀利的通訊,後來收入《看萊蒙湖這面鏡子》通訊集,被范長江稱讚為可與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相媲美。除了為報紙撰稿以外,高集還參與了中共中央若干重要文章及文件的起草和撰寫工作,例如1958年為中共八屆二次會議撰寫了關於美國經濟危機的報告;1960年參與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緬甸起草長篇講話稿;1962年至1963年參與起草了《再論陶里亞蒂同志和我們的分歧》及「九評蘇共」的第五篇;1964年受中共中央書記處指派到新疆調查邊民外逃事件,撰寫了長篇報告;參與起草了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的外交政策部分。[1][2]

從文革到改革開放

 
1959年6月,高集(右一)在古巴哈瓦那受到勞爾·卡斯特羅接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高集遭受殘酷打擊和嚴重迫害。經周恩來親自過問,1972年高集終於恢復工作。此後他先後在《人民日報》評論部、記者部擔任評論員、記者。其間,他曾參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的社論起草工作;他走訪基層的工廠、農村,撰寫消息通訊;他還在上海籌建記者站並擔任首席記者。[1]

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高集擁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各項方針政策,支持撥亂反正。他積極撰寫了審判「四人幫」的消息及通訊。1981年至1983年,被借調到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參與了若干大案要案的調查並且起草調查報告。由於工作十分出色,1982年他作為列席代表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

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成立後,高集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及答辯委員會成員。1985年,高集參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籌備,為成功創辦中國首張對海外發行的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做出很大貢獻。1985年,《人民日報海外版》正式出刊後,他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負責該報的言論及副刊,直到1988年離休。其間,為擴大該報的影響,他還曾赴美國日本活動。[1][2]

2003年6月1日,高集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遺體告別儀式於2003年6月9日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1][2]

家庭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著名报人、大公报元老人物高集因病逝世,搜狐,2003年06月09日. [2014年1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月13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高集生平,搜狐,2003年06月13日. [2014年1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年12月16日). 
  3. ^ 张宝林,各具生花笔一枝(16),新民网,2010-06-01.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