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M茲里尼II型突擊炮
43M茲里尼II型突擊炮(43M Zrínyi II,全稱為10.5 cm 40 / 43M Zrínyi II,也被稱為茲里尼105(Zrínyi 105))是匈牙利皇家陸軍曾裝備的突擊炮,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並投入使用。
43M「茲里尼」II型突擊炮 43M Zrínyi II | |
---|---|
類型 | 突擊炮/自走炮 |
原產地 | 匈牙利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43年至1945年 |
使用方 |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 |
生產商 | 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甘茨公司 |
製造數量 | 70或72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21.6噸 |
長度 | 5.90米 |
寬度 | 2.89米 |
高度 | 1.90米 |
載員 | 4名(車長、炮手、無線電操作員/裝填手、駕駛員) |
裝甲 | 正面裝甲75毫米 側面裝甲25—40毫米 頂部裝甲8—13毫米 |
主武器 | 105 毫米 MÁVAG 40/43M榴彈炮 |
發動機 | 曼弗雷德·韋斯Z-V8H-4 8缸汽油引擎 260hp |
功率/重量 | 13.27匹/噸 |
懸掛 | 彈簧懸掛 |
作戰範圍 | 220公里 |
速度 | 40—43公里/小時 |
1940年至1942年期間,匈牙利陸軍總參謀部受二戰歐洲戰場影響,決定效仿納粹德國創建突擊炮營,並在次年製造了基於圖蘭I型中型坦克底盤設計的原型,並進行了長時間測試。1943年5月,茲里尼II正式服役,匈牙利軍方向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Weiss Manfréd Acél-és Fémművek)下了90輛的訂單,這是匈牙利為數不多的能夠製造類似車輛的軍工廠之一;與此同時,匈牙利裝甲兵開始接受關於如何使用突擊炮的訓練,匈牙利軍方還設想將茲里尼II作為自走炮使用。1944年7月底,由於盟軍的空襲摧毀了軍工廠,茲里尼II的生產遭遇了困難和延誤,預計最終大約有70輛左右的茲里尼II完工。在匈牙利戰場上,相對現代化的茲里尼II表現出了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但其部署數量太少,無法對扭轉戰局發揮作用。在布達佩斯戰役中,最後一支作戰部隊和他們的突擊炮跟隨德國軍隊返回奧地利。最終這些茲里尼II被車組人員炸毀,它們都因為故障而無法使用。
目前只有一輛茲里尼II完好無損,其在庫賓卡坦克博物館中展出。
歷史
研發
1938年,匈牙利王國攝政王、前奧匈帝國海軍上將霍爾蒂·米克洛什開始了擴軍,這將使《特里亞農條約》的影響最小化。1940年,納粹德國購買了捷克斯洛伐克T-21中型坦克的原型車,這是匈牙利圖蘭系列中型坦克的前身。同年,軍事技術研究所將40M105毫米野戰榴彈炮投入使用,這是匈牙利更新陸軍火炮裝備的第一步。匈牙利人對德軍在法國戰役中取得的成功以及新型軍事裝備(如突擊炮)的出現印象深刻。1941年2月25日,駐紮在科西策的第八軍團司令部提議設計一款國產突擊炮,但這一建議在同年10月被拒絕。1942年7月,匈牙利軍隊在東線與德軍一同在蘇聯惡劣的環境裏持續作戰了一年,同時匈牙利還向意大利派遣了一個軍事特派團檢閱了一輛75/18式自走炮,於是設計國產突擊炮的提議再次得到考慮。根據前線的報告和所遇到的德國和蘇聯車輛的信息,戰爭部第3/b部提出了一項計劃,將裝甲師的火炮改造為自走炮,後者的機動性更具優勢;官員們還設想生產一種配備40M榴彈炮的裝甲作戰車輛。[1][2]
這一次,該提案得到了陸軍總參謀部成員的積極反饋,儘管他們尚未就車輛(突擊炮或自走炮)的性質達成一致,但軍事技術研究所被命令編制一份詳細草案。他們與切佩爾的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合作,該公司生產了圖蘭I型中型坦克,其底盤被選為該突擊炮/自走炮的基礎。一個木製模型車於1942年9月交付,在此基礎上,匈牙利軍方確定了建造自走炮的可行性,並在同一個月要求提供一個可使用原型車。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將一輛圖蘭中型坦克原型車擴寬了40毫米,拆除了炮塔和其它上層結構,同時安裝了一個低矮的方形鐵製戰鬥室,並在正前方開口處安裝了40M榴彈炮。該原型車於1942年12月完成製造,註冊號為H-801,迷彩漆由沙黃色、棕色和草綠色組成;[3]此外,一塊25毫米厚的鋼板被焊接到正面裝甲上,使其厚度達到75毫米。[4]同月28日,原型車在豪伊馬什凱爾的炮兵訓練場開始了測試,因為匈牙利軍方已決定將新型裝甲車納入炮兵檢查局的管轄範圍。但是,仍有人對茲里尼II的準確性能參數存有疑問。在測試過程中,原型車以優異的表現證明一些人對於更大的重量可能導致問題的擔心是沒有根據的。唯一的注意事項涉及榴彈炮適度增加俯角(需要從-5°增加到-15°)以及增加一個踏板扳機,因為氣動發射系統出了一些故障。炮兵軍官證實了這種裝甲作戰車輛對炮兵部隊的可用性,並建議使用定裝式彈藥來提高射速,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的技術人員確認了這一改進的可行性。匈牙利軍方對此很滿意,將原型車歸類為突擊炮和自走炮。[5]
1943年1月至5月間,對茲里尼II的實地測試仍在繼續進行,其中包括速度、機械部件和其他小改動。戰鬥室前部和榴彈炮左側的炮手圓形觀察孔被取消;右側駕駛員的相同觀察孔被圖蘭I型的矩形觀察孔取代,並配備了裝甲玻璃,同時駕駛員也失去了從車頂伸出的護目板。1943年5月1日,軍事技術研究所確認該車已準備好批量生產;然而,裝甲部隊督察耶諾(Jenő)少將反對將茲里尼II作為突擊炮列裝部隊,他指出75毫米前裝甲和武器口徑在實戰中存在不足。3/b辦公室壓制了這些抱怨,戰爭部批准了茲里尼II的量產,並將車輛正式命名為「10.5厘米40/43M茲里尼突擊榴彈炮」,[6][7][8]在匈牙利與同盟國敵對的最後一年,它被更名為「茲里尼 105」。[8]茲里尼之名來自於匈牙利民族英雄尼古拉·舒比奇·茲林斯基,他曾積極反抗土耳其人的入侵,最終於1566年在錫蓋特堡戰役中戰死。[9]
生產
1943年2月3日(歷史學家彼得·穆伊澤爾(Péter Mujzer)還記錄了1月的戰況[7]),匈牙利第二軍團在斯大林格勒附近被殲滅,裝甲車輛幾乎全部損失,軍隊已經聯繫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生產40輛茲里尼II。該系列型號必須與改進原型相同,匈牙利皇家鐵路機械工廠將提供榴彈炮、炮架和瞄準系統。[10] 同年5月,總參謀部根據規劃的新部隊,完成了所有類型裝甲車輛的生產和開發計劃,其中包括一款模仿三號突擊炮設計的搭載75毫米反坦克炮的突擊炮/驅逐戰車(即茲里尼I)和一款搭載40/43M 105毫米榴彈炮的突擊炮/自走炮(即茲里尼II)。1945年,第二批共50輛的訂單計劃用於生產茲里尼II,但茲里尼I的開發中出現了主要與部件有關的意外狀況,因此有必要繼續進行第二批次的茲里尼Ⅱ的生產。3/b辦公室聯繫了維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和甘茨公司,他們接受了計劃的變更,並計劃繼續生產茲里尼II直到1944年9月,屆時茲里尼I將會接替茲里尼II。[11]1943年4月,一個軍事特派團被派往德國研究突擊炮和自走炮的生產工藝,並在回國時建議購買生產四號坦克和基於四號坦克底盤生產的四號突擊炮的許可。經過認真評估後,該提議隨後被放棄,因為這意味着匈牙利要面對相當多的後勤問題。[12]
到1943年底,由於生產鏈遇到困難,只有20輛茲里尼II交付給各部門進行乘員培訓;1944年3月,訂單增加到34輛,第一批訂單最終在1944年4月至5月間售罄。匈牙利工廠隨後致力於完成第二批次的茲里尼 II,此時他們面臨的困難不斷增加,1944年3月德國佔領匈牙利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情況——德國發現霍爾蒂政府正在與同盟國進行秘密談判。7月27日,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的工廠毀於英美轟炸機的猛烈轟炸中,這導致茲里尼II的生產被迫中斷;根據該公司的文件,截至該日,約有25輛茲里尼II已交付匈牙利軍隊使用。甘茨公司只組裝了六輛茲里尼II,那裏的倉庫存放有已完成加工的零部件。完成生產的茲里尼II總數應有70輛。另一個消息來源是最新的序列號(3H-066),據此推斷,在災難性的轟炸之前,確實有66門突擊炮完工。該消息還指出,六輛由甘茨公司組裝的茲里尼II是在1944年底至1945年2月期間布達佩斯戰役的最高峰期間部署的:因此總共有72輛茲里尼II。[13]茲里尼I當時仍處於原型車階段,唯一的原型車改裝自茲里尼II,它使用鋼製元件和不同的火炮取代了部分戰鬥室部件,之後它被留在火炮武器的存放處。1944年3月,一張茲里尼I的照片流出,但在那之後,有關它的消息消失了。[14]
實際使用
部門設置
1943年1月,炮兵督察卡爾曼·特爾內格(Kálman Ternegg)少將派遣約瑟夫·巴蘭凱(József Barankay)上尉和貢博斯(Gömbös)中尉前往於特博格,向德國人學習突擊炮部隊的組織和最佳使用戰術,他計劃在1944年創建新的突擊炮部隊,以便給匈牙利軍隊提供能夠在攻擊的最後階段(以100米計算,為避免擊中己方士兵,野戰炮兵的火力不會覆蓋這段距離)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的機動部隊,並為停滯不前的攻勢提供可能的新動力。特爾內格規劃了突擊炮兵營的編制:基本單位是一個裝備有三輛茲里尼II的排,兩個排組成一個連,一個完整的營包含三個連總共18輛茲里尼II。匈牙利軍方高層批准了這些項目,並於1943年3月1日在豪伊馬什凱爾訓練場組建了專業訓練系統。在巴蘭凱上尉的指揮下,一支由29名志願者組成的小型部隊在兩輛圖蘭中型坦克、幾輛汽車和軍用卡車上進行了訓練,唯一可用的茲里尼突擊炮是綽號為「Szarvas」(意為「鹿」)的原型車。有了這些資源,巴蘭凱開始組建突擊炮部隊,包括起草訓練手冊和規章條例、組織課程和挑選最優秀的軍官;1943年7月,上尉和他的合作者被指定為「突擊炮兵訓練大隊」。與此同時,總參謀部組建了一個新的參謀部,根據該參謀部的命令,每個步兵和騎兵師將接收一個突擊炮營,這些營模仿德國配備了三個裝備茲里尼II的突擊炮連和一輛作為指揮車的茲里尼 II。[15][16]
1943年7月18日至8月31日,第一批突擊炮官兵成功組織了起來。9月1日,巴蘭凱上尉指揮的第1特種營成立,擁有約741名人員、120輛卡車和70輛摩托車;幾天後,前三個批次的茲里尼II運抵目的地,儘管為了縮短運輸時間,部分茲里尼II的裝甲有缺失。巴蘭凱合併了新部門,他強調突擊炮兵的創新精神的同時親自選擇最合適的要素。[16][17]第1突擊炮營逐步將10輛38M托爾迪輕型坦克和10輛41M圖蘭II型中型坦克轉交給10月1日在「突擊炮兵訓練大隊」中組建的7個訓練大隊(其編號為2到8號),每個訓練大隊都配備了三輛托爾迪輕型坦克和兩輛圖蘭中型坦克,由於茲里尼II生產速度緩慢,他們不得不使用托爾迪輕型坦克和圖蘭中型坦克。1944年4月,第1營終於擁有了31輛茲里尼II的滿額兵力,並在維持原名的情況下被分配到第6步兵師;第7、第10、第13、第16、第20、第24和第25營在隨後幾天由訓練小組啟動,並使用他們所屬的師的編號,每個營只有一輛茲里尼II。1944年3月22日,原計劃的在陸軍總參謀部和霍爾蒂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突擊炮和步兵聯合閱兵式因德軍佔領而暫停,並延期至5月26日進行,但只有一個突擊炮連參與。與此同時,軸心國和匈牙利總參謀部在東線的戰略局勢嚴重惡化,由於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無法提供足夠的茲里尼II,匈牙利認為派遣第10營的一批指揮官多利(Doóry)上尉帶領的軍官、機械師和駕駛員前往馬格德堡是合適的。在這裏,他們完成了每兩個月一次的突擊炮戰術課程,並研究了該類別中的主要德國戰車,它們將提供給新組建的突擊炮營。5月,這些營都有自己的總部,其下屬官兵可以在這裏繼續接受理論培訓並接收第二批次的突擊炮以進行實地訓練。6月底,另一個營向馬格德堡派遣了部隊,但在7月20日密謀案發生後,他們立即被遣返。[18]
在實戰中
1944年4月初,第1突擊炮營計劃增援部署在加利西亞中南部的第1軍。巴蘭凱上尉在12日帶領兩個突擊炮連離開原駐地,而第1突擊炮連由於缺乏裝備仍留在豪伊馬什凱爾,直在6月底才接收到一批突擊炮,並在7月重新加入第1突擊炮營參與作戰,該營在當月13日的一場空襲中失去了指揮官。在同一時期,第3連從第1突擊炮營分出並直接交由第六軍團管理,該軍團駐紮於塔特拉山脈的山口,並負責防守這裏。[20]7月27日,作為規模更大的巴格拉季昂行動的一部分,蘇軍的攻勢將德匈聯軍趕回喀爾巴阡山脈一帶。在撤退過程中,第1突擊炮營損失了15或16輛茲里尼II,前線戰局穩定後,第10突擊炮旅於8月取代了第1突擊炮營。該旅在位於錫蓋特堡的指揮部接收了其他匈牙利部隊提供的所有自行式車輛,其中甚至還包括第1突擊炮營第3連的突擊炮,以達到滿編狀態。8月底,匈牙利陸軍總參謀部還派遣了裝備31門三號突擊炮的第7突擊炮營,這兩支部隊在喀爾巴阡山脈西側的特蘭西瓦尼亞軸心國控制區進行了部署,他們在這裏與蘇軍和羅馬尼亞軍隊(羅馬尼亞在八二三武裝起義後與蘇聯一同作戰)進行了激烈戰鬥,尤其是在森特斯鎮(Szentes)的戰鬥中。第3營/第1營在奧拉迪亞參與戰鬥。一般來說,茲里尼II在對抗步兵和野戰防禦工事時有着良好的表現。1944年9月至10月,匈牙利和德國部隊進行了幾次後方作戰,以遏制蘇軍先頭部隊的迅速推進;在圖爾達附近的一次短暫而激烈的衝突中,第10營以損失六門突擊炮為代價,成功摧毀了18輛蘇聯T-34坦克。[21][22]
到1944年11月,德匈聯軍已經放棄了特蘭西瓦尼亞和加利西亞,並在匈牙利大平原上進行了一次巧妙撤退,這一帶的地形有利於茲里尼II發揮作用。[23]第13、第16和第25突擊炮營分別駐紮在瓊格拉德、德布勒森和科洛茲堡,除了少數坦克和一些傳統的反坦克武器外,他們仍然沒有裝甲部隊可以參與戰鬥。他們與第10營和第24營(後者沒有裝甲作戰車輛)一起被派去保衛布達佩斯,並與精疲力竭的第1營會合,該營所有倖存的茲里尼II都集中在第3連。幾乎所有營都由突擊炮兵訓練中心指揮官埃爾諾·比爾尼策(Ernő Billnitzer)少將指揮;第7、第10以及第3營連被分配給其他戰區的司令部。所謂的「比爾尼策集團」參與了首都地區的激烈衝突,以防止其被包圍,並配合步兵作戰。突擊炮/榴彈炮營分為兩個或三個排被派往前線的關鍵戰略點。[24]到12月,守軍已陷入絕境,傷亡慘重的第13營和第25營向西轉移,最後被派往德國,分別成為親衛隊第25師和親衛隊第26師的反坦克營核心力量。[25][26]在12月的最後幾天,同盟國軍隊對布達佩斯的圍攻開始了,在布達佩斯市區,匈牙利的大部分突擊炮營仍然處於被圍困狀態,包括總共約有20輛茲里尼II的第1營和第10營。在血腥的城市巷戰中,這些突擊炮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它們能夠在中短距離上伏擊並摧毀蘇聯坦克。在布達佩斯東部的維加多音樂廳,匈牙利人建立了一個臨時車間,以儘可能使茲里尼II和其它受困裝甲作戰車輛長時間地保持戰鬥力。[23]1945年2月11日,蘇聯的勝利已成定局,一批車組人員在布達佩斯科技經濟大學前的堤壩上炸毀了最後一輛茲里尼II,當時他們已沒有彈藥和汽油可提供給這輛茲里尼II。[25]但蘇聯還是繳獲了一輛茲里尼II,因為匈牙利人已耗盡炸藥,但未能將其沉入多瑙河。[27]
匈牙利戰敗後,幾乎沒有茲里尼II保存下來。在1944年8月至10月間的戰鬥中,少量屬於第10營的受損茲里尼II正在外多瑙河地區(或許在豪伊馬什凱爾)的車間中進行修復。因此,它們在1945年3月跟隨編制仍然完整的匈牙利軍隊集結並前往奧地利。由於機械故障或燃料耗盡,它們都逐漸被遺棄,但還是有一輛茲里尼II和一輛圖蘭I型中型坦克成功抵達了搖搖欲墜的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28]這兩輛裝甲作戰車輛分別屬於被困在布達佩斯的第16營和第24營;1944年12月,他們在埃斯泰爾戈姆接收了從柏林轉移到匈牙利的大約130輛追獵者式驅逐戰車中的20輛。第20突擊炮營逃出其位於埃格爾的兵營後接收了31輛追獵者式驅逐戰車,並整合了兩個突擊炮連;這支得到擴員的部隊在伊波伊河谷中作戰,並於1945年3月參加了春季醒覺行動。[25][29]
儘管受到蘇聯坦克生產速度快、數量多和技術先進的影響,茲里尼II仍被認為是二戰中匈牙利最好的裝甲作戰車輛。在戰鬥中指揮這些突擊炮的軍官以守紀、好鬥和堅決而著稱。巴蘭凱上尉、維爾莫斯·維特斯(Vilmos Vértes)上尉和博索基(Bozsóki)上士被授予英勇勳章,以表彰他們勇於犧牲的行為。[25]
結構、性能與乘員
40/43M「茲里尼」II型突擊榴彈炮全長5.90米,寬2.89米,高1.90米;戰鬥全重21.50噸(或21.60噸[30]),對地面產生的壓力為0.75千克/平方厘米。[31]相對較低的車體高度是通過拆除原有炮塔並加裝11塊裝甲板組成的戰鬥室獲得的,這些裝甲板之間通過鉚釘連接,由三個鉚接元件組成的傾斜頂部是其顯著特徵。茲里尼II的正面裝甲厚度為75毫米,側面裝甲厚度為25毫米,頂部、後部和底部裝甲厚度均為13毫米。圖蘭I型中型坦克的車體和底盤具有類似的結構,但戰鬥室正面額外安裝了一塊25毫米的裝甲板,使其與炮台的裝甲厚度相同;在生產過程中,這一部分也是單獨供應的。最後,茲里尼II還安裝了一個25毫米厚的炮盾。[30]在實戰中,茲里尼II的側面額外安裝有由四塊8毫米厚的裝甲板組成的大型裙板,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反坦克步槍和空心裝藥彈對裝甲作戰車輛的殺傷力,這與德國裝甲作戰車輛安裝的裙板作用相同。由軍事技術研究所設計的防護裙板使茲里尼II的重量增加到22.50噸。[32]戰鬥室的正面和側面還經常安裝履帶,並會焊接一些用於固定履帶的掛鈎。然而,自設計完成以來就可以使用簡單的彎曲杆將備用履帶連接到火炮和炮台之間的裝甲上。[33]
茲里尼II保留了圖蘭I型中型坦克的其它部件,排量為14886 cm³的曼弗雷德-魏斯8缸V型發動機位於車體後部,它能以每分鐘2200轉的轉速提供260馬力。[34]由於底盤相對於圖蘭I型有所擴寬,茲里尼II的油箱容量從265升增加到了445升。[30]因為茲里尼II的動力來源在車體後部,因此兩個變速箱都安裝在發動機後面,並有六個前進檔和六個倒檔可用。上部裝甲的進氣口可冷卻發動機,該進氣口位於車體右側,車體後部上層結構的兩側還有兩個格柵;車體兩側的末端各有一個催化轉換器。五扇鉸鏈門分佈在整個發動機艙蓋上,還有一扇鐵艙壁上的門將發動機艙與戰鬥室隔開,後勤人員可以通過這些門對發動機進行維修;一個工具箱和一個備用負重輪一起固定在車體後部的左側。[35]後驅動輪是茲里尼II的動力輪,它能帶動420毫米寬的鋼製履帶,傳動裝置上裝有用於防止其損壞的中央齒導向裝置。支撐輪由八個帶橡膠邊緣的雙輪組成,其通過帶銷釘的水平元件以兩個接兩個的方式連接,隨後每一對輪都被捆綁在一個彎曲的臂上,該臂可以圍繞一個銷釘自由擺動,並被固定在船體側面的一個車體側面的梁的末端,該框架和每一對臂(形成一個托架)之間的連接處插入了一個鋼製彈簧懸掛裝置。最後,有五個雙上滾輪、一個雙前復位齒輪和第九個支撐輪放置在其他滾輪的前面,後者用作保險槓,有鋁製胎面,並固定在自己的減震器上。[36]車組人員會使用一把冰鎬和一把大錘子來清理車身上的泥土和碎屑,它們與一把鏟子和一根撬棍一起被固定在戰鬥室左側。在另一側,一根8米長的鋼拖纜被摺疊放置在一些支架上。[37]
茲里尼 II唯一的武器是一門20.5倍徑105毫米40/43米榴彈炮,其安裝有一個由匈牙利皇家鐵路機械工廠設計的炮口制退器。一個馬刺狀的炮架將它固定在戰鬥室正中間。下部牢固地連接到車身和10.5 厘米42M瞄準系統,用於直接開火射擊,而上部裝有炮管和支架,可左右轉動(各22°)。上槍管支撐着10.5厘米43M榴彈炮的升降機,這使得榴彈炮擁有-5°至+25°的俯仰角(測試階段需要-15°的俯角,為控制突擊炮的最大車身高度,-15°俯角最終被放棄),還有一個簡單而有用的裝置可以輔助火炮瞄準,這通常需要旋轉整個車體。駕駛員和車長都有一個類似時鐘的指示器,都連接到車長的觀測器;如果觀測器平行於茲里尼II的行駛方向,則指示器顯示為12點,否則指針根據指揮官觀察的方向移動。榴彈炮發射一枚15.05公斤的破片榴彈時炮彈時速可達471米/秒,發射一枚17公斤的高爆榴彈時炮彈時速可達444米/秒。標準的射速是每分鐘六發,因為彈藥都是單獨裝填的,而瞄準操作是通過連接到彈簧裝置的壓艙物來實現的,彈簧裝置又連接到戰鬥室右側和炮管上;降低榴彈炮時彈簧壓縮並減緩下壓速度,而在升高時彈簧釋放。[38]根據匈牙利軍隊的規定,茲里尼II共裝載52枚炮彈,分為30枚高爆彈、16枚穿甲彈和6枚煙霧彈,但在戰場上可裝載多達90枚炮彈。[34][39]為了進行精準的遠程開火,茲里尼II還裝有一個8/14M瞄準器,在原型車上,必須從炮手的艙門處安裝瞄準器;然而,在量產型號上,該裝置的位置因為艙口前方的狹窄開口而有所升高,並與43M瞄準器同步使用。在任何情況下,遠程開火都是突發事件而非常規事件。[40]開火時,榴彈炮退至戰鬥室內1米處,只露出炮口,然後由位於炮管內的輔助裝置帶回原位。匈牙利人為此設計了一個特殊的盾形裝甲來保護坐在榴彈炮後面的兩名乘員。當茲里尼II移動時,盾形裝甲是可重新密封的,這保證了茲里尼II擁有充足的內部空間,足以裝載一挺輕機槍、兩挺達努維亞39M衝鋒槍(Danuvia 39M)、一支信號彈發射槍和幾枚手榴彈。[41]工具箱和備用負重輪之間還安裝有六個煙霧彈發射器。[42]
車組包含四名乘員,彼此通過耳機和對講機進行交流:炮手位於榴彈炮左側,駕駛員位於榴彈炮右側,裝填手位於駕駛員後方,車長位於戰鬥室後部。炮手和駕駛員都可以通過位於車頂的可向後摺疊的個人艙口進入戰鬥室,車長和裝填手則從一個雙門艙口進入戰鬥室,該艙口連接着戰鬥室的傾斜後裝甲;駕駛員經常坐在敞開的尾部艙口邊緣駕駛車輛,這也發生在戰鬥中。底部增加了一個緊急艙口,以便棄置車輛時車組人員可快速撤離。駕駛員有一個可調節座椅,並通過離合器制動系統和兩個方向杆(每條履帶都有一個方向杆)駕駛車輛,這兩個操縱杆既能做到行駛時轉彎也能做到原地轉向,但會在履帶上產生相當大的機械應力,其最小轉彎直徑為12米。駕駛員所處位置的前裝甲上開了一個矩形艙口以容納一個41M觀察設備,其由一塊裝甲板和一個帶細縫的矩形楔塊組成。從該批次的第五輛車中,遮陽板替換為高10厘米的無狹縫43M觀察設備。在原型車上,駕駛員也有兩台裝甲夾層中的反射幻燈機,但它們很快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裝有防彈玻璃的43M型潛望鏡,其安裝在觀察孔上方和艙門前,那裏有一個保護性的方形彎曲裝甲板。炮手有一個可調節的座椅,並擁有榴彈炮的瞄準裝置和兩台反射幻燈機。因此,第一輛II的典型圓形開口被淘汰,它被一塊圓形裝甲鋼蓋住,後來的生產線完全省略了這塊裝甲板的生產。每輛茲里尼II的戰鬥室右后角都配備了一台R-5/a無線電台;車頂有一個連接有天線的設備,車長和裝填手負責操控它。[43]
茲里尼II在公路上能達到的最高作戰時速是43千米/時,安裝裙板後,最高時速降至40 千米/時。油箱加滿後,茲里尼II在瀝青路面上的最大里程可達220公里,[34]根據邦哈特的說法,茲里尼II的最大里程能達到280公里,[30]但他沒有提到與越野性能有關的數據。茲里尼II可以輕鬆駛過0.80米高的台階和2.20米寬的溝渠,並能在0.90米深的水域中行駛。[34]
變種型號
幾乎沒有關於在突擊炮上進行實驗性改裝的消息。1943年底至1944年初,軍事技術研究所拆除了一架來自德國的噴煙者火箭發射器,將六根炮管焊接成兩個由三根炮管組合成的火箭發射器,並將它們分別安裝在車體後部的兩側,其目的是使突擊炮獲得能夠進入榴彈炮射程之前摧毀地方裝甲單位的火力。在測試中,火箭彈的最大射程從2000米到7000米不等,該項目一直都處於試驗階段。[31]
戰爭接近尾聲時,匈牙利人設計了一種名為44M Buzogány(意為「狼牙棒」)的反坦克火箭發射系統,並在一輛茲里尼II上安裝了一個該裝置。然而,安裝日期、實驗結果和原型車的命運仍然未知。[44]
關於茲里尼I
早在1942年下半年,魏斯·曼弗雷德鋼鐵公司就已經準備好在40M圖蘭I型中型坦克的底盤上設計突擊炮和驅逐戰車,茲里尼I的設計工作從此時開始和茲里尼II同步展開。茲里尼I計劃在低矮的戰鬥室中裝備一門75毫米KwK 40 L/43戰車炮,其原型車在1943年冬季完成製造。1944年中期,一條茲里尼I生產線建成,其被半官方地命名為「44M Zrínyi I」;然而,蘇聯對匈牙利發動的攻勢使得茲里尼I未能量產,唯一的原型車也不知所蹤。[45]
外國使用
在加利西亞、羅馬尼亞和喀爾巴阡山脈沿線的作戰行動中,蘇聯第18軍團繳獲了大量匈牙利裝備,因此,他們專門組建了一個營來修復這些匈牙利作戰車輛並加以利用,該營由三個連、一個指揮連和支援單位組成。1944年10月底,該營還有三輛茲里尼II可正常使用,四輛無法使用的被留在烏日霍羅德附近的基地,這些茲林尼II和一些圖蘭中型坦克被轉交到第5近衛坦克旅,該旅於1944年11月14日將它們投入利普托夫斯基特爾諾維克地區的戰鬥。在接下來的幾周里,該營將剩餘的匈牙利裝備送往第5坦克旅。1945年1月1日,該旅報告稱一門茲里尼II突擊榴彈炮仍在參與作戰。蘇聯人讚賞它的機動性和相對較小的體型,但批評它的裝甲對紅軍裝備的幾乎所有反坦克武器(不包括37毫米反坦克炮)缺乏防護力。[46]
羅馬尼亞武裝部隊在1944-1945年的冬季戰役中加入了蘇聯紅軍一方參與對軸心國作戰。1944年9月或10月,羅馬尼亞軍隊在特蘭西瓦尼亞成功繳獲了一輛茲里尼II,它雖被車組人員遺棄,但狀況良好。羅馬尼亞人短暫使用過這輛茲里尼II,後來蘇聯在1944年年底前徵用了它。[47][22]
現存車輛
一輛茲里尼II在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中展出,它屬於第1突擊炮營,但並不清楚它到底是由蘇聯人在布達佩斯一帶繳獲還是由羅馬尼亞人繳獲。它仍保留着原本的名字「伊倫克(Írenke)」。[25]
參見
參考資料
- ^ Bonhardt,第3頁.
- ^ Mujzer,第83頁.
- ^ Bonhardt,第4, 13頁.
- ^ Bonhardt,第22頁.
- ^ Bonhardt,第6, 14頁.
- ^ Bonhardt,第7-8頁.
- ^ 7.0 7.1 Mujzer,第85頁.
- ^ 8.0 8.1 Mujzer,第93-94頁.
- ^ 43M Zrínyi Assault Tank/Tank Destroyer.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8) (英語).
- ^ Bonhardt,第7頁.
- ^ Bonhardt,第9頁.
- ^ Bonhardt,第8頁.
- ^ Bonhardt,第10-12頁.
- ^ Bonhardt,第75頁.
- ^ Bonhardt,第7-9頁.
- ^ 16.0 16.1 Mujzer,第17頁.
- ^ Bonhardt,第9, 35頁.
- ^ Bonhardt,第9-11, 80, 87頁.
- ^ Bonhardt,第114頁.
- ^ Bonhardt 2015,第10-11, 98, 104頁.
- ^ 43M Zrínyi II - Tanks in World War 2. [2020-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英語).
- ^ 22.0 22.1 Bonhardt,第109頁.
- ^ 23.0 23.1 Bonhardt,第111頁.
- ^ Bonhardt,第11頁.
- ^ 25.0 25.1 25.2 25.3 25.4 Bonhardt,第12頁.
- ^ Mujzer,第51頁.
- ^ Bonhardt,第119頁.
- ^ Bonhardt,第12, 120頁.
- ^ Mujzer,第96頁.
- ^ 30.0 30.1 30.2 30.3 Bonhardt,第4頁.
- ^ 31.0 31.1 Mujzer,第86頁.
- ^ Bonhardt,第98, 106頁.
- ^ Bonhardt,第16—17頁.
- ^ 34.0 34.1 34.2 34.3 Mujzer,第87頁.
- ^ Bonhardt,第4-5, 27, 79頁.
- ^ Bonhardt,第14, 29, 64頁.
- ^ Bonhardt,第21, 29頁.
- ^ Bonhardt,第5-6頁.
- ^ Bonhardt,第101頁.
- ^ Bonhardt,第19, 95頁.
- ^ Bonhardt,第6, 65, 107頁.
- ^ Bonhardt,第79頁.
- ^ Bonhardt,第5-6, 38-39頁.
- ^ Mujzer,第66頁.
- ^ 43M Zrinyi Assault Tank/Tank Destroyer. [2015-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8) (英語).
- ^ Mujzer,第102-103頁.
- ^ Army Guide - Armored vehicles museum - 40/43M Zrínyi, Self propelled gun. [201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英語).
- 文獻
- Bonhardt. Péter Kocsis Publishing Kft. , 編. Zrínyi II Assault Howitzer. Armour of the Royal Hungarian Army. 2015. ISBN 978-615-80072-3-8 (英語).
- Mujzer. Kagero Publishing , 編. Hungarian Armored Forces in World War II. 2017. ISBN 978-83-65437-65-5 (英語).
外部連結
- Zrinyi rohamlöveg (匈牙利語)
- A Zrínyi I rohamlöveg és a Zrínyi II rohamtarac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匈牙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