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CHih-See Hsie/修士大司祭

An archimandrite wearing his full habit, holding his pastoral staff, and minimally vested in an epitrachelion and epimanikia. His mitre is on the table to his right.

修士大司祭希臘語ἀρχιμανδρίτης羅馬化archimandritēs)頭銜主要用於東正教會東儀天主教會,其本意指高一級的修院院長(abbot,東正教中作hegumenos,希臘語ἡγούμενος,為動詞「領導」的過去分詞形式),由主教委任以監理數個「普通的」修院院長及修院,亦能由某些特為重大及顯要之修院的院長委任。

此頭銜亦可純用作榮銜,與任何實際僧院無涉,授予神職人員以作對其於教會之服事表達尊敬感謝的記號。此種特殊之尊敬記號僅授予司祭中之已發獨身誓願者,亦即為修道士者。而傑出的已婚神職人員則可獲授首席司祭之頭銜。

歷史

此詞脫胎自希臘語:首部分自ἀρχιarchi-出,意為「最高的」,或自ἄρχωνarchon出,意為「統治者」;次部分則自μάνδραmandra出,意為「圍圈」或「畜欄」等,全詞用以表示某名「僧侶」。此用法可參照稱「教會會眾」為「羊群」之例。

是頭銜於5世紀時得普遍使用,然其在寄予愛比法之一封信件中即有提到,綴於愛比法作品《反異端》[註 1](約375年)之前。不過帕拉狄烏斯所作《勞蘇斯歷史》(拉丁語Historia Lausiaca)或可證此頭銜於4世紀已普遍使用,如加於聖帕科繆名下者。

若修院之監事權移至另一主教性質的神職人員即大司庫(英語:the Great Sakellarios,或言Sacristan),此「修士大司祭」之頭銜即成為一榮銜,加於重要之修院的院長名下,此時可對比普通之修院院長即「hegumenos」。

Kiev Metropolis

初,此銜有時作附加頭銜用:例如1174年之抄本中提及基輔洞窟修道院的修院院長坡旅甲(俄語:Поликарп Печерский羅馬化Policarp Pecherskij)時稱其為「修院院長修士大司祭」(英語:Hegumen Archimandrite

於俄羅斯之使用

 
修士大司祭之牧杖,亞美尼亞19世紀之物件

1764年俄羅斯正教會對其修院進行規範,將諸修院各列入三等級中之一等,只授予主理第一、第二等修院的修院院長以修士大司祭之頭銜。第三等修院的修院院長則以「hegumen」稱呼。

修院院長及修士大司祭之職責並無二致。然於時課英語Canonical hours#Byzantine Rite usage中修院院長着簡單的斗篷(英語:mantle希臘語μανδύας),而修士大司祭之斗篷則飾以儀禮文本。[需要解釋]修士大司祭同時着主教冠並攜牧杖(英語:pateritsa)。

俄羅斯正教會一般只從其修士大司祭隊伍中選拔主教

於希臘之使用

修士大司祭為已發修士誓願的司祭,且理論上位列可得委任為主教之行列中。居於五大牧首區中由東正教會所轄四大牧首區之屬靈管轄下的教會一般要求如此之修士司祭在晉升修士大司祭等級前獲得神學之大學學位。如其司祭於其餘學術領域如人文學科或科學等方面獲得傑出成就,則此要求有時可不必滿足。

於西方之使用

不承修院院長職責的修士大司祭得有稱呼為「極可敬的修士大司祭」(英語:The Very Reverend Archimandrite),而承修院院長職責者則以「最可敬的修士大司祭」(英語:The Right Reverend Archimandrite)稱呼。

The word occurs in the Regula Columbani (c. 7), and du Cange gives a few other cases of its use in Latin documents, but it never came into vogue in the West; yet, owing to intercourse with Greek and Slavonic Christianity, the title sometimes appears in southern Italy and Sicily, and in Croatia, Hungary and Poland.

參考文獻

註釋

  1. ^ 這是後世的拉丁文翻譯,其原文名為Panarion,意為「藥箱」。

文內引注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