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Daredemodaisuki 114514/沙盒/重慶城牆

重慶城牆是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渝中半島上的城牆,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張儀所築江州城,後經三國李嚴南宋彭大雅明朝戴鼎三次大建,清朝亦有多次補築,但變化不大。重慶城牆依山而建,利用了江岸邊高十餘米甚至幾十米的懸崖峭壁或陡坡,牆體與山體多連為一體。明朝城牆有17門[註 1],包含9座開門、8座閉門,全長8720米,但半數於民國時期從1922年起因交通需要被拆毀,現存開門3座、閉門1座、城牆4364米和清朝炮台1座。

1987年城牆的東水門、通遠門段被列入四川省重慶市級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1992年被正式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直轄後,於2000年再次被列為省級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重慶古城牆的一部分列入中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設有重慶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帶。

歷史

修築

重慶的城牆經過了戰國張儀、三國李嚴、南宋彭大雅、明朝戴鼎四次大規模地修築,後清朝亦有多次補築[1]

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周武王巴國,春秋時期巴人入峽建都,《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此為重慶築城最早的記錄[2][3],《水經注》亦曰:「江州縣,故巴子之都也」[4]:3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滅巴國,設巴郡,郡治江州,張儀在巴子城基礎上補築江州城,有「儀城江州」之說[5],彼時城的範圍大致為朝天門至後來的巴縣衙門一帶,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6]

三國時期

東漢時期,江州城一度遷至北府城(今江北嘴),後遷回渝中半島[5]蜀漢建興四年(226年),江州都護李嚴留鎮永安(今白帝城)專事防後自永安還江州[2],是年又修築江州大城,此時修築土城牆,周回十六里[7],範圍擴大到大梁子、小梁子和較場口一帶[6],設蒼龍、白虎共2座城門[5]。除周回十六里外,《華陽國志》載大城「欲穿城後山(今渝中區鵝嶺鵝項頸),自汶江(今長江)通水入巴江(今嘉陵江),使城為洲」,即希望挖開渝中鵝嶺,打通江水形成護城河,不過因丞相諸葛亮不許而未成,但奠定了重慶城的佈局基礎[2][3]

南宋時期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大軍攻入四川,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彭大雅為四川安撫制置副使兼知重慶,為抵抗蒙古入侵,彭大雅搶築重慶城,改土牆為石基磚牆[2],城池拓寬到較場口、臨江門一帶[6],並於城西南設一字城以加強長江沿線及西部陸路防禦[5],至次年建設完畢初,此時至少已設有洪崖、千廝、太平、薰風、鎮西共5座城門(一說僅四門,又說九門),彭大雅亦命人在四門立大石,上刻「大宋嘉熙庚子,制臣彭大雅城渝為蜀根本」等字[2]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蒙軍再度入蜀並攻下川中重地遂寧瀘州二府,次年工部侍郎、四川宣諭使余玠補築城牆[2],並在防蜀之戰中成為川渝山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3]。近代亦在古巴縣衙門老鼓樓和望龍門附近出土過余玠補築重慶城牆的紀年磚,即淳祐乙巳(1245年)東(西)窯城磚[2][8]

明朝時期

洪武六年(1373年)重慶府衛指揮使戴鼎在舊城基礎上重修城牆並局部有所擴大,乾隆《巴縣誌》記載其「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環江為池,門十七,九開八閉,像九宮八卦。朝天門、東水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南紀門、通遠門、臨江門、千廝門為九開門。翠微門、金湯門、人和門、鳳凰門、太安門、定遠門、洪崖門、西水門為八閉門」[1]。明末時,農民軍張獻忠進攻重慶城,用炸藥炸毀了城西通遠門附近的一段城牆[5]

清朝時期

重慶城牆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四川總督李國英主持進行了補築,四十七年(1708年),重慶知府陳邦器亦對城牆進行了修補;至乾隆年間,重慶城牆的佈局和城門的名稱基本固定,並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四川總督曾開泰下令再次修補,五十三年(1788年),巴縣衙門還對東水門至元通寺部分的矮牆進行了增高;咸豐二年(1852年)重慶知府鄂惠重修城牆,九年(1859年)川東道王廷植復再次重修;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川東道重慶府巴縣衙門三級官府還共同對城牆進行了補修[5]

拆毀

1980年英國通過與清政府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埠,開始近代化、城市化進程[9],其中重慶城牆主要於民國時期拆毀[2]。1922年楊森為重慶商埠督辦,為發展城廓交通主拆臨江門,其是第一座被拆除的城門[10]:194;1927年,重慶市政府為擴大港口作業範圍,至1935年期間又先後拆除朝天門、千廝門、太平門、金紫門[註 2]、儲奇門、南紀門等城門和城牆,建築碼頭梯道,改自然坡岸為石梯道路[11]:154;1932年定遠門因興修七星崗至朝天門的中城經路而拆毀;1935年因需要加強渝中與南岸龍門浩地區的聯繫,拆除太安門城門[9]。20世紀30年代因火災、城市建設和交通需要,重慶大戶紳糧集資捐款曾於在千廝門與洪崖門之間開挖城牆、修城樓,名「新城門」,不過後隨城牆整體拆除而拆除[12]:749

重慶解放後,1990年鳳凰門因修建基礎設施被拆除,是最後一個被拆除的城門;1998年修朝天門廣場,朝天門東側城牆完全拆毀[9];進入21世紀後,2015年修建重慶來福士廣場,開挖出宋牆,但期間仍有疑似開挖出城牆被破壞的現象[13]

佈局

城牆

重慶作為山城,南宋城牆在規劃佈局上「踞山圍城,依江為壕」;明代城垣在宋代城垣基礎上「低者壘高,曲者補直」[3],《巴縣誌》描述城牆「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1],1929年2月重慶市勘測院測繪的《重慶市區地形圖》中標註了重慶明城牆和九開八閉城門,通過其可準確算出彼時重慶明城牆長度為7722米[14],現認為明清城牆長約8720米[15],走向大體呈一個等腰三角形,兩腰臨江,形狀似龜,龜首在朝天門,尾在通遠門,城牆利用了江岸邊高十餘米甚至幾十米的懸崖峭壁或陡坡[16][17],因此大多數城牆非牆,而是壁,城牆與山體多連成一體,牆內一側與街道基本齊平,僅外側壘起一定高度的堡坎[18]

城門

明代以前的城門

蜀漢李嚴的大城有蒼龍(東)、白虎(西)共2座城門,但彼時史料未詳細敘述[7],其中按照彼時城池方位,朝天門一帶正好位於其東方蒼龍之位,故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認為蒼龍門即後來的朝天門[19]

宋城被認為至少有洪崖、千廝、太平、薰風、鎮西共5座城門。南宋彭大雅築城在宋末的邵桂子的私家筆記《雪舟勝語》中有記載,但其指出僅有四門,元人吳萊《三朝野史》亦記四門[7],董其祥《重慶古城考》記南宋城有薰風門(南)、千斯門(東)、洪崖門(北)、鎮西門(西),未提及太平門,多數學者肯定四門觀點;但依據《新元史·汪世顯傳》《新元史·石抹按只傳》《宋史·忠義傳》的零星記敘中至少提及到南宋彭大雅城有洪崖、千廝、太平、薰風、鎮西共5座城門[4]:20,《永樂大典》引《紹慶志》更載宋城還有金湯門,後期文獻《明太祖實錄》《平夏錄》《國朝典匯》《明史紀事本末》等記載明代以前亦有朝天門、通遠門、南紀門3座門號,故也有學者認為宋城有九門。但上述城門的開閉關係以及上述門號之間、與明城十七門的演化關係尚有爭議,現有史料可以倒推至元朝有5座開門,但因不確定元朝重慶是否築城活動,尚不知南宋城門的具體數目[7]

明代城門

明代重慶城明確記載有17座城門,分為開門9座(朝天門、東水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南紀門、通遠門、臨江門、千廝門)、閉門8座(翠微門、金湯門、人和門、鳳凰門、太安門、定遠門、洪崖門、西水門),此後重慶城門幾乎未再改動[註 1],重慶的相鄰開門間除儲奇、金紫門外均間隔閉門[20]。按照重慶城的規模,重慶城牆並不需要如此多的城門,此被認為是修築者戴鼎講究「九宮八卦」的風水,寓意「金城湯池」[21],也說單純因為地形複雜交通需要而開如此多的門[22]

明代城門各有用途,民謠《重慶歌》記錄城門如下:[23]:19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開)。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閉)。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開)。洪崖門,廣船開,殺雞敬神(閉)。臨江門,糞碼頭,肥田有本(開)。太安門,太平倉,積穀利民(閉)。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開)。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開)。南紀門,菜藍子,湧出湧進(開)。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閉)。儲奇門,藥材幫(或作『藥材行』),醫治百病(開)。金紫門,恰對着,鎮台衙門(開)。太平門,老鼓樓,時辰極准(開)。人和門(或作『望龍門』),火炮響,總爺出巡(閉)。定遠門,較場口,舞刀弄棍(閉)。西水門(或作『福興門』、『圓通寺』),溜跑馬,快如騰雲(閉)。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井,正對着,真武山,鯉魚跳龍門(開)。

此外城門常用來表示位置[4]:31,至今許多街道仍以城門命名,有「某某門正街」(正對城門、幾乎與城牆垂直的街道)、「háng街」(與城門或城牆大體垂直或與正街並列)、「順城街」(城門外沿城牆或本身在城牆上)、「橫街」(城門內沿城牆)、「河街」(城門外沿長江、嘉陵江)、「碼頭」(城門外垂直於河)等說法[16],現時還有朝天門街道南紀門街道等以城門命名區劃[24]

開門

常年敞開,是真正的城門,多為交通用途[6],但也有各自的功用[4]:31,開門除東水門、金紫門外均有瓮城[25],一般設於主城側面。沒有瓮城的城門,城門名直接橫書於城門頂上;有瓮城的城門,名橫書於瓮城門上,主城門另橫書四字[4]:32[21]

 
通遠門現狀
 
東水門現狀
 
1998年修建的現代化的朝天門門洞,於2021年拆除
  • 朝天門:十七門中最重要的門,現代被認為是重慶第一門,位於城牆東北角、長江和嘉陵江匯合處,實際面向北面長江,其瓮城城門上書「朝天門」三字,正門書「古渝雄關」四字。舊時朝天門門內為接聖街(今新華路[註 3]),可以通達上下半城,門外有輪渡過嘉陵江至江北[2][4]:32,在清《渝城圖》朝天門被前後共有3道門,兩側建有碼頭和梯步[26],是17座城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其名可能得於宋代,南宋時期欽差常自長江經該城門傳來聖旨,故名,元代成都江陵水道上的重慶朝天水驛之名亦得於此[19]。被認為是蜀漢時期的蒼龍門[19],後明代又建[2],1891年,重慶開埠,於朝天門設海關[19],1927年3月城門拆除[2],1949年重慶發生「9·2」火災,朝天門周邊區域被毀,城門區域僅剩下城基牆垣[26]。1998年重慶於朝天門修廣場,重建一門洞,是年底建成投用,門上書「朝天門」紅色大字,下為128步的護岸階梯,2020年5月,重慶印發《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實施方案》,將改造朝天門區域,2021年5月30日新門洞開始拆除,後續計劃重建一個更加復古的城門[9][27]
  • 東水門:位於重慶城正東,靠近長江,城門北開,有石卷頂城門洞,無瓮城[20],從1902年前,英國人阿綺波德·立德夫人拍攝的此門照片看,此門城垛高大雄偉,門樓有二重檐歇山頂,木結構抬梁式梁架,正脊中塑有亮麗的寶瓶,脊兩端高翹鴟尾,樓面飛檐,檐下四角支雕花撐拱,十分典雅[2],城門因臨東去的長江得名[23]:18。建於明洪武初年[2],現存較好,上部為現代修補[3]
  • 太平門:舊時的重慶第一門,位於城東南方,靠近長江,朝天水驛所在,瓮城面向西南,上書「擁衛蜀東」四個大字。舊時門內是城區太平坊,為彼時重慶府署和巴縣官府衙門所在、全城的政治中心,此處亦有一座鼓樓,內有銅壺滴漏,有人敲鐘向全城報時,門外有接收各地水運來木材的碼頭,為木材商人聚集之地,亦可渡江往貴州湖南西部,稱為重慶的「東南路」,重慶開埠後外國商船也常停於此,餐飲業發達,「太平」含祈禱水運平安之含義[23]:15, 18[20][28][29]:568。始建於南宋,後毀,明代復建[2],1927年《重慶商埠月刊》第7期記載其被拆毀[30];1990年志書稱埋藏於馬路之下,露出地表最寬處2.89米,最高處0.66米[31]:115;2013年被挖掘出瓮城城門[25],現時太平門碼頭還有部分石階尚存[20]
  • 儲奇門:位於重慶城正南方,靠近長江,連接重慶上下半城,瓮城向西,舊時山貨藥材聚集地,西南各地進貢給皇帝的奇珍異寶也要在這裏停留後再轉運進京[23]:15[20],「儲奇」寓意城市富足昌盛[23]:18。明初建[2],1935年建碼頭拆除[9],現無存[32]
  • 金紫門:位於城南,靠近長江,現解放西路小學西側,現此地附近修建有32層的金紫門大廈,城門無瓮城,得名於舊時附近重慶金銀庫「金紫寺[21],意「金印紫授」,但一度被誤傳為「金子門」[16],舊時門外為水果市場和是柑橘船集中停靠的地方。明初建[2],近代因修纜車拆除,遺址無存[20][23]:15[註 2]
  • 南紀門:位於城南下半城西端,靠近長江,現中興路渝中區法院附近,為水陸兩通之門,瓮城門向西,門額上書「南紀門」,正門朝南,上書「南屏擁翠」[33][4]:33-34,城門名稱起於《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33],寓意希望江水紀理眾川不使之潰散[23]:18。舊時門外有接官廳的城門,經城門可上山至鳳凰梯至鵝公岩,亦可沿江向西行進,此門外有南紀門碼頭,用於接納長江上游來的船隻送來糧食、蔬菜、瓜果、木柴和其他農副產品[33],並有重慶舊城重要的菜市場,此區域被稱重慶人民的「菜籃子」[34],亦是木材和屠宰行業集中地[4]:33-34。可能建於宋代[2],1935年因修建南區幹道而拆毀[33][35],2013年報紙稱無存,為民居[32];2017年被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群的網友在南紀門立交下發現疑似瓮城券頂[34],但後經論證為清末官道旱橋橋拱,原南紀門距此約200米[33]
  • 通遠門:位於三面環水的重慶城唯一臨陸的西側、重慶城正西方,現七星崗所在地,又稱「西門」[23]:18[32],是陸地入城最後一道軍事屏障,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崇禎十七年(1644 年)張獻忠、1911年「復漢滅滿」的革命軍等從均此門攻入重慶城,1927年的「3·31慘案」亦發生於此[2]。通遠門瓮城城門上原書「克壯千秋」四字,因年代久遠已風化消失,近年修復通遠門時,在正門上改刻「通遠門」三字,瓮城向北;城門尚原有重檐歇山頂門樓已毀,後重修[2]。通遠門舊時是通向成都等遠方各地的起點,故名。舊時重慶城內人出殯需過此門,門外一度形成亂葬崗[23]:18[32]。城門至今保存較好,兩側還留有城牆[2],建有遠門城牆遺址公園[32]
  • 臨江門:位於城北靠西,瓮城城門向北,是重慶城門中唯一的正向瓮城,上書「江流砥柱」四字,可沿嘉陵江南岸通陸至合川,但所通的山路崎嶇[4]:35。臨江門曾是守城要塞之一[32],後門外成為為石灰柴炭麵粉聚集地[23]:15。明代建[2],1922年因發展城廓交通被拆除,是第一座被拆除的城門[10]:194,現無存[32]
  • 千廝門:位於城北靠東,靠近嘉陵江,瓮城城門向西,上書「千廝■■」四字[4]:35,《詩經》中有「千斯倉」「萬斯倉」,此名寓意城門內外千倉萬倉、豐收滿倉[23]:18。舊時門外沿江排列有正、賀家、王家、水、炭、紙、鹽碼頭,棉花羊皮等大宗貨物由此入城[4]:35,此處也是花紗、鹽紙的聚集地[23]:15。建於宋代[2],1930年被拆除[9]
閉門

建造時即只有城樓卻沒有城門的門,或者有城門的樣子卻被堵塞死了的門[22],間隔在開門之間(儲奇、金紫門間隔近而除外)[4]:35,一般封閉不通,只有在非常情況下才啟開使用,故多不為人所知[31]:115。此類門主要用於軍事,堅固程度與城牆近似甚至更甚,當然也可能有如排水等特殊作用[16][6]。有說法是重慶城最初無閉門,只有八門是專供腳夫挑水入城的門,後因城內火災頻發,官員認為開水門不克火星便將八門封閉[21]

  • 翠微門:在朝天、東水門之間,正對蔡家灣[4]:35
  • 太安門:在東水、太平門之間的望龍門街[4]:35,靠近長江,城址位於望龍門纜車站的地基下。1927年《重慶商埠月刊》第7期記載其因為要築石梯通道,開闢望龍門人和灣過江碼頭被拆除,但其是否還存於地下不明[21];2015年1月19日曾有文物保護志願者於望龍門巷的拆遷區域發現疑似太安門門洞,其頂與老城牆相連,但經鑑定應為防空洞[36]
  • 人和門:亦稱「仁和門」[3],在太平、儲奇門之間,正對九道門南口,靠近長江[4]:35,名稱寓意「天地人和」。明洪武初建,2012年1月儲奇門至太平門片區拆遷時被發現,現存[2]
  • 鳳凰門:在金紫、南紀門之間[4]:35,因附近鳳凰台而得名,「鳳凰台」得名於此處鳳凰鳴石的傳說[21]。明初建,其於1990年拆除,是已知被人為拆除的最後一個城門[2][9]
  • 金湯門:在南紀、通遠門之間[4]:35,其名意指其堅固、難以攻破,門內有領事巷,1980年開始英國法國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在此設館[37]
  • 定遠門:在通遠、臨江門之間[4]:35。明代建,1927年毀[2]
  • 洪崖門:在臨江、千廝門之間,靠近嘉陵江,下方右側有洪崖洞[4]:35。宋代建[2],明末曾安有大炮,長3米,高2米,現藏於三峽博物館[32][38]
  • 西水門:在千廝、朝天門之間,靠近嘉陵江,其可能因背對東水門而得名[4]:35。明代建,毀於民國[2]

民國新開城門

明十七城門外,民國時期重慶城牆亦曾開闢過一道「新城門」[12]:749。1931年12月22日,千廝門蔡家灣[註 4]一帶再次突發一場大火,延燒1000多戶,被燒死者多達200餘人,時候調查時市民反映而蔡家灣地區無城門,火封道路而傷亡慘重,後重慶大戶紳糧集資捐款於在千廝門與洪崖門之間二郎廟、丁字口附近(今棉花街後)挖開城牆,築門洞和城樓,但非正式城門建制,成為了明城牆十七門外的城門,彼時有人提議命名城門,但被反對說命名是封建,最終未命名,城門即名「新城門」,所在二郎廟街更名「新城門街」,20世紀50年代隨蔡家灣纜車修建而拆毀[39][31]:115

訛傳的城門

重慶還有一些帶「門」的地名,如「九道門」「園光門」「望龍門」等,人們常誤算其於城門之內,而將真門漏記[31]:115。其中現時「望龍門」還流傳較廣,位於渝中下半城,此地實無城門[註 5],此地名一說源於傳說,講舊時此地無碼頭,但又一溪入河,一年夏天,有小龍來此以身組成堤壩隔絕洪水,此處正東方的長江對岸有兩塊礁石倒映在水中,似一座龍門,小龍中秋望東思鄉,故有「望龍門」[40][41],一說是因在此可以隔江看見對岸龍門浩而得名[21]

當代城牆的發掘和現狀

城牆考察

1986年有調查資料表明市中區(今渝中區)僅存舊城牆6890米,其中有3200米成了許多單位或個人違章建築的房屋基礎,且城牆年久失修,風化嚴重,發現牆體移位、裂縫、變形、基礎空虛等問題[31]:115

進入21世紀以後,隨着2009年全國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且渝中區下半城舊城改造項目推進順利,部分城牆、城門重現於人們視線:2010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配合老鼓樓衙署遺址發掘而開展了太平門至儲奇門段順城街城牆及城門專項調查[5],2012年1月最先發現了閉門人和門[42];2013年7月12日渝中區下半城四方街挖出太平門瓮城城門[25],2014至15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元對其進行主動發掘考察;2015年研究院與重慶市規劃局展開專題調查並編制《重慶古城牆遺址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報告》,發現散佈在堡坎、路基、房基的城牆17段共3167.6米(約有600米封存在房基或者堡坎內)[43],其中是年6月發現首段南宋古城牆,位於朝天門和西水門之間,長140米[44];2017年研究院發掘考察千廝門城垣遺址,並於2017至18年發掘考察一字街遺址、雷家坡遺址,期間發現宋代夯土包石城牆等[5]

現狀

重慶城牆現存開門3座(太平門、通遠門、東水門)、閉門1座(人和門);城牆4364米,為夯土甃石結構,主要分佈於東水門至儲奇門、南紀門至通遠門一帶[3][15],有宋至清代的多個牆段,其中太平門城牆由主城牆和瓮城牆兩部分組成[5];另有炮台1座[3]

重慶古城垣遺址現存情況表[3]
城門 位置

(均位於渝中區)

保存情況 門洞寬

(米)

(米)

深度

(米)

備註
開門 東水門 望龍門街道(現朝天門街道湖廣會館社區東水門正街1號附近 現存有城台和門洞 3.15至3.95 2.65至4.45 6.6 城門址由內、外兩重城牆圍合而成,形成類似於瓮城的空間格局
太平門 望龍門街道四方街與白象街交匯處西南部 僅存東牆、南牆和瓮城內東部地面,底部尚留有石階道路、門臼、排水溝等附屬設施 4.4至4.6 5.7 6.3
通遠門 七星崗街道金湯街社區中山一路、和平路、金湯街交匯處 瓮城已毀,現存主城門,且底部道路被破壞;2005年於此修築公園[21] 3.5 5.33 9.3 主城門形制較其他門特殊,為石構券頂閘版門
閉門 人和門 望龍門街道郵政局巷41號西側 城門兩側牆體向外伸出形成城台,門洞內側被封堵,內部結構不明 1.78 4.34
城牆牆段 位置

(均位於渝中區)

保存情況 現存長度

(米)

寬度

(米)

高度

(米)

備註
翠微門城牆 朝東路中段東側,南北向 較好,城牆頂部被道路堡坎疊壓,底部被現代建築物遮擋 約120 6至7
東水門城牆 朝東路至長濱路芭蕉園 較好 約425 4至8.6 約2 以崖為城,城牆底部為高低不等的石壁。
太安門城牆 望龍門至白象街,S形 較好,南側城牆多被道路、堡坎遮擋,局部有零星露明 約464 約6 3.2至9 城牆外側砌築條石包邊,內填夯土。
太平門城牆 四方街至郵政局巷沿線,東北西南向 較好 約265(含瓮城,其中主城牆195) 6.3 外6.3至8.4

內3.3至6.4

人和門城牆 長江濱江路139號至153號凱瑞大廈沿線 較好 約281 3.2至7.5 貫通人和門兩側,隨仁和灣地形走勢而建;人和門以東約150米的城牆下部有石構拱形出水口
儲奇門城牆 長江濱江路153號凱瑞大廈至儲奇門行街大慶碼頭地段 較差,部分包石牆體垮塌後經過修補,多數被護坡封護而情況不明 約166 約5.8
金紫門城牆 解放西路中段南側 一般,被現代房屋割裂為東、西兩段,東段疊壓在解放西路小學西南部堡坎下,西段被江風雅居建築群利用作圍牆牆基 約130 外2.5至3.5
鳳凰門城牆 解放西路西段南側 多數被建築遮擋,僅局部地段暴露在外 約243 外約3.2
南紀門城牆 雷家坡至山城巷體心堂,東南西北向 頂部被山城步道疊壓,僅可見牆體外立麵包邊石 約245 外0.5至3 砌築於天然崖壁之上,崖壁上下最大高差約35米
金湯門城牆 山城巷體心堂至鼓樓巷,東南西北向 多數城牆暴露在外,打槍壩水廠外側大部分城牆下部抹有一層灰漿封護,鼓樓巷少數城牆被擋牆加固 約656 外0.3至6.5 牆體依崖壁走勢開鑿基槽而建,山崖最大高差約50米
通遠門城牆 鼓樓巷段 鼓樓巷至通遠門 唯一一段保存較為完整的城牆遺址[45],多數城牆裸露在外,部分被建築疊壓,外側包邊石保存較好 約368 接近5 城牆據山體外緣走勢而建
通遠門段 9.4至10 外6至7.4

內6至8.4

內外高差較小,平地起建,城牆由內、外包邊牆和頂部道路組成;城牆下有20世紀40年代修建的和平隧道[2]
定遠門城牆 民生路至民生巷,東北西南向 多數露明,部分被建築疊壓,其中安樂洞段保存較好 約309 3.1至5.2(安樂洞段)
臨江門城牆 臨江路北側,近東西向 僅局部暴露在外,大部分被民國時期修建的路基包裹 約73 不明 外約4.8 為臨江門內城牆西段
洪崖門城牆 近洪崖洞,近東西向 約281 殘存0.4至3.7 為洪崖門西側城牆
千廝門城牆 主城牆 朝千路,北臨嘉陵江,近西南東北向 約66 外2.9至4.8 構築於基岩上;西南端下部有石構長方形出水口
瓮城牆 主城牆西南端 被高架橋墩疊壓 約23 殘存約2.3 東端有90度轉角,並與主城牆相接
朝天門城牆 內重 朝千路至朝天門,北臨嘉陵江 被外城牆包裹,傾斜度約72度 頂5.15

基6.1

約3.3
外重 距內城牆約1至4米不等,西南東北向 頂部仍存有女牆和鋪石道路 約218 約10 將山體包裹在城牆內,牆體直抵山腳
炮台 位置 概況
清代炮台1座 渝中區通遠門巴郡坊西北部城牆外側 邊長6米,高4.8米,可能為拱衛通遠門的炮台遺蹟

城牆保護與利用

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月2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將東水門和通遠門和古城牆列入四川省重慶市級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31]:115,1992年3月19日二者被正式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直轄後,於2000年再次被列為省級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7][18],2013年3月5日二者作為重慶古城牆的一部分列入中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

東水門、通遠門及城牆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2019年更新後,現為:[47]

  • 通遠門古城牆:保護範圍東北至城牆東側邊界外擴5米,南至城牆公園邊界和婦幼保健院圍牆,西至城牆西側邊界外擴5~10米,北至城牆北側邊界外擴5~1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城牆公園東側行人路路沿石,南至區幼兒園、婦幼保健院建築外牆,西至金湯街行人路路沿石,北至興隆街行人路路沿石、中山一路道路中心線。
  • 東水門古城牆:保護範圍東至長江濱江路西面行人路(含整段城牆),南至石灰倉(含23號客棧),西至解放東路第一小學和陝西路幼兒園圍牆(含胡子昂舊居),北至海客瀛洲居住小區與東水門城牆間巷道;建設控制地帶東至保護範圍東界向東外擴15米,南至望龍門纜車道西側圍牆,西至解放東路東面行人路及朝東路邊沿,北至海客瀛洲高層建築外牆。

通遠門城牆遺址公園

位於渝中區金湯街,佔地7368平方米,為2004年渝中區重點建設項目,由區人民政府投資8600萬元人民幣,於2004年4月1日開工,建設時要求「修舊如舊」,次年2月6日建成開園,公園由廣場、城牆、雕塑組成,並新修了城樓、鼓樓巷等古體建築[17][45][48]:570

重慶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帶

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既批准重慶定為「歷史文化名城[31]:115,2014年3月重慶市啟動《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並於當年12月通過,其中要求保護九開八閉十七門的城門格局及城牆系統、保護和控制總長約8860米的城門城牆遺址帶等[49],重慶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帶現已列入市傳統風貌區之一進行保護[50],包含長15公里環城步道,其中定遠門-臨江門段(長960米)、南紀門-金湯門-通遠門段(長1858米)為示範段,於2017年11月進場施工,已建成[15][22][51]

註釋

  1. ^ 1.0 1.1 後民國時期曾在千廝門與洪崖門之間開挖城牆形成一道「新城門」(第18門),但不久隨城牆拆除而消失。
  2. ^ 2.0 2.1 一說為1960年被大火燒盡[9]
  3. ^ 並非現重慶來福士廣場地下新建的復用老地名的接聖街。
  4. ^ 非翠微門蔡家灣,二者重名。
  5. ^ 一說此地近太安門,可能為太安門[21]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重慶日報. 重庆古城墙如何延续城市千年记忆?-新闻频道-华龙网. 華龍網. 2015-09-15 [2023-02-2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徐曉渝. 重庆母城“九开八闭”城门、城墙研究. 長江文明. 2016, (1): 42-59.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孫治剛; 蔡亞林; 代玉彪. 重庆城古城垣遗址调查简报.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考古網. 2020-09-22 [2023-02-2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彭伯通. 古城重庆.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81. CSBN 11114·2.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蔡亞林; 孫治剛; 徐進. 重镇天开巴子国 城郭生成造化镌——重庆古城墙.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考古網. 2019-06-17 [2023-02-24]. 
  6. ^ 6.0 6.1 6.2 6.3 6.4 楊民; 重慶晚報. 九开八闭17座老城门邀你寻历史. 北方網. 2012-01-21 [2023-02-24]. 
  7. ^ 7.0 7.1 7.2 7.3 張穎. 学海泛舟丨宋末重庆城的城门与城市形态(上).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考古網. 2021-02-03 [2023-02-24]. 
  8. ^ 何浩; 畢克勤; 重慶晚報. 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重现八百年前重庆政治中心. 光明網. 2020-05-18 [2023-02-24].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李博韜. 近代重庆市区城墙的拆除与现存城墙的保护. 文化集萃. 2021, (6): 47-48.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1.06.020. 
  10. ^ 10.0 10.1 重慶市渝中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重庆渝中区文史资料 第13辑. 2003. 
  11. ^ 鄭敬東. 长江三峡交通文化研究.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 ISBN 7-5034-1736-6. 
  12. ^ 12.0 12.1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重庆市中区志. 重慶出版社. 1997. ISBN 7-5366-3638-5. 
  13. ^ 李國; 工人日報. 重庆朝天门广场改造引质疑 古城文化地标保护之争. 中國日報網. 2018-04-23 [2018-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14. ^ 羅永攀; 重慶商報. 533幅古地图揭重庆近千年变迁史. 新浪網. 2013-07-12 [2023-02-25]. 
  15. ^ 15.0 15.1 15.2 張艷; 渝中報. 古城墙遗址传统风貌区项目有序推进.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 2018-01-08 [2023-02-26]. 
  16. ^ 16.0 16.1 16.2 16.3 余虎. 《城门几丈高》掀起母城文化热 “母城记忆讲坛”开讲九开八闭重庆城. 重慶日報. 2019-09-08 [2023-02-25]. 
  17. ^ 17.0 17.1 17.2 渝中區文旅委. 通远门段城门及城墙.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 2023-02-22 [2023-02-26]. 
  18. ^ 18.0 18.1 渝中區文旅委. 东水门段城门及城墙.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 2023-02-22 [2023-02-26]. 
  19. ^ 19.0 19.1 19.2 19.3 袁東山; 孫立唯; 蔡亞林. 古渝雄关——朝天门.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考古網. 2019-08-02 [2023-02-24].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重庆历史政德人物——戴鼎. 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 2020-05-25 [2023-02-25].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杜海; 歐陽玉姝; 李晟. 17座老城门护卫重庆556年. 重慶晨報. 2013-07-18: 6. 
  22. ^ 22.0 22.1 22.2 李斌; 陳翔. “九开八闭”城门事 古城墙“摆”给你听. 重慶晨報網. 2019-02-13 [2023-02-24]. 
  23.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許可; 游仲文. 重庆古今谈.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84. CSBN 17114·23. 
  24. ^ 渝中區黨政信息中心. 行政区划.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 2023-01-10 [2023-02-26]. 
  25. ^ 25.0 25.1 25.2 夏婧; 夏婧; 重慶日報. 重庆挖出一座老城门 将进一步考古发掘. 中新網. 2013-07-16 [2023-02-24]. 
  26. ^ 26.0 26.1 李晟; 王梓涵; 上游新聞. 朝天门的门有多少年历史?重庆人都该看一看. 人民網. 2021-05-31 [2023-02-24]. 
  27. ^ 上游新聞. 现代版朝天门城门开始拆除 未来将重建仿古城门和城墙.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1-05-31 [2023-02-24]. 
  28. ^ 李晟. 原址保护 今后市民可穿越太平门. 重慶晨報. 2015-01-07: 5. 
  29. ^ 重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重庆市志 第十四卷.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7-5621-3448-0. 
  30. ^ 重慶晨報. 重庆第一门太平门露真容 城门重见天日将原址保护. 新浪網: 5. 2015-01-07 [2023-02-24].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重慶市市中區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 重庆市市中区文化艺术志.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0. ISBN 7-5039-0776-2.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吳國富. 请沿着这7条线路 寻访老地图上的重庆. 重慶晨報. 2013-06-21: 12.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何浩; 畢克勤; 重慶晚報. 惊现真假南纪门之谜 真正的南纪门遗址就在渝中区. 騰訊網. 2019-07-09 [2023-02-24]. 
  34. ^ 34.0 34.1 屈暢; 北京青年報. 重庆网友发现消失90年老城门 政府表示立即保护. 人民政協網. 2017-04-12 [2022-02-24]. 
  35. ^ 塗源; 重慶晨報. 石板坡公交车站下方 失踪的南纪门被找到. 鳳凰網. 2017-04-10 [2023-02-24]. 
  36. ^ 重慶晨報. 渝中发现遗迹 疑似传说中的八座闭门之一太安门. 新浪網. 2015-01-20 [2023-02-24]. 
  37. ^ 重慶晨報. 金汤门:曾是外国人云集之地. 新浪網. 2008-01-23 [2023-02-25]. 
  38. ^ 易瑩; 張高偉; 重慶廣電. 重庆珍档丨你在洪崖洞看到的那门大炮,知道它的来历吗?. 上游新聞. 2018-06-07 [2023-02-25]. 
  39. ^ 老重庆的城门.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政協重慶市渝中區委員會. 2016-04-06 [2023-02-24]. 
  40. ^ 重慶民政. 重庆掌故丨“望龙门”原来没得“门”. 上游新聞. 2017-12-18 [2023-02-24]. 
  41. ^ 重慶晚報. 望龙门:原来这里没有门. 新浪網. 2015-07-20 [2023-02-24]. 
  42. ^ 重庆发现明代城门 应为“九开八闭”中人和门. 央視網. 2012-01-27 [2023-02-24]. 
  43. ^ 李晟. 十七门残存城墙找到了 乃重庆母城城墙的一部分. 華龍網. 2015-07-02 [2023-02-24]. 
  44. ^ 甘俠義. 主城首次发现 南宋古城墙. 鳳凰網. 2015-06-10 [2023-02-24]. 
  45. ^ 45.0 45.1 林必忠. 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勘误.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考古網. 2022-01-18 [2023-02-26]. 
  46. ^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2013〕13號,2013年3月5日
  47. ^ 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关于公布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等91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渝文旅规〔2019〕16号). 重慶市人民政府網. 2019-07-29 [2023-02-25]. 
  48. ^ 重慶市園林事業管理局. 重庆市志·风景园林志(1986~22005) 下卷. 重慶: 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2015. ISBN 7-229-10435-1. 
  49. ^ 董霞.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审议通过 特色街巷不消亡 索道缆车要保护. 華龍網. 2015-01-14 [2023-02-24]. 
  50. ^ 李宏; 文婷. 重庆渝中区:12个传统风貌街“留住城市底片”. 光明網. 2020-11-27 [2023-02-26]. 
  51. ^ 重慶日報. 重庆中心城区今年打造5条重点特色山城步道. 鳳凰網. 2021--5-10 [20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