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Fire-and-Ice/沙盒/35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1930年至1935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作家的不公開地下組織。中國共產黨成立此一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左聯是1930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文總」)的團體成員。

歷史

1928至1937這十年間,表面上是國民政府大成功。但1927年的中國國民黨清黨,使中國左派作家從此努力在文學方面奪取領導地位。

1930年3月2日下午2時左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上海虹口竇樂安路201弄1號中華藝術大學舉行。在中國共產黨促進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1]馮乃超華漢郁達夫田漢沈端先潘漢年周全平洪靈菲錢杏邨魯迅蔣光慈柔石林伯渠等50餘人與會。在成立大會上,魯迅發表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提出「我們應當造出大群的新戰士」作為戰略任務。」陽翰笙代表黨組織發表總結性講話:「國民黨反動派正加緊白色恐怖和反革命圍剿,鎮壓革命力量。我們要加強隊伍的團結……文藝工作者深入到工農中去,到勞動人民中去。這也是中央和省委的意圖……幫助黨在那裏做好宣傳工作,還要增加對工人的了解。」成立大會專門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以進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和闡釋,並且確立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及批評理論。

左聯成為中國左翼文藝界ㄧ個集中組織[1]。左聯勢力主要是「語絲」魯迅、文學研究會小說月報茅盾等人停止混亂的內鬥,矛頭一致轉向對「新月派」如胡適徐志摩梁實秋為首的「資產階級代言人」,以及支持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文學」、「三民主義文學」進行筆戰。

陽翰笙代表左聯黨團組織與宣俠父達成協定:開辦「左聯」書局——湖風書局,開辦資金與經營管理由宣俠父負責,編輯事宜由「左聯」負責。地址為上海英租界七浦路。「左聯」公開雜誌《北斗》、「左聯」與「文總」合辦內刊《文學導報》。

左聯催生了丁玲張天翼沙汀艾蕪葉紫蔣牧良彭家煌周文蕭軍蕭紅葛琴吳組緗羅淑白薇師陀謝冰瑩等一批左翼文學新人。

1932年,為反擊「文化圍剿」,陽翰笙與田漢等「文總」各團體負責人共同籌劃,抽調金山趙丹等「劇協」成員,聶耳呂驥賀綠汀等音樂人開闢電影戰線,拍攝進步電影,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重心。陽翰笙代表「文總」黨團組織着力培養聶耳王瑩陳波兒等青年藝術工作者入黨,成為進步電影骨幹。左翼電影戰線逐步控制了明星聯華藝華電通天一等電影公司。

直到解散前,左聯已為共產革命思想創造極大同情,此一勝利促使了大部分中國作家的左傾與把五四以來自由心靈帶上為政治革命服務的道路。左聯的解散,一是表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妥協,二是「中國文學家的集體抗日救國」到了最後階段,亡國滅種的現實使國民黨終於在1937年七七事變發出全國對日八年抗戰。

1935年2月,上海文委領導成員遭到大逮捕,2月19日晨,陽翰笙在南京的家裏被國民黨抓捕,同田漢等一起被投入南京老虎橋監獄。只有周揚夏衍倖免。左聯與文委失去了與中共中央的聯繫。1935年11月,《密勒氏評論報》記者史沫特萊接到了左聯駐國際革命作家聯盟代表蕭三的信,在內山書店將這封信轉交給魯迅;魯迅將信通過左聯行政書記胡風、左聯組織部長及黨團成員王堯山,輾轉交給當時左聯的黨團書記周揚。信中,簫三猛烈抨擊了左聯的宗派主義關門主義現狀:

左聯內部工作許多表現,也絕不似一個文學團體和作家的組織,不是教育作家,吸引文人到反帝反覆古之聯合戰線方面來的組織,而是一個政黨,簡單說,就是共產黨!一般人也認為左聯便是共產黨。加入左聯便要砍頭 ―― 這在文人是要想一下子才能決定的呵。」

「取消左聯,發宣言解散它,另外發起、組織一個廣大的文學團體。」

解散左聯的目的,是為了擴大文藝界的聯合戰線,這和共產國際七大和《八一宣言》的新政策是一致的。上海文委一接到簫三的指示信,「毫不遲疑地決定解散左聯和文委所屬各聯(社聯、劇聯、美聯等),另行組織更廣泛的文化、文藝團體」,即中國文藝家協會,「凡是主張抗日救亡的文藝工作者都可以參加」。魯迅贊成組建更廣泛的文藝界抗日統一戰線組織,但堅決不同意周揚、夏衍解散左聯。解散左聯的事只好被暫時擱置起來。胡喬木作為新任的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文總」)黨團書記,認為要成立的文藝界統一戰線團體是群眾團體,左聯也是群眾團體。在一個群眾團體裏面秘密存在另一個群眾團體,就會造成宗派主義,這不好,而且會使左聯具有第二黨的性質,更不好。最終魯迅同意解散左聯,但要求發表一個公開聲明,否則「無聲無息地解散,則會被社會上認為我們經不起國民黨的壓迫,自行潰散了」。

1935年12月17日,長征後的中共中央在陝北舉行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春,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王明康生通過蕭三指示解散左聯魯迅茅盾曾對左聯的解散表示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對資產階級的示弱和潰散,並由此加大了對左聯實際掌控人、左聯中共書記周揚的不滿,由此引發了「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之爭(其實是「魯迅派系」藉機以更「左」的面目、表示對周揚在左聯內架空魯迅「主帥」地位的不滿)。

1936年4月,日本改造社社長山本在上海採訪魯迅,問及左聯情況時,魯迅說:「我本來也是左聯的一員,但是這個團體的下落我現在也不知道了。」這次採訪內容隨後在《改造》期刊公開發表。魯迅拒絕加入1936年6月7日成立的中國文藝家協會,另外發表了《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魯迅寫信稱「好在現在舊團體已不存在,新的呢,我沒有加入,不再會因我而引起一點糾紛。我希望這已是我最後的一封信,舊公事全都從此結束了。」

主要成員名單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1.0 1.1 陳鐵健、黃道炫著,《蔣介石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4月,第144頁

來源

  • 王宏志:《魯迅與左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