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

古代地理概念

七海(英語:Seven Seas)一詞為一地理概念,在不同時期意思所指代的海大不一樣,或指特定的某七個海(或內陸湖),或只作為地球上所有水域的總稱。也可譯作「七大洋」,指地球上的七個大洋。該詞彙常見於歐洲語言,如成語「七海揚帆」(英語:Sail the Seven Seas)中,該詞是可以航行水體的總稱。

中世紀歐洲文學用語下所指的七海
中世紀曾被定義在七海之內的11個海

該用語有其明顯的歷史痕跡,顯然目前認定為「」的水體遠多於七個。

起源

「七海」一語最早見於前23世紀,出現在蘇美爾人對其女神伊南娜的頌詩中。[1]

不同人群的觀念

阿拉伯人

在西元9世紀,穆斯林作家雅庫比有關於「七海」的描述,敘述從伊朗城市西拉夫起航去往中國廣州所經過的七片海域,其水體顏色、風向、生物類型都不一樣,甚至相鄰兩個海域狀況迥異[2]。這些描寫說明「七海」可以指波斯灣(「Sea of Fars」)、坎貝灣(「Sea of Larwi」[3])、孟加拉灣(「Sea of Harkand」[4])、馬六甲海峽(「Sea of Kalah」[5])、新加坡海峽(「Sea of Salahit」[6])、泰國灣(「Sea of Kardanj」[5])以及南海(「Sea of Sanji」[7])。

阿拉伯人及其周圍民族所稱的七海(阿拉伯語:بحار العالم ، سبعة البحار‎)是指其向東方航行過程中要穿過的幾片水域。這條航路曾是阿拉伯人的商貿路線,先知穆罕默德時期之後,這條路線周邊更成為伊斯蘭教發展並且高度興盛的地區,如今在阿拉伯世界以外,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擁有高比例的穆斯林人口。這些水域包括:

有時也包括阿拉伯人和腓尼基人航行過的鄰近海域或內陸湖,即:

歐洲

古羅馬時期,並非所有羅馬人對於「七海」(拉丁文septem maria)的觀念在今日還能引起共鳴。在古羅馬時期,當地人最早所稱之「七海」,是指波河注入亞得里亞海之處,在鹽灘上形成的縱橫交叉的河網。羅馬作家、艦隊指揮官老普林尼,曾經提到這些由於沙壩的分割而與大海相隔的潟湖。他提到這些最早是伊特拉斯坎人開鑿的港汊,將河流分流,形成「七海」[8]。一個威尼斯史學家提到,「七海揚帆」這個成語體現了古代高度發達的航海技術,並且反映威尼斯人在很早以前就曾在海中航行。[9]

中世紀時期「七海」的概念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在中世紀文學中指如下海域(或內陸湖):

有時也包括:

文藝復興時期,對於大洲大洋的現代地理觀念逐漸建立,地圖學日益發展,「七海」不再作為地理詞彙出現。

波斯人

波斯人所說的「七海」是指匯成阿姆河的若干支流。[10]

塔木德經典

17世紀神職人員兼學者約翰·萊特福(John Lightfoot)在其《新約評論》(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一書中提到一種與過去觀念迥異的定義。在該書「塔木德中的七海以及包圍全地的四河」(The Seven Seas according to the Talmudists, and the four Rivers compassing the Land)一章中,提及「大海」(Great Sea,即現在的地中海)、「太巴列海」(Sea of Tiberias,即加利利海)、「所多瑪海」(Sea of Sodom,即死海)、「薩摩可湖」(Lake of Samocho)以及「西比凱恩」(Sibbichaean)。[11]

東印度航線

在殖民時期,從中國到英格蘭運輸茶葉的路線是世界上最長的商貿路線。往來於此路線的水手需要穿過荷屬東印度的七片海域:班達海西里伯斯海弗洛勒斯海爪哇海南海蘇祿海帝汶海。如果提到某人「七海揚帆」(Sail the Seven Seas)以指其往來於世界的另一端,則這裏的「七海」源於此。[12]

現代觀點

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後,一些人開始用「七海」一詞來描述地球上面積最大的七片水體,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地中海加勒比海以及墨西哥灣

一些現代地理學分類法將地球上的大洋分為七個,也稱作「七海」,分別指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南大西洋北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北冰洋[13]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Meador, Betty De Shong, translator and editor. Inanna, Lady of Largest Heart: Poems of the Sumerian High. University of Texas. 2001. ISBN 0-292-75242-3. 
  2. ^ Lunde, Paul. The Seas of Sindbad. Saudi Aramco World. Vol. 56 no. 4. July/August 2005 [200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8).  參數|journal=與模板{{cite magazine}}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journal}}|magazine=) (幫助);
  3. ^ Cowasjee Articles. [200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5). 
  4. ^ E. Edwards McKinnon , Beyond Serandib: A Note on Lambri at the Northern Tip of Aceh. [2020-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7). 
  5. ^ 5.0 5.1 存档副本.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2). 
  6. ^ Tumasik Kingdom - Melayu Online.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2). 
  7. ^ 存档副本.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8. ^ Pliny the Elder. Historia Naturalis.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1).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 Lane, Frederic Chapin. Venice, a Maritime Republic.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4. ISBN 080181460X. 
  10. ^ StraightDope.com: Seven Seas.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11. ^ Lightfoot, John. A Chorographical Century.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5). 
  12. ^ The Seven Seas Group.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2). 
  13. ^ WorldAtlas.com: What and Where are the Seven Seas?.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14. ^ 創世記》第2章第10節至第14節
  15. ^ Kipling, Rudyard. 'The Seven Seas'. 1896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2).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