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香港大笪地的起源,由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開始出現,差不多有近150年的歷史,到1990年代才正式被社會淘汰。

港澳碼頭旁的巴士總站,之前為「大笪地」

歷史

1841年,根據《南京條約》,香港島成為英國殖民地。同年1月,英軍上環水坑口街一帶登陸,舉行升旗儀式,以表示正式佔領香港,並且於該處建立了一個軍營。其後,該處的軍營遷往了上環尾至西環頭,即大約高陞街至東邊街一帶,因此這個地方現時仍叫做「西營盤」,意思即是「軍營盤地」。軍營搬出後留下一塊有樹木的曠地,吸引附近居民在此歇息,逐漸形成了一個夜市,被稱為「大笪地」或「平民夜總會」。[1]

初時的上環大笪地以江湖賣藝者的表演為主,包括馬鈴薯畫炭相木偶戲耍功夫等,亦有講古佬及醫卜星相的人聚集講故事占卜,為附近居民提供娛樂。其後該處發展成一個墟市,有着跳蚤市場的特色,售賣廉價的日常用品。往後更發展出大牌檔一類的食肆,當中以避風塘炒蟹豉椒炒蜆魚蛋魷魚海鮮粥糖蔥餅噹噹糖麥芽糖炸蘿蔔餅等食品最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份人轉到上環港澳碼頭對開的「新地」成立另一個大笪地。[2]1970年代,隨着當時香港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也搬到港澳碼頭一帶。到了1992年,隨着中區填海計劃需要將該地發展成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加上大笪地已逐漸式微,上環大笪地也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在2002年9月,政府重開「上環大笪地」,並成為設有300多個檔位的跳蚤市場。不過攤檔在短短一年時間銳減至只有20多戶,有小商戶更因承辦商拖欠政府半年租金而面臨被逼遷和倒閉,小商戶其後決向當時的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求救。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批評港府的振興本土經濟計劃「有頭威,無尾陣」。[3]相隔兩年後,到2004年1月政府為推動本土經濟發展而再次重開上環大笪地,不過因承辦商「失蹤」和欠租,其後交由中西區民政事務署接手,但最後商戶亦虧本離場。商戶批評政府價高者得的投標方式存在漏洞,並沒有研究營辦商的背景,也無監管營辦商的經營手法和四度更換管理公司。[4]

參見

參考文獻與註釋

  1. ^ 【本地展覽】上環大笪地重現多個懷舊場景打卡位 名家攝影展回顧昔日經典港產片取景地【內附地點】. 香港經濟日報. 2021-09-10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2. ^ 黃皓頤. 上環大笪地小販攤檔多 港人低廉消閒娛樂好去處. 當代中國.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0). 
  3. ^ 大笪地 香港的平民夜總會. 頭條日報.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0). 
  4. ^ 上環大笪地下月結業 商戶血本無歸 求免租續經營. 太陽報. 2004-01-27 [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