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文化

概述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文化是指1912年至1949年間的中國文化[1][2]。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它標誌着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3]。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派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傳統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

教育

1905年新文化運動後,在中國持續了1300多年科舉制度被廢除,不再考試八股文。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仿照日本國的教育制度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制度。[1] 1920年,北洋政府規定停止使用文言文教科書,改用白話文教學。[1] 1922年,北洋政府仿照美國教育制度,刊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規定小學、中學(初中、高中)各6年,大學4至6年,課程也進行了改革。[1] 1929年,中華民國的高等學校已有70多所。[2] 1937年,中華民國的高等學校已有91所。[2]

蔡元培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之時,改革了招生制度,徹底杜絕了優質大學被官僚、商人的沒有真才實學的紈絝子弟入學,提出讀書並不是為了求官求富,講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920年,國立北京大學開始招女學生,是當時中華民國的首例。[1]

胡適早期也在國立北京大學執教,胡適為人具有兼容並蓄的包容精神,講究教育不分黨派不分階層,當時國立北京大學已經招收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學生,兩派勢不兩立,經常為了一些事情在禮堂吵鬧,有一次,胡適在禮堂的時候,受中國共產黨影響的學生站起來指着胡適大罵「漢奸!漢奸!漢奸!」,胡適心平氣和地說,「這個屋子裏沒有漢奸。」[1]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論」,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合一」,1927年,他在南京郊區建立了「曉莊師範學校」,踐行自己的教育理論。[1]

文字

由於西方人認為文字體系的發展必須經由表詞文字、到音節文字、再到字母文字的階段。[4]「文字發展三段論(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這套單一起源、單線發展的文字進化理論主宰了西方學術界。[5]中國的象形文字被認為停留於原始的進化的初階,不能適合現代人的需要,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障礙。[6]錢玄同魯迅陳獨秀一致認為中國文化已成僵死之物,想保種救國,非廢滅漢文及中國歷史。[7]

  • 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套法定的37個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點是採用符號表示聲調,這雖然不是一種直接的拉丁化方案,但用符號表示聲調的方法卻延續到漢語拼音方案
  • 192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特點是用字母的拼法來表示漢語的聲調。
  • 193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共三百二十四字。不過,此次簡化卻引起了軒然大波,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尤為反對。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文學

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興起,去掉晦澀的文言文,起用白話文[1] 這一時期文學蓬勃發展,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雜文家等,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葉紹鈞(葉聖陶)。[1][2] 魯迅的小說集《吶喊》、郭沫若的詩集《女神》,是新文化運動中有名的作品。[1]

1930年代,曹禺的戲劇《雷雨》取得成功,當時有詩讚美「當年海上驚《雷雨》」。[1]當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錢鍾書的《圍城》,以及「鴛鴦蝴蝶派」的小說都很有名。[1]

藝術

繪畫

中華民國早期的著名水墨畫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徐悲鴻的畫技融合中西,他擅長畫馬;齊白石融合傳統水墨畫和民間繪畫,擅長畫蝦、花、鳥、魚等。[1][2]

音樂

中華民國早期的音樂主要是放映抗擊大日本帝國侵略者的題材,如田漢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1][2]

電影

1896年,西方無聲電影傳入中國,首先在上海放映。[1]

1905年,中國人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京劇《定軍山》,上映的時候「萬人空巷」。[1]

1930年代,中華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出品。[1]

1940年代,中國共產黨利用有聲電影這門新技術拍攝了一批放映中國國民黨的腐敗統治的題材作品,更多的爭取了民心士氣,如《一江春水向東流》。[1]

中華民國首次在國際上得獎的電影及其製作人員是蔡楚生和其《漁光曲》。[2]

不纏足運動

中國的纏足習俗起源於北宋。[8]到明清時代,纏足逐漸普及於一般階層婦女。[9]滿族人沒有接受漢人的纏足風俗,[10]清廷曾多次下令禁止婦女「束發裹足」。[11]漢人則認為纏足乃漢人民俗,刻意保留,所謂男降女不降,纏足比以前更甚。

1912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也發佈命令通飭全國勸禁纏足,不纏足運動更加轟轟烈烈地在全國展開。至此,「纏足」在法令上得到禁止,中國的纏足風俗開始從沿海大城市消失,並逐漸影響到內陸地區。

科技

  • 1912年,詹天佑廣東省廣州市建立「中華工程師學會」,到1949年,各科技團體已經有150多家。[2]
  • 1928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擔任院長,這乃是當時中華民國最高的學術、科研研究機構,它有院士81人,建立了學術評議制度和院士制度。[1]同時期,北平研究院、中國西部科學院等相繼建立。[2]
  • 1930年,中央研究院建立了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等研究所,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都在這裏任職。[1]為了改變當時國家落後於歐美諸國的局面,他們勇於探索,取得了眾所公認的成就。[1]如,地質學家李四光,在1920年代提出「地質力學」理論,從而在各地發現了石油資源,否定了西方科學家所謂「中國貧油論」;[1]
  • 化學家侯德榜,1926年生產出當時亞洲的第一批純鹼,商標名「紅三角」,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瑞士國際商品展覽會得獎,1939年,他發明了「聯合制鹼法」,又稱「侯氏制鹼法」,該技術是當時世界科學前沿技術;[1]
  • 數學家陳建功蘇步青華羅庚等在函數、微分幾何學、堆壘數論等領域有卓越貢獻;[2]
  • 橋樑家茅以升,1933年設計製造了「錢塘江大橋」,1937年建成了中華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雙層大橋。[1]
  • 氣象家竺可楨對氣象學有深厚研究;[2]
  • 梁思成對中國古典建築進行了探討和發掘。[2]

後人評價

現今中國大陸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中對於中華民國早期的文化的描述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不懈奮鬥,進步知識分子的努力追求,使該時期文化領域不斷發生着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衝突。宣傳進步、反對落後、追求民主、抨擊獨裁,謳歌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和本國投降主義,成為民國時期文化領域的主旋律。」[2]但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尚未取得中國大陸政權,在文化領域也沒有取得主體地位。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劉林生. 《中国历史》. 長沙市: 嶽麓書社. 1997-06-01: 71頁到75頁. ISBN 7-80520-936-7 (中文(簡體)).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 《中国近代现代史》. 北京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01: 77頁到84頁. ISBN 7-107-15194-0 (中文(簡體)). 
  3.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1)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遠流出版, 1998年
  4. ^ David L. Share, Alphabetism in reading science, Frontier Psychology. 2014; 5: 752. [2015-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7). 
  5. ^ A Study of Writing. [2015-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9). 
  6. ^ 《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三聯書店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
  7. ^ 錢玄同,《錢玄同日記》,福建教育出版社
  8. ^ 唐德剛:《書緣與人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166。
  9. ^ 福格《聽雨叢談》卷七
  10. ^ 唐德剛:《書緣與人緣》,頁163。
  11. ^ 唐德剛:《書緣與人緣》,頁166。

來源

書籍
  • 林志宏. 《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ISBN 9787101084986 (中文(簡體)). 
  • 美國張英進.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301189597 (中文(簡體)). 
  • 柳詒徵. 《中国文化史》. 長沙市: 嶽麓書社. 2010. ISBN 9787807612667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