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軌經
簡介
儀軌經是所謂六支吠陀支之一,都用梵語寫成,主要內容是關於祭祀和當時的風俗習慣。其行文大多使用歌訣式的「經」體,[2]通常都譯為「某某經」。儀軌經從大的方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指導祭祀的,也就是「隨聞經」;一種是介紹各種傳統和規矩的,這裏面又分為兩類,即關於家庭里應遵守的規則的「家宅經」和關於社會上應遵守的規則的「法經」。最後,還有一種附在夜柔吠陀後面的隨聞經里的「繩法經」,其性質比較特殊,實際上相當於一種實用數學手冊,有時也被列入廣義的儀軌經中。
理論上,各個研習吠陀的學派都應該有自己的儀軌經。但是實際上許多經書已經失傳了。現將各類儀軌經分述如下:
- 隨聞經(IAST:śrautasūtra)
- 或譯為「所聞經」、「天啟經」。這是關於婆羅門教神聖儀式的指導手冊。主要內容是按照梵書里討論的方法,教授如何進行正確的祭祀。有一些隨聞經的成書時間可能早到梵書時代末期。現存的隨聞經有屬於梨俱吠陀的2種,娑摩吠陀的3種,黑夜柔吠陀的8種,白夜柔吠陀的1種和阿闥婆吠陀的1種。
- 家宅經(IAST:gr̥hyasûtra)
- 或譯為「家庭經」、「家范經」。主要內容是說明家庭祭祀的方法和日常生活中應遵守的規則和禮儀,如婚禮、葬禮、新生兒命名等。成書時間大概在前500年左右。現存的有梨俱吠陀的3種,娑摩吠陀的4種,黑夜柔吠陀的11種,白夜柔吠陀的2種和阿闥婆吠陀的1種。
- 法經(IAST:dharmasûtra)
- 主要內容是說明社會上應遵守的一般準則、風俗習慣、四個種姓的義務等等,有法律性質。它後來發展為各派的法典。其中最早的成書於前500年~前300年之間。現存的有梨俱吠陀的1種,娑摩吠陀的1種,黑夜柔吠陀的2種。
- 繩法經(IAST:śulbasûtra)
- 或譯為「數經」,直譯就是「測繩的法規」。附在一些夜柔吠陀的隨聞經里。主要內容是關於神廟、祭壇等的建造和測量。成書時間介於前8世紀~前2世紀之間。裏面有一些幾何和代數問題的具體求解,在研究印度數學史方面非常重要。[3]現存的有黑夜柔吠陀的3種,白夜柔吠陀的1種。
儀軌經對研究印度種姓制度的演化有重要意義。一般認為吠陀時代不存在真正的種姓制度。在儀軌經寫成的年代,四個種姓的差別已明顯形成,但對待非再生族種姓首陀羅的態度與後來不同,如首陀羅仍被允許參加家庭儀式。[4]
其他
耆那教有一種名字相同的文獻(कल्पसूत्र),有時中文也翻譯成儀軌經。不過,耆那教儀軌經的內容與印度教儀軌經非常不同。耆那教的儀軌經主要是該教歷代祖師的傳記。
註釋
- ^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176頁譯註
- ^ 梵語文學史,77頁
- ^ 數學史概論,李文林,ISBN 7-04-011361-9,106頁
- ^ 印度通史,76~77頁
資料來源
-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條目包含來自
- 《梵語文學史》,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ISBN 7-5392-3150-5/I351·092
-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馬克斯·韋伯著,中文版,ISBN 7-5633-5821-8
- 《印度通史》,商務印書館,書號:11017·224
- 《Dictionary of Hindu Lore and Legend》,Anna Dhallapiccola,ISBN 0-500-51088-1
- 《Vedic People:Their History and Geography》,Rajesh Kochar,Orient Longman,New Delhi,2000,ISBN 81-250-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