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爾·斯米爾諾夫

伊戈爾·尼古拉耶維奇·斯米爾諾夫(俄語:И́горь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мирно́в;1941年10月23日),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政治家、以及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的首任總統,前後執政德涅斯特河沿岸超過21年,直到2011年被葉夫根尼·舍夫丘克擊敗為止。

伊戈爾·斯米爾諾夫
Игорь Смирнов
斯米爾諾夫在2017年的照片
第1任德涅斯特河沿岸總統
任期
1991年10月1日—2011年12月30日
前任首任
繼任葉夫根尼·舍夫丘克
德涅斯特河沿岸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任期
1990年9月2日—1991年8月25日
前任本人(前身職務是: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繼任本人(職務撤銷;德涅斯特河沿岸總統
個人資料
出生 (1941-10-23) 1941年10月23日83歲)
 蘇聯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國籍 德涅斯特河沿岸
配偶Zhannetta Nikolaevna Lotnik
簽名
伊戈爾·斯米爾諾夫

童年

伊戈爾·斯米爾諾夫在二戰期間出生於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堪察斯基。他是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斯米爾諾夫(Nikolai Stepanovich Smirnov)的兒子。斯米爾諾夫是蘇聯機械公司的一名工人,齊奈達·格里戈爾·埃夫娜·斯米爾諾娃是一名記者和報紙編輯。隨着黨把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提升到越來越重要的職位,一家人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搬到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紅軍最近驅逐了納粹德國軍隊。斯米爾諾夫一家最初受益於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的成功——他擔任了蘇聯烏克蘭戈洛普里斯坦雷昂地區委員會的第一書記。然而,在1952年夏天,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因為在列昂的集體農場中供應分配不規範而被捕。[1] 他被判在蘇聯強制勞改營服刑十五年,隨後在國內流亡五年。作為一個人民公敵的家庭,齊奈達·格里戈里耶夫娜和她的三個兒子弗拉基米爾、奧列格和伊戈爾的生活很艱難。1953年約瑟夫·斯大林去世後,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和許多蘇聯囚犯一起獲釋。斯米爾諾夫一家在俄羅斯中部烏拉爾山脈附近團聚,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在那裏指導了一所小學,齊奈達·格里戈爾·埃夫納在當地一家共青團員報紙擔任編輯。[2]

職業生涯

1959年,伊戈爾·斯米爾諾夫十八歲開始在茲拉圖斯冶金廠工作。然而,很快他就搬回了烏克蘭,在赫爾松州新卡霍夫卡鎮上建造一座新的水電站。

斯米爾諾夫對蘇聯的生活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在下班後的晚上和周末追求高等教育,並參加了一些體育和文化活動。他在1960年代初認識並嫁給了一位名叫詹妮塔·尼古拉耶夫娜·洛特尼克的年輕工程師,1963年至1966年作為少尉人在蘇聯軍隊服役。1963年,斯米爾諾夫加入了蘇聯共產黨,回歸平民生活後擔任共青團員組織者。

斯米爾諾夫從軍隊回來後,還繼續了他在1960年代初開始的函授課程,於1974年獲得了扎波里日亞機器製造研究所的學位。[3] 與此同時,他從車間一步步走上來,成為諾瓦亞·卡霍夫斯卡機器製造廠的一家商店的助理廠長。憑藉大學文憑,斯米爾諾夫繼續獲得晉升。他很快就當上了車間主任,然後是工廠首席工業升級和新技術工程師的助理,最後是助理廠長。雖然他在1987年該職位的前任居住者退休時沒有被任命為董事,但他被授予了附近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蒂拉斯波爾市埃萊克特羅馬什電子公司的董事職務。[4] 這距離斯米爾諾夫擔任蒂拉斯波爾市蘇維埃主席領導該市市政府只有兩年多一點的時間,距離他在萌芽中、未被承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擔任最有權力的職位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5]

罷工運動

隨着共產主義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崩潰,蘇聯一些地區的人們開始要求獨立的國家身份擁有主權。隨着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公民就引入摩爾多瓦語作為共和國的官方語言的優點展開辯論——起初俄語是第二官方語言,後來便取消了俄語和進行「國有化」。共和國在摩爾多瓦國家獨立化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一方認為摩爾多瓦應該從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中獨立出來,成為民族國家,可能與羅馬尼亞聯合使用羅馬尼亞語。另一個人認為摩爾多瓦應該繼續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超民族主義蘇聯的一部分,可能是在一個後共產主義國家,但仍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斯米爾諾夫和他的許多同事從一開始就懷疑語言法律的可能性,他們懷疑這是以犧牲「他們的國家」——蘇聯為代價實現共和國「國有化」的第一步。然而,1989年8月,當摩爾多瓦語將成為唯一官方語言的消息被泄露時,[6] 斯米爾諾夫和蒂拉斯波爾的其他產業工人聯合起來創建了聯合工作集體委員會並且呼籲立即舉行罷工,最終導致整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部分主要工業活動(集中在德涅斯特河地區)停止。

從政

當1989年8月16日至9月22日的罷工運動未能在基希納烏產生很大影響時,管制當局重新審視了它的戰術。斯米爾諾夫等人把即將到來的1990年摩爾多瓦議會選舉看作是通過不同手段實現變革的機會。斯米爾諾夫在1990年2月的選舉中贏得了兩個席位,提拉斯波爾市蘇維埃(市政府)的第32個區席位和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最高蘇維埃的第125個區席位。斯米爾諾夫在蘇聯的城市裏競選過這個機構的主席。斯米爾諾夫以2比1的優勢擊敗了他的挑戰者、該市黨委第一書記列昂尼德·楚爾坎,戲劇性地展示了共產黨的力量已經減弱了多少。[7] 從這個時候開始,蒂拉斯波爾是管制當局控制的城市。對於摩爾多瓦最高蘇維埃中的伊戈爾·斯米爾諾夫來說,事情並不那麼順利。管制當局的候選人大多來自該國東部外圍的德涅斯特里亞,他們在該機構的全體成員中只佔一小部分——大約15%。1990年5月,這些德涅斯特最高蘇維埃代表遭到支持獨立的抗議者的襲擊和毆打,並迅速離開遺體前往東部的家中。[8] 由於無法影響基因丘的事態發展,這些代表採取行動建立了自己的蘇維埃共和國,這個共和國將仍然是蘇聯的一部分,不會與摩爾多瓦其他國家脫離。許多摩爾多瓦人對這種侵犯他們主權的行為感到憤怒,蘇聯中央政府公開斥責分裂分子使局勢惡化,推動摩爾多瓦進一步走向獨立。

獨立宣言

伊戈爾·斯米爾諾夫在1990年夏天和秋天,隨着德涅斯特河沿岸政治家和活動家爭取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主權,他成為了管制當局在地區一級的領導人。1990年6月,當第一屆德涅斯特河沿岸代表全地區大會創建了一個獨立的德涅斯特河沿岸經濟地區時,斯米爾諾夫當選為一個負責推動主權前進的協調委員會主席。9月2日召開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宣佈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代表們選舉他擔任德涅斯特河沿岸臨時最高蘇維埃主席。[9]

斯米爾諾夫擔任德涅斯特河沿岸最高蘇維埃主席,後來又擔任德涅斯特河沿岸總統,他努力為國家贏得認可。雖然這從來不是一個可能的結果,但斯米爾諾夫成功地爭取到了當地駐紮的蘇聯紅軍部隊的合作;隨着衝突在1991年底和1992年變得越來越暴力,紅軍領導人和士兵,通常是來自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士兵,向德涅斯特河沿岸分裂分子提供了道義支持、武器和彈藥。最終一些紅軍戰士加入了德涅斯特河沿岸軍隊。[10]

1991年12月,斯米爾諾夫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選舉中擊敗了他的繼任者、德涅斯特河沿岸最高蘇維埃主席格里戈里·馬拉庫察。他以64%的得票率獲勝。[11]

戰後的斯米爾諾夫

 
斯米爾諾夫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於2009年2月18日在巴維克哈。

伊戈爾·斯米爾諾夫在1991年後又贏得了三次選舉。1996年德涅斯特河沿岸總統選舉當中,1996年12月23日,他以72%的得票率反對弗拉基米爾·馬拉科夫的20%。2001年德涅斯特河沿岸總統選舉,他以81.9%的得票率反對湯姆·澤諾維奇的6.7%和亞歷山大·拉琴科的4.6%。2006年德涅斯特河沿岸總統選舉,2006年12月10日,斯米爾諾夫以82.4%的得票率第三次連任。他的對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產黨候選人安德烈·薩福諾夫只獲得了8.1%的選票。反對黨報紙《新報》的所有者和編輯獲得3.9%的支持率,更新黨作為獨立候選人參選的議員彼得·托梅里獲得2.1%。1.6%的人投了「以上都不是」,1.9%的選票是空白或破損的。投票率為66.1%。這些選舉都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國際社會不承認德涅斯特河沿岸當局的合法性,呼籲在摩爾多瓦邊界內進行自治領土的民主選舉。 他於2006年9月17日組織了2006年德涅斯特河沿岸獨立公投,在那裏,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居民被問及德涅斯特河沿岸是應該重新融入摩爾多瓦(遭到拒絕)還是保持獨立,還是未來加入俄羅斯聯邦(獲得批准)。[12] 斯米爾諾夫更多地提到了德涅斯特河沿岸在他統治期間可能加入俄羅斯。[13]

在2011年12月的選舉中,伊戈爾·斯米爾諾夫以24.82%的得票率位居第三。他尾隨最高蘇維埃主席阿納托利·卡明斯基和該機構前主席葉夫根尼·舍甫琴科。[14][15] 在選舉中,俄羅斯執政黨統一俄羅斯的領導人表示對斯米爾諾夫缺乏信心,並支持阿納托利·卡明斯基的競選活動。[16]

斯米爾諾夫已經宣佈,當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獲得主權國家的國際承認時,他將退出政壇,並把這個目標稱為自己畢生事業。[17]

他的上一任副總統是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羅廖夫。

參考文獻

  1. ^ 伊戈爾·斯米爾諾夫在回憶錄中寫道,他的父親「確保為(二戰)前線陣亡者的家人提供必需品(免費)。」伊戈爾·斯米爾諾夫,《我的祖國》。(莫斯科:索韋茨基比薩泰爾,2001年)。
  2. ^ Anna Volkova, Lider (Tiraspol': [s.n.], 2001), 8. Available online at: Archived copy. [2006-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8). 
  3. ^ "Igor' Smirnov - kandidat [v prezident PMR] naroda", in Nepriznannaia respublika: ocherki, dokumenty, khronika: dokumenty gosudarstvennykh organov Pridnestrovia, Vol. II, Gryzlov, V.F., ed. (Moscow: Rossiiskaia akademiia nauk, TIMO, 1997), 19.
  4. ^ "Igor Smirnov—kandidat [v prezident PMR] naroda", in Nepriznannaia respublika: ocherki, dokumenty, khronika: dokumenty gosudarstvennykh organov Pridnestrovia, Vol. I, Gryzlov, V.F., ed. (Moscow: Rossiiskaia akademiia nauk, TIMO, 1997), 20.
  5. ^ A collection of writings by participants in the OSTK movement printed in the PMR provides many personal, though uniformly positive, memories of Smirnov in this transition period. L. Alfer'eva, ed., Slavy ne iskali: sbornik vospominanii uchastnikov sozdaniia i stanovleniia PMR (Bendery: Poligrafist, 2000).
  6. ^ A deputy to the Supreme Soviet of the Moldovan SSR, unhappy with the changes, leaked the new draft to the newspaper of the "Tochlitmash" Machine-Building Concern in Tiraspol. See: Efim Bershin, Dikoe pole: Pridnestrovskii razlom (Moscow: Tekst, 2002), 19-20.
  7. ^ Volkova, Lider, 37.
  8. ^ Moscow Domestic Service, May 23, 1990, trans. in FBIS, May 24, 1990, 117.
  9. ^ Viktor Diukarev, Pridnestrov'e—proshloe, nastoiashchee, budushchee, za kulisami politiki. Dubossary 1989-1992 gg. (Tiraspol': Uprpoligrafizdat PMR, 2000), see esp. 198-203 for a first-hand, though partisan account of the proceedings.
  10. ^ The flow of Red Army men and materiel to PMR armed forces was widely reported in the CIS press at the time. See for ex., Nezavisimaya Gazeta, June 18, 1992 trans. in FBIS, June 19, 1992, 63; and Radio Rossii, June 20, 1992, trans. in FBIS, June 22, 1992, 62.
  11. ^ "Vybory, referendumy, oprosy", in Nepriznania respublika, Vol. II, Gryzlov, ed., 179.
  12. ^ Osipov, Alexander; Vasilevich, Hanna. Transnistrian nation-building: a case of effective diversity policies?. Nationalities Papers. 2019, 47 (6): 983–999 [2021-10-28]. doi:10.1017/nps.201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13. ^ Kosienkowski, Marcin.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independence the goal of quasi-states? The case of Transnistria.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2: 55–65 [2021-10-28]. doi:10.2139/ssrn.21321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4). 
  14. ^ Запасной аэродром Игоря Смирнова: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е результаты выборов президента могут признать недействительными,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15 December 2011. http://www.ng.ru/cis/2011-12-15/1_smirnov.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5. ^ Центризбирком Приднестровья огласил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е результаты голосования на выборах Президента ПМР, "Новый День", 15 December 2011. [2021-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16. ^ Некремлевский претендент: Приднестровье не поддержало предложенную Москвой кандидатуру,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13 December 2011. http://www.ng.ru/cis/2011-12-13/1_pridnestrovie.html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9-07
  17. ^ "Transdnestr president: Recognition of Transdnestr is the matter of my life" Regnum, September 14, 2006. Archived copy. [2006-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