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勒姆·格倫維爾·伍德豪斯

佩勒姆·G·伍德豪斯爵士(Sir Pelham Grenville Wodehouse,1881年10月15日—1975年2月14日),英國幽默小說家,七十多年的寫作生涯,受到無數讀者的歡迎,至今他的作品還廣為流傳。雖然他的一生經歷了社會動盪和政治運動,而且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法國美國度過,伍德豪斯作品的主要背景還是一戰前英國的上流社會。這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他生長於斯,在這裏接受教育,並開始早期的寫作生涯。

Sir P. G. Wodehouse
1904年拍攝(當時23歲)
出生(1881-10-15)1881年10月15日
英國薩里郡吉爾福德
逝世1975年2月14日( 1975歲—02—14)(93歲)
美國紐約州南安普敦
筆名Henry William-Jones
P Brooke-Haven
Pelham Grenville
Melrose Grainger
J Walker Williams
C P West
職業小說家、戲劇作家、作詞
國籍英國
美國(1955年,當時74歲)
創作時期1902–1975
體裁喜劇浪漫喜劇片

作為公認的英文散文大家,伍德豪斯受到很多與他同時代的和後來的現代作家的欽佩,前者如海萊爾·貝洛克 [1]伊夫林·沃 [2]吉卜林,後者如道格拉斯·亞當斯 [3]薩爾曼·魯西迪 [4]特里·普拉切特 [5]肖恩·奧凱西 [6] 形象地稱伍德豪斯是「英國文學表演的跳蚤」(English literature's performing flea),伍德豪斯在寫給朋友Bill Townend的一系列信中,以此作為標題。

除了最負盛名的《Jeeves》系列和《布蘭丁斯城堡》系列小說及短篇小說外,伍德豪斯當過編劇,參與創作了15部劇本,還給三十幾個歌舞喜劇片寫過250首歌詞。比如1934年,他與科爾·波特合作過歌舞劇《雙圓爭輝》 [7] 。作曲家傑羅姆·克恩 [8] 、蓋伊·博爾頓也常與他合作,例如他給傑羅姆·克恩的《畫航璇宮》 [9] (1927)中的熱門歌曲《Bill》寫了歌詞,給格什溫 [10] 與龍伯格 [11] 的歌舞劇《羅莎莉》(1928)作詞,與魯道夫·弗里姆爾 [12] 合寫了改編自《三個火槍手》的歌舞劇。(1928年)。

生涯

早期生活

佩勒姆·伍德豪斯,親朋好友都叫他「梅子」(把Pelham 快點念,很容易讀成Plum),他母親埃莉諾(Eleanor)還在格德郡串門時,他就提前出世了。他父親亨利(1845年-1929年)是駐香港的英國法官。幾個世紀以前,伍德豪斯家族就開始世世代代住在諾福克郡。伍德豪斯的名字 Pelham ,是繼承他祖父老佩勒姆的。

三歲時,伍德豪斯就被帶回英格蘭,由奶媽撫養。15歲以前,他輾轉於多個寄宿學校,跟父母相處的日子加起來不到六個月。他跟他哥哥阿米恩(Armine)十分親近,二人都熱愛藝術,時常交換心得。伍德豪斯用不間斷地寫作來填補生活的空虛。學校放假時,他大多數時間是跟他這個或那個姑媽在一起,所以很可能他對「一群嘰嘰喳喳的姑媽」的恐懼,是從這裏開始的,反映在小說里是伯特倫·伍斯特(Bertie Wooster)嚇人的姑媽阿嘉莎(Agatha)和姑媽黛麗亞(Dahlia),是《布蘭丁斯城堡》中對侄子侄女特別嚴厲的康斯坦斯·基伯夫人。

伍德豪斯中學就讀於倫敦市郊的達利奇學院(Dulwich College),一所著名的私立寄宿男校,後來這所學校的圖書館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在達利奇的生活很得意,他既是出色的學生,在體育方面也有特長。他是古典文學六級成員(只有最傑出的學生才有資格加入),任學生會長,負責編輯校刊《The Alleynian》,多次在音樂劇和舞台劇上當男主角,參加了第十一屆板球比賽,和第十五屆英式欖球比賽,給學校爭了光,他還代表學院參加拳擊比賽(後來因為視力不好沒去成),代表小組參加田徑項目。

伍德豪斯的哥哥阿米恩(Armine),獲得牛津大學的古典文學獎學金(後來畢業拿到一等學位)。佩勒姆本來計劃像他哥哥一樣上牛津,但由於印度盧比貶值,他爸爸的工資縮水,迫使他放棄這個想法。爸爸給他在「香港上海銀行」(就是現在的滙豐銀行)找了份工作,在倫敦幹了兩年以後,他被派往海外支行。但是,伍德豪斯對銀行的差事絲毫不感興趣,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在銀行上班的時候,他就利用空餘時間來寫作。1902年,成為《環球》(如今停刊了)的記者,後來剛好有個朋友離任,伍德豪斯就接管了他的幽默小品專欄。他定期給《潘趣》雜誌投稿,還給男生看的雜誌《隊長》、《公學》寫故事,這些文章後來結集出版,成為他第一本小說集。1909年,他在格林威治時,賣給《大都會》和《科利爾》雜誌兩部短篇小說,賺了500美元,比他以前賺的多。於是他辭掉《環球》的工作,留在紐約,他定期給創刊不久的《名利場》雜誌撰稿(用的是許多不同的筆名)。但錢還是不夠花,1915年,還沒等《星期六晚郵報》連載他的《Something New》,他就迎來了「首次破產」。在這前後,他開始與蓋伊·博爾頓,傑羅姆·克恩合作(最後達到18部)歌舞喜劇片。

三十年代,他在荷里活當過兩次短期的編劇,自稱待遇不菲。 他也有許多小說也在《星期六晚郵報》和《海濱》等雜誌上連載,稿費也不少。

1914年,伍德豪斯娶了愛瑟兒·威曼(Ethel Wayman)為妻,妻子帶過來一個女兒李奧諾拉(Leonora)。伍德豪斯沒有親生的孩子。可能是因為他青春期的時候得了腮腺炎,導致他不能生育。

遠離英國的日子

雖然伍德豪斯和他的小說都公認為屬於典型的英國風格,但1914年以後,他就在英國和美國兩頭跑。1934年,在英美兩國對他作品雙重課稅的壓力下,他選擇定居法國。他也對政治和國際局勢極其冷淡。1939年二戰爆發,他仍留在法國的勒圖凱(Le Touquet)海邊的家裏,沒有回到英國,顯然他沒有認識到國際衝突的嚴重。隨後他在1940年,被德國監禁,拘留了一年,起初在比利時,後來轉往上西里西亞(現在波蘭境內)的Tost(即現在的托謝克,Toszek)。他曾說,「如果上西里西亞都這樣,很難想像下西里西亞該是什麼地步。」

在托斯特,為了活躍氣氛,他常給獄友們講幽默段子。出獄以後,在他還有幾個月就要過六十歲生日的時候,納粹慫恿他以獄中的幽默段子為基礎寫了一系列廣播劇,聽眾對象是美國。伍德豪斯認為自己在監禁期間還能保持樂觀頑強,這一點很值得欽佩。然而,戰時的英國,人們沒有開玩笑的閒情逸緻,而且這個廣播讓他遭受許多非難,人們指責他站在納粹這邊,出賣祖國。有的圖書館甚至取締了他的書。批評他最嚴重的人是A.A.米爾恩,《維尼熊》的作者。作為反擊,伍德豪斯以荒誕人物Timothy Bobbin作為主角,寫了一系列打油詩,戲仿了米爾恩寫的兒童幽默詩歌。伍德豪斯的維護者中有伊夫林·沃和喬治·歐威爾。英國安全局軍情5局的一項調查支持奧威爾的觀點,即伍德豪斯人是幼稚可笑,但決不是叛國賊。1980年代解密的文件顯示,在巴黎居住期間,納粹支付了伍德豪斯生活費。但1999年,軍情5局根據英國公共檔案館的檔案資料,證明他是清白的。

種種批評迫使伍德豪斯和夫人搬去紐約,永久定居下來。伍德豪斯被德國監禁期間,李奧諾拉去世了,除了李奧諾拉,他們沒有第二個孩子了。1955年,他成為美國公民,再沒回到祖國,在紐約長島的倫森堡(Remsenburg)度過餘生。

晚年

在他93歲去世前不久,被封為得(第二等)高級英帝國勳爵士。之所以這麼晚才得到勛位,是因為受「德國廣播事件」的牽連。在接受BBC採訪時他說,自己已經得到爵位,又在杜莎夫人蠟像館裏有自己的蠟像,他已經別無所求了。考慮到健康狀況,醫生建議他不要去倫敦,勛位是他妻子後來向英國領事代領的。

2000年,為了紀念伍德豪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波靈格大眾伍德豪斯獎」(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成立了,該獎每年頒發給英國最佳幽默作品。

創作態度

伍德豪斯對自己的作品很謙虛,1957年,在《年過七十》(Over Seventy)中,他自云: 「我從事所謂的輕文學,幹這一行的人,有時被稱為幽默家,常為知識分子所不齒。」

文學品位及影響

在一篇文章裏,伍德豪斯提到了幾個當代他十分敬重的幽默家。其中包括弗蘭克·沙利文 [13] ,A. P.赫伯特 [14] ,和亞歷克斯·阿特金森 [15] ,伍德豪斯在《年過七十》中,曾為後者健康的每況愈下感到惋惜,「我希望在每個街角看到一個A. P.赫伯特,在每個小酒館看到一個亞歷克斯·阿特金森。」他在《聖奧斯丁故事集》 [16] 中諷刺了現代文學批評。《湯姆·布朗問題》(The Tom Brown Question)戲仿了分析荷馬的學者,《註解》(Notes)批評了古典文學和英國文學評論家,並且出人意外地詳談了布朗寧的意義。在《作品》(Work)中,伍德豪斯稱維吉爾「生硬」,「假大空」,相反,埃斯庫羅斯是「調皮鬼」。莎士比亞和丁尼生對他影響很大,在拘留期間他隨身攜帶的正是他們的書。伍德豪斯似乎對傳統的英國驚悚小說也很感興趣,1960年代加文·萊爾 [17] 和喬治·麥克唐納·弗雷澤 [18] 的小說一出版,他就擊節稱讚。後來,他愛看納歐·馬什 [19] 和雷克斯。史陶特 [20] 寫的推理小說,愛看電視劇《The Edge of Night》,樂此不疲。

筆下人物

伍德豪斯筆下的人物,並不是一開始就受人歡迎,尤其是缺心眼兒的紈絝子弟Bertie Wooster。英國公共檔案館的資料透露,1967年,伍德豪斯獲得名譽勛位 [21] ,駐華盛頓的英國大使Patrick Dean爵士則認為,「伍德豪斯筆下的Bertie Wooster這種人,正是我們英國人要竭力根除的。」

伍德豪斯筆下的人物常常是怪胎,有些特殊的戀物情結,比如艾姆斯華斯勳爵(Lord Emsworth)迷戀豬,Gussie Fink-Nottle迷戀蠑螈,Archibald Mulliner迷戀襪子。缺心眼兒的主人公,善良溫厚,與世無爭,本來好心替朋友出主意,但無一例外地把事情搞得更糟。

然而,伍德豪斯筆下的貴族,許多都扮演「丑角」。他筆下經典的紈絝子弟往往是怪人,總使自己陷入麻煩的境地。

親戚,尤其是姑媽和叔叔,通常被誇張地描繪成掌握婚姻和經濟大權的角色,或者至少作為讓生活充滿苦難的存在。他的小說里,朋友往往不是逆境中的安慰,而是麻煩的淵藪。主人公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為換得朋友一笑。故事中的壞人(尤其是情敵)常常很可怕,幸好在最後大團圓式的結尾,他們都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警察和治安官的形象往往是有威脅性的,但容易受騙上當的,被他們抓了很好辦,只要地臨時報個假名字就好了。偷警察頭盔這一動機被多次提起。

伍德豪斯回到古羅馬喜劇的創作手法(例如喜劇家普勞圖斯 [22] ),使用類型角色 [23] ,他筆下的僕人遠比主人有頭腦得多,尤以Jeeves最甚。Jeeves無數次把Bertie Wooster從水深火熱的處境中拯救出來。同樣的手法也應用在精明能幹的秘書Baxter與稀里糊塗的Emsworth勳爵的關係上。

情節

雖然他的情節貌似公式化,但伍德豪斯的天才在於,成功地鋪設了幾條複雜交錯的主線,讓故事的主人公麻煩重重,最後結尾毫無例外地都是皆大歡喜。一般,主人公的親戚或朋友遇到什麼難題,強迫主人公趟這趟渾水,最後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漂亮地解決了。長篇的作品線索鋪設得很巧妙,往往故事發展到一半時主人公身陷多重困境。傑出的例子是《The Code of the Woosters》,多數章節里,故事的最後一句發生戲劇化的轉折,把主人公推向更棘手的處境。

訂婚是他的小說中常見的主題,男人常常因為某種阻礙不能跟心愛的女人訂婚,恰好在這時候,他不知道怎麼就跟一個他不愛的女人訂婚了,需要找個理由抽身,但又不能直接取消婚約(有悖紳士精神)。例如《Something Fresh》中的Freddie,他跟Peters小姐的婚事告吹,因為她跟喬治·愛默生(George Emerson)私奔了。女朋友把白痴的未婚夫蹬了,跟朝氣蓬勃的男人跑了,本來該是件難過的事,但作者巧妙地把氛圍處理得輕鬆愉快,Freddie對此一點也不當回事,他更感興趣的是與令人尊敬的偵探小說家Ashe Marson見面。(《Something Fresh》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單身男青年,畢業於牛津,當過家庭教師,在報紙上發表過偵探小說)

冒名頂替和隨之而來的混亂在《布蘭丁斯城堡》系列小說里尤為常見。

賭博也是常出現的情節,而且賭局的結果往往有人幕後操縱。

另一個顯著的主題是酒,很多情節圍繞主人公喝醉展開。伍德豪斯自己就好酒,這一點很清楚,他形容過種種醉態,被後人奉為經典:醉如失靈的指南針分不出東南西北,胃裏翻江倒海如混凝土攪拌車,等等。此外,他還多次提到一種叫「五月皇后」的酒,借Fred叔叔之口,是這麼形容它的,「任何一種品質上好的干香檳,兌上白蘭地利口酒、雅馬邑、茴香酒、黃色利口酒、烈性黑啤酒,就可以享用了。」故事裏的人物常常藉此壯膽,例如向心上人求婚。

作品

伍德豪斯著作頗豐,在他長達73年的寫作生涯中(1902-1975),一共寫了96本書,包括小說,短篇故事集,歌舞喜劇。短篇故事和長篇小說里,許多角色和場景是重複出現,貫穿始終的,讀者就以此把他的作品分為幾個「系列」。

  1. 《布蘭丁斯城堡》系列
    (後來伍德豪斯命名為《布蘭丁斯城堡傳奇》)小說虛構了居住在布蘭丁斯城堡的鄉村貴族的生活。主要角色有怪胎Emsworth勳爵,特別迷戀他那頭得獎的豬——「布蘭丁斯皇后」,一度也同樣迷戀獲獎的南瓜——「布蘭丁斯希望之星」。
  2. 《無事忙俱樂部》系列
    講的是倫敦一家鬧哄哄的俱樂部里,一群無所事事的有錢人的那點破事兒。無事忙俱樂部的故事出自Jeeves系列小說,也因為一系列短篇故事而自成一系。代表人物如俱樂部成員Freddie Widgeon 和Bingo Little,以及多次出現的小角色百萬富翁Oofy Prosser。
  3. 《高爾夫球和Oldest Member》系列
    故事是圍繞沃德豪斯最感興趣的事物——高爾夫球展開的,故事中的人物都把高爾夫球當作畢生追求的事業。主人公沒有名字,他是高爾夫球俱樂部資格最老的成員,所以人稱The Oldest Member。
  4. 《Jeeves和Wooster》系列
    是以有錢而沒大腦的Bertie Wooster的口吻敘述的。他和他的朋友們常把自己陷入荒謬又倒霉的困境,而他足智多謀的男僕Jeeves總有辦法拯救他們於危難之際。《Jeeves和Wooster》系列,或簡稱《Jeeves》系列小說,是伍德豪斯最著名的作品。它的價值還在於,裏面有很多二戰前英語俚語。比如Bertie 常說的"What ho!", "pipped", "bally",等等。這一點,伍德豪斯之於英國文學,與達蒙·魯尼恩之於美國文學有類似之處。
  5. 《Mulliner先生》系列
    主人公Mulliner,喜歡在酒吧里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們Mulliner家族的奇談怪事。有時聽眾會對他的長篇大論感到厭倦,有意思的是,聽眾的身份不用名字,而是用他們喝的飲料表示,例如「熱蘇格蘭威士忌加檸檬」,或者「雙份威士忌加水」。
  6. 校園系列
    伍德豪斯的早期創作,相對寫實。虛構了聖奧斯丁公學和Wrykyn公學。
  7. 《The Psmith》系列
    主人公是個萬事通,舉止優雅,魅力非凡。最後一部Psmith小說《交給Psmith》中,《布蘭丁斯城堡》故事有交叉——Psmith住在布蘭丁斯城堡,為Emsworth勳爵工作,還和Emsworth的次子Freddie Threepwood交了朋友。Psmith這個人物首次出場,是在校園系列小說《Mike》中。
  8. 《The Ukridge》系列
    主人公Stanley Featherstonehaugh Ukridge是一個有魅力但沒有原則的人,總是想法設法騙朋友的錢花。
  9. 《Fred叔叔》系列
    主人公是一個古怪的伯爵,住在Ickenham,總想法設法逃脫妻子的控制,妻子一不在旁邊,他就鬧騰得天翻地覆,而自己覺得這樣「輕鬆甜蜜」。頑皮大膽,喜歡惡作劇,比如經常喬裝打扮成別人。他的這些故事由侄子和朋友Reginald "Pongo" Twistleton的視角展開的,他在布蘭丁斯城堡中也表演過他的「喬裝戲」。

作品改編

和他數量頗豐的著作相比,根據他原著改編的作品卻為數不多。他不願意看到別人把Jeeves系列拿去改編:

「像Jeeves這樣的博學多才的人,過人之處就在於他最起碼的人格不允許自己為了金錢而出賣藝術。這些年來,有人要我為了商業利益,把他出賣給劇院老闆,電影巨頭,喜劇製片人,甚至一家美國報紙的編輯打算用他的形象來搞連環畫。儘管合同很有誘惑力,但只要聽到Jeeves暗示反對的咳嗽聲,和他低聲說「我並不贊同,先生。」我就良心發現了。Jeeves知道自己的位置,只在書的封面和封底之間。」(1967,摘自《Jeeves的世界》全集中的引言)

就算由他自己把作品改編成電影,他也不感興趣。1930年,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把他聘請來,卻很少用到他:「他們每星期付給我2000美金……卻找不到事讓我干。」後來1937年,他回到米高梅,創作電影劇本《羅莎莉》,每星期拿2500美元的報酬,舒舒服服地住在荷里活,但即便這樣,他還說「我對這樣的生活並不滿意,我不喜歡搞電影這套東西。」

然而,他跟伊恩·海伊(Ian Hay)合作很愉快,1928年,海伊把伍德豪斯的《困苦中的年輕女人》(A Damsel in Distress)改編成舞台劇,由海伊,伍德豪斯和A.A.米爾恩共同投資製作。伍德豪斯和海伊一起去蘇格蘭度假,發現彼此有很多共同愛好。1929年,伍德豪斯繼續於海伊合作,把海伊的小說《咩咩小黑羊》搬上舞台,1930年,二人又合寫了劇本《交給Psmith》。

1937年,由伍德豪斯編劇的歌舞片《困苦中的年輕女人》上映,弗雷德·阿斯泰爾 [24] ,喬治·伯恩斯 [25] ,格雷西·艾倫 [26] ,和瓊·芳登 [27] 主演,格什溫兄弟創作詞曲。1962年,改編電影《The Girl On The Boat》,由諾曼·溫斯頓,米利森特·馬丁,以及理查德·布賴爾斯主演。

布蘭丁斯城堡系列和Jeeves系列小說都被BBC改編過電視劇:Jeeves系列被改編過兩次,一次是在1960年代的電視劇《Wooster的世界》,由伊恩·卡米高扮演Bertie Wooster,Dennis Price 扮演Jeeves;第二次是在1990年代的電視劇《萬能管家》,休·勞瑞扮演Bertie Wooster,史蒂芬·弗萊扮演Jeeves。另外,戴維·尼文 [28] 和阿瑟·特雷徹也分別演過Bertie和 Jeeves,在1930年代的短篇電影《謝謝,Jeeves》,對原著改動很大的。續集《加把勁兒,Jeeves》在沒有Bertie 的情況下,特雷徹單獨演了Jeeves。

1975年,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29] 創作了一處出音樂劇,原名叫《Jeeves》,1996年,重新修改後的劇本更名為《By Jeeves》,大受歡迎,後來在百老匯上演,演出還錄製了電影版,電視台也放映過。

1995年,BBC拍了電影《Heavy Weather》,彼德·奧圖 [30] 飾演Emsworth勳爵,理查德·布賴爾斯,(之前演過《The Girl On The Boat》)飾演Emsworth的哥哥Galahad Threepwood。

1936年,《Piccadilly Jim》首次拍成電影,由羅伯特·蒙哥馬利 [31] 主演。2004年,Julian Fellowes寫了另一個版本的劇本,由Sam Rockwell主演,不過電影並不成功。

1975年,BBC播出了一部題為《伍德豪斯劇場》的電視劇,該劇主要根據是「Mulliner」系列故事拍的,主演是John Alderton 和Pauline Collins。第一集是伍德豪斯親自介紹的,想來很不同尋常,那時他93歲高齡了,就在電視劇播放的當年他去世了。 由Dudley Moore 和 John Gielgud主演的《亞瑟》及其續集《亞瑟2:On the Rocks》,也是根據「Bertie和Jeeves」系列中的人物改編的,雖然沒有正式承認,但電影中的很多台詞和情節,包括跟訂婚有關的情節,都直接受伍德豪斯人物的影響。

想知道更多世界範圍內受伍德豪斯影響的電影電視作品,可參考Brian Taves寫的人物史《伍德豪斯於荷里活:編劇,諷刺與改編》(P.G. Wodehouse and Hollywood: Screenwriting, Satires, and Adaptations)McFarland, 2006。

註釋

  1. ^ 海萊爾·貝洛克 Hilaire Belloc(1870~1953),20世紀早期的最多產的英國詩人、史學家和散文作家。1894年入牛津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早期作品有:《韻文和14行詩》(Verses and Sonnets, 1895)、《壞孩子的動物故事書》(The Bad Child's Book of Beasts)。對政治有很多一針見血又幽默諷刺的評論。
  2. ^ 伊夫林·沃 Evelyn Waugh(1903-1966)英國作家。著有《重返布萊茲海德莊園》,《一把塵土》,《榮譽之劍》,《邪惡的軀體》等。
  3. ^ 道格拉斯·亞當斯 Douglas Adams(1952—2001)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也是幽默諷刺文學的代表人物、第一個成功結合喜劇和科幻的作家。不過,他並不把自己定位為科幻作家,而是喜劇作家,只是把科幻當成喜劇的一種表現方式。同時他也是一位廣播劇作家和音樂家。他尤其以《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作品出名。這部作品以廣播劇起家,後來發展成包括五本書的「三部曲」,拍成電視連續劇。亞當斯逝世後還拍成電影。
  4. ^ 薩爾曼·魯西迪爵士 Sir Salman Rushdie(1947年6月19日-),又譯為薩爾曼·拉什迪,生於孟買,十四歲移居英國讀書。其作品風格往往被歸類為魔幻寫實主義,作品顯示出東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作品《午夜之子》獲得1981年布克獎,內容充滿豐富的想像。《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或譯《魔鬼詩篇》)因為責罵伊斯蘭教的不公平,而遭伊朗精神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下達追殺令。
  5. ^ 特里·普拉切特 Terry Pratchett (1948-),英國著名幻想小說家,有「幻想小說家超級巨星」之稱。特里·普拉切特是當代最著名的幽默奇幻作家,同時也是英語文壇最具影響力的諷刺作家之一。被人譽為「筆鋒犀利、擅於諷刺的J·R·R·托爾金」。深受讀者推崇的「碟形世界」系列奇幻小說是普拉切特的代表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該系列從1983年《魔法的顏色》問世算起,到2006年,共出版了36部長篇小說,其中多部被改編成了漫畫動畫、舞台劇、電視劇、廣播劇、桌面遊戲和電腦遊戲等。
  6. ^ 肖恩·奧凱西 Sean O'Casey(1880~1964)愛爾蘭劇作家。著有《都柏林三部曲》。1918年開始寫劇本,成為和J.M.辛格前後輝映的兩大愛爾蘭劇作家之一。奧凱西被稱為「一個來自工人階級的粗獷的天才」,最優秀的愛爾蘭劇作家之一。他的早期劇作,以都柏林為背景的三部曲,被認為是他的傑作。[7] 道格拉斯·亞當斯 Douglas Adams(1952—2001)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也是幽默諷刺文學的代表人物、第一個成功結合喜劇和科幻的作家。不過,他並不把自己定位為科幻作家,而是喜劇作家,只是把科幻當成喜劇的一種表現方式。同時他也是一位廣播劇作家和音樂家。他尤其以《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作品出名。這部作品以廣播劇起家,後來發展成包括五本書的「三部曲」,拍成電視連續劇。亞當斯逝世後還拍成電影。
  7. ^ 《雙圓爭輝》,《Anything Goes》,又譯《隨心所欲》。
  8. ^ 傑羅姆·克恩Kern, Jerome。(1885- 1945)。美國作曲家。師從保羅·加利科。1904年寫成第一首成名歌曲。作品有流行音樂喜劇多部,包括《哦,孩子》(Oh,Boy)(1917);《薩利》(Sally)(1920)、《陽光明媚》(Sunny)(1925);《演藝船》(Show Boat)(1927);《空中音樂》(Music in the Air)(1932)和《羅貝塔》(Roberta)(1933)。由保羅·羅伯遜(Paul Robeson)首次演唱的《老人河》(Ol'Man River)以及《不由得不愛我那漢子》(Can't help Loving that Man of Mine)都是《演藝船》中的插曲。還作有《煙塵進入你的眼中》等流行曲調,有幾首是電影插曲。
  9. ^ 《畫航璇宮》,《Show Boat》,又譯《演藝船》。
  10. ^ 喬治·格什溫Gershwin, George(1898-- 1937)美國作曲家、鋼琴家。代表作《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為音樂喜劇和電影創作歌曲[其中不少歌詞出自他哥哥艾拉(Ira)即伊斯雷爾(Israel)的手筆],而且也寫大型作品。繼1925年的鋼琴協奏曲之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又一首《狂想曲》(Rhapsody)、《古巴序曲》(Cuban Overture)等作品接踵而至;1935年寫成的《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至今仍是美國作曲家的歌劇中惟一能在保留劇目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作品。格什溫的旋律才華是不同凡響的。他的歌曲中蘊藏着20世紀20年代紐約的精髓。
  11. ^ 西格蒙德·龍伯格Romberg, Sigmund。(1887年生於匈牙利的塞格德;1951年卒於紐約)。匈牙利出生的作曲家。在維也納師從霍伊貝格(Heuberger)。1913年定居紐約,成為美國公民。曾連續寫出一系列的通俗輕歌劇,其中包括《五月時光》(Maytime,1917)、《開花時節》(Blossom Time)(根據舒伯特的旋律寫成,1921)、《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1924)、《沙漠情歌》(The Desert Song)(1926)、《新月》(New Moon)(1928)、以及《在中央公園》(Up in Central Park)(1945)。
  12. ^ 魯道夫·弗里姆爾Friml, Rudolph。(1879年生於布拉格;1972年卒於荷里活)。捷克作曲家。1906年定居美國。1901年以鋼琴家身份初次訪問美國,與揚·庫貝利克(Jan Kubelik)同行。曾與紐約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自己的鋼琴協奏曲。作品有鋼琴曲和室內樂。主要因其通俗國歌劇而揚名於世:《螢火蟲》(The Firefly)(1912年);《卡金卡》(Katinka)(1916);《羅斯·瑪麗》(Rose Marie)(1924年);《流浪國王》(The Vagabond King)(1925年)。他的通俗歌曲《驢之小夜曲》(Donkey Serenade)1937年當《螢火蟲》拍成電影時,是加進電影的。
  13. ^ 弗蘭克·沙利文Frank Sullivan(1892-1976)美國記者,幽默家。
  14. ^ A. P.赫伯特爵士Sir Alan Patrick Herbert(1890-1971)英國幽默家,小說家,國會議員,律師。畢業於牛津,作國會議員時,主張廢除娛樂稅,改革離婚法和淫穢審查制度。
  15. ^ 亞歷克斯·阿特金森Alex Atkinson (1916-1962)英國記者,小說家,編劇,代表作是1958年與插畫家Ronald Searle合作的《The Big City or the New Mayhew》,登載在《潘趣》雜誌。
  16. ^ 《聖奧斯丁故事集》《Tales of St. Austin’s》伍德豪斯的短篇小說和隨筆集。1903年於倫敦首次發行,收錄了先前發表在《隊長》、《公學》等雜誌上的文章。
  17. ^ 加文·萊爾Gavin Lyall,英國推理小說家,著有《射擊腳本》Shooting Script (1966)。
  18. ^ 喬治·麥克唐納·弗雷澤George MacDonald Fraser(1926~2008)英國暢銷書作家。生於卡萊爾,18歲加入邊境團,參加過二戰。退伍後進入新聞業,在《格拉斯哥先驅報》報社工作,後升至副總編輯,一度擔任總編輯。他撰寫的電影劇本包括1973年的《三個火槍手》和10多年後007系列中的《八爪女》。他創作的12本弗拉什曼系列叢書虛構了維多利亞式花花公子哈里·弗拉什曼的冒險生涯;該系列叢書在十幾歲的男孩當中很流行。弗雷澤2006年曾說,這些書能取得成功不足為奇,「人們喜歡無賴、小混混」;但批評人士認為,這些書種族色彩太濃。弗雷澤1999年在英國女王生辰日被授予英帝國軍官勳章。弗雷澤是位非常謙和、低調的人,除了授勳那次,他很少出現在公開場合。
  19. ^ 納歐·馬什Ngaio Marsh(1895-1982)謀殺小說女王。新西蘭人,早歲當過演員,晚年在新西蘭戲劇界還很活躍,小說也多涉筆演藝,筆下著名人物是總探長 Roderick Alleyn,一九三四年到一九四七年的名著是《一個死了的男人》(A Man Lay Dead)、《Vintage Murder》、《Surfeit of Lampreys》、《羊毛袋》(Died in the Wool)和《Final Curtain》。英國皇室給她封了爵位。
  20. ^ 雷克斯。史陶特Rex Stout(1886-1975)美籍作家,創造出推理史上響噹噹的大偵探尼羅·伍爾富(Nero Wolfe),與賈德納(Erle Stanley Gardner)筆下創造的派瑞.梅森(Perry Mason)並稱「安樂椅神探」。
  21. ^ 名譽勛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是英國和英聯邦的一種勳章。由英皇喬治五世於1917年6月創設,用以表彰在藝術、音樂、文學、自然科學、政治、工業和宗教方面獲得重大成就的人士。除君主以外,名譽勛位的數量限定65人。名譽勛位只有一等,並不屬於騎士勳章,所以受勛者不可冠上「爵士」頭銜,但可以在名稱后冠上「CH」字樣。
  22. ^ 普勞圖斯Plautus古羅馬最重要的喜劇作家。他的喜劇都是由古希臘新喜劇改編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普勞圖斯的許多劇本,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成了歐洲各國戲劇家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也給後人提供了希臘新喜劇的某些知識。
  23. ^ 類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類型角色一般具有性格特徵突出,概括性強的特點,他們的一言一行都突出地表現了其主導性格。如莫里哀筆下的《偽君子》中的答丟夫,幾乎就是偽善的化身,而他的《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也集中了吝嗇鬼的基本特點。
  24. ^ 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1899-1987)美國出身的電影演員、舞者、舞台劇演員、編舞家與歌手。他在舞台與大銀幕上的演出生涯長達76年,在這段期間他參與了三十一部歌舞劇的演出。亞斯坦最常與金姐·羅潔絲一同提及,這兩人曾搭檔演出十部電影。
  25. ^ 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1896-)從小就在雜耍劇舞台上演出,後又成為喜劇演員。1925年他與格雷西.艾倫組成一對喜劇搭檔,他們在三、四十年代合作了《無線電播音大會》、《大學生的幽默》等二十多部影片。在經過三十五年的引退後,他於1975年重返銀幕,以喜劇片《陽光少年》中的精湛演出獲得了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獎。此後他還演出了《噢,上帝》(1977)和《比布軍曹的單身漢俱樂部樂隊》等片。
  26. ^ 格雷西·艾倫Gracie Allen(1895-)美國電影、戲劇女演員,出身於三藩市市的歌舞雜耍藝人家庭,從小開始表演生涯。1922年和喬治·伯恩斯組織伯恩斯-艾倫喜劇演出隊。1926年後成為歌舞、電影、廣播、電視界著名女演員。在電影方面,格雷西·艾倫共參加演出了約二十部故事片和大量短片。主要有《無線電播音大會》(1932)、《大學生的幽默》(1933)、《多角戀愛》(1934)、《學院假期》(1936)、《格雷西·艾倫謀殺案》(1939)、《諾恩夫婦》(1942)、《雙姝奪鸞》(1944)等。
  27. ^ 瓊·芳登Joan Fontaine(1917-)美國女演員,代表作《蝴蝶夢》,《深閨疑雲》。
  28. ^ 戴維·尼文David Niven(1910-)第31屆奧斯卡影帝。生於倫敦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曾任軍官。少年時期就讀於桑赫斯特軍事學校,畢業後參加蘇格蘭輕騎兵團,6年後退伍,從事記者等多種職業。後到荷里活當臨時演員,因出眾的才華和優雅的風度,逐漸升至一號主角。50年代是他藝術生涯的鼎盛時期,其中以《環球世界八十天》最為出名。1958年以《分離的桌子》榮鷹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和紐約電影評論獎的最佳男演員獎。1981年因病去世,共拍有影片100餘部,主要代表作有《孤軍血戰記》、《鐵血忠魂》、《美滿姻緣》、《彩鳳朝陽》、《月亮是藍的》、《金龜婿》、《紅桃王后》、《尼羅河慘案》、《逃往雅典娜》等。
  29. ^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Baron Lloyd-Webber(1948-)生於英國倫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音樂劇作曲家。他的弟弟是大提琴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韋伯是20世紀晚期最受歡迎也頗有爭議的劇院作曲家,他為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劇院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韋伯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耶穌基督萬世巨星中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艾薇塔》(貝隆夫人)中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貓中的"Memory",歌劇魅影中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
  30. ^ 彼德·奧圖Peter O'Toole(1932-)憑藉《末路愛神》獲第79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31. ^ 羅伯特·蒙哥馬利Robert Montgomery(1904-1981)美國演員,導演。演出《湖上艷屍》《史密斯夫婦》《佐丹先生出馬》等。

外部連結

Wodehouse societies
Wodehouse info
關於 Wodehouse
Public domain works online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