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七傑
劍橋大學在華聖公會宣教士
劍橋七傑(The Cambridge Seven)是指在1885年,決定透過內地會成為中國傳教士的六名劍橋大學學生和一名皇家軍事學院的學生:
在英國的預備
受到戴德生(Hudson Taylor)的影響,七人成為傳教士,1885年2月5日前往中國,3月18日到達上海。臨行前全國各地紛紛召開盛大的歡送會。他們的行動甚至影響到了美國,令Robert Wilder發起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七個人都是有重生經歷的基督徒,出於信仰,前往中國,努力傳揚福音並幫助當地的人。他們加入內地會後,講道並且呼籲聽眾效法他們的榜樣跟隨基督。施達德的兄弟Kynaston Studd資助了他們的旅行費用。
評價
七個人的榜樣是19世紀傳教運動的重大事件之一,他們成了宗教名人,故事被印成《福音化世界》,散發到英國和美國的每個青年會和女青年會。
儘管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很短,他們幫助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差成為迄今中國福音工作最知曉的差會,激勵許多新人加入內地會其他傳教組織。1885年,當劍橋七傑到達中國時,內地會有163名傳教士;到1890年增加了一倍,到1900年達到800人- 佔全部新教傳教士的三分之一。
事奉
- 蓋士利(William Wharton Cassels,1858-1925年),萊普頓學校和聖約翰學院畢業生,聖公會牧師和傳教士。來華後在四川工作,10年後的1895年,受任為聖公會新設華西教區的主任牧師,直至1925年在那裏去世。
- 施達德(Charles Thomas Studd,1860-1931年)曾是英國著名的板球手,知名度最高。當時他毅然放棄板球決定傳教引起很大的轟動。來中國後他主要在山西傳教,1894年由於健康惡化回國。後來又前往印度和非洲傳福音,並創立了WEC。1931年在剛果去世。
- 亞瑟.端納(Arthur T. Polhill-Turner,1862-1935年)1888年被按立成為牧師,並遷居到人口稠密的鄉下,以盡可能接觸更多的人。1900年庚子之亂中他留在中國,並沒有離開,直至1928年退休並返回英國後才離開那裏。1935年去世。
- 寶耀庭(Cecil H. Polhill-Turner,1860-1938年)伊頓公學(Eton College)畢業生,騎兵中尉,放棄了升遷的機會,和其他人一同來到四川傳教,負責西北部西藏邊區。1892年他和妻子在暴亂中幾乎被殺。1900年,他因健康狀況不佳而回國,無法再回到中國。儘管無法回到中國,但在餘生中,進行了七次長時間的宣教訪問。1908年,在桑德蘭(Sunderland)成為五旬節宣教聯盟的負責人,並在英國五旬節運動的成立中,大大地受神使用。1938年在英格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