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龍亞目
劍龍亞目(拉丁名Stegosauria)是一類植食性恐龍,生存在侏儸紀與白堊紀早期。這類動物的化石大多出現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美洲與中國。牠們在地理上的起源尚未明瞭,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是在侏儸紀中期的摩洛哥出土,但是英格蘭南部也有一些零碎的殘骸。
劍龍亞目 | |
---|---|
劍龍的骨架模型 自然歷史博物館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演化支: | †頜齒類 Genasauria |
演化支: | †裝甲類 Thyreophora |
演化支: | †裝甲類 Thyreophoroidea |
演化支: | †扁腳類 Eurypoda |
亞目: | †劍龍亞目 Stegosauria |
演化支 | |
劍龍類在侏儸紀的中晚期演化出許多物種,包含中國的沱江龍、東非的釘狀龍、歐洲的勒蘇維斯龍、以及北美洲的劍龍屬,但大多數在侏儸紀末期滅絕只有少數存活到白堊紀早期。劍龍屬(Stegosaurus)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類。
古生物學
所有劍龍亞目恐龍都有多排特別骨頭,稱為皮內成骨(Osteoderms),這些骨頭沿者背部與尾巴,發展成骨板與尾刺。這些骨板與尾刺可能具有防衛掠食動物、物種內的打鬥行為的功能,也可能有調節體溫、同一物種的視覺辨識功能。
頭顱骨
劍龍類恐龍有獨特的長而狹窄頭部,以及由角質覆蓋的喙狀嘴或嘴鞘,喙狀嘴或嘴鞘覆蓋者前上頜骨與前齒骨的前部。在烏龜與鳥類可以見到類似的結構。除了華陽龍,後來的劍龍類恐龍沒有前上頜骨的牙齒[1]。雙頜鉸關節位於頭部後段低處,稜脊狀的頰齒位於兩側[2]。與身體相比,劍龍類的腦部相當小。
姿勢
劍龍類恐龍都是四足恐龍,四肢擁有蹄狀的腳趾。華陽龍之後出現的所有劍龍類,前肢比後肢短許多。牠們的短前肢限制了牠們的速度,牠們的體型則限制牠們以二足方式行走,這顯示牠們無法快速奔跑。前肢可能直立,或是從肘部往兩側外張。尾巴沒有骨質肌腱可以硬挺,與多數鳥臀目恐龍不同[2]。
在早期的劍龍類想像圖、重建骨架裏,常被塑造成前肢的腳趾展開、往下傾斜。但根據近年研究,這種姿勢會造成腳趾關節脫落。實際上,劍龍類的前肢腳趾骨頭,是呈圓柱狀接觸地面,類似許多蜥腳類恐龍[3]。
足跡化石
劍龍類的足跡化石很少被發現。在1996年,美國猶他州的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發現一系列只有後腳的足跡化石,屬於劍龍類[4]。兩年後,猶他州拱門國家公園發現另一個劍龍類的足跡化石,被建立為遺跡屬,Stegopodus。這個足跡化石由前腳、後腳構成,前腳有五個腳趾,後腳有三個腳趾。這個足跡化石相當完整,有助於科學家理解劍龍類的行走模式,並重新研究莫里遜組的劍龍類足跡化石[4]。之後發現更多的足跡化石,被歸類於遺跡屬Stegopodus。但這些劍龍類足跡化石沒有前腳的足跡[4]。
分類學
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起初在1877年建立劍龍目(Stegosauria),並歸類為爬行綱裏的一個目[5],但今日普遍將劍龍類歸類為裝甲類裏的一個下目或亞目(或單純的演化支)。劍龍亞目包括華陽龍科與劍龍科兩科。
華陽龍科是群早期劍龍類,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到中期。華陽龍科恐龍比晚期的劍龍類小,頭顱骨較短、高。目前唯一確認的屬是中國發現的模式屬華陽龍。英格蘭發現的皇家龍所知有限,但牠們也可能是該科的成員。皇家龍的下頜非常類似華陽龍。
劍龍科是目前發現最主要的劍龍類,生存於晚侏儸紀與早白堊紀,其中一屬南印度龍生存於晚白堊紀,但應屬於蛇頸龍目。劍龍科包括著名的劍龍屬。劍龍科恐龍分佈廣泛,散佈於北半球與非洲,可能還有南美洲[6]。
分類
以下為劍龍亞目各科、各未定屬的分類表:
劍龍亞目 Stegosauria
- †阿爾科瓦龍屬 Alcovasaurus
- ?†碗狀龍屬 Craterosaurus
- †巨刺龍屬 Gigantspinosaurus
- ?†芒康龍屬 Monkonosaurus
- ?†伊莎貝瑞龍屬 Isaberrysaura
- †將軍龍屬 Jiangjunosaurus
- †似花君龍屬 Paranthodon
- †華陽龍科 Huayangosauridae
- †劍龍科 Stegosauridae
種系發生學
丹佛自然科技博物館的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公佈了一個初步的劍龍亞目種系發生學演化樹[7]。在2001年對於西龍的敘述中。基礎劍龍類的華陽龍不被列入這演化樹。劍龍科被定義為:所有親緣關係與劍龍較近,而離華陽龍較遠的所有物種。重慶龍的位置因為缺乏資料而不能確定。
劍龍亞目 Stegosauria |
| |||||||||||||||||||||||||||||||||||||||||||||||||||||||||||||||
未敘述種
參考資料
- ^ Paul Sereno & 董枝明 (1992). The skull of the basal stegosaur Huayangosaurus taibaii and a cladistic diagnosis of Stegosaur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51: 318-343
- ^ 2.0 2.1 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 ^ Senter, P. (2010). "Evidence for a sauropod-like metacarpal configuration in stegosaurian dinosaurs."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in press.
- ^ 4.0 4.1 4.2 "Walk and Don't Look Back: The Footprints; Stegosaurs" in Foster, J. (2007). Jurassic West: The Dinosaurs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and Their Worl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g. 238
- ^ Marsh, O.C. (1877). "New order of extinct Reptilia (Stegosauria) from the Jurassic of the Rocky Mountain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4(ser.3):513-514.
- ^ Pereda-Suberbiola, X., Galton, P.M., Mallison, H. & Novas, F.iFirst article. A plated dinosaur (Ornithischia, Stegosaur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Argentina, South America: an evalu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lcheringa, 1–14. ISSN 0311-5518.
- ^ Carpenter, K., Miles, C.A., and Cloward, K. (2001). "New Primitive Stegosaur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Wyoming", in Carpenter, Kenneth(ed) The Armored Dinosau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33964-5, 55–75.
- Fastovsky DE, Weishampel DB. Stegosauria:Hot Plates. Fastovsky DE, Weishampel DB (編). The 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of the Dinosaurs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7–130. ISBN 978-0-521-81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