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治療部

医院的一种设施

深切治療部(英語:Intensive Care Unit,縮寫:ICU),中國大陸譯作重症監護室,香港譯作深切治療部,新加坡、台灣譯作加護病房,是醫院內為需要高度密集醫療照料的重病傷患所特設的病房。為避免來自外界的干擾及感染,深切治療部採用密閉式設計,對訪客入內及會面時間皆有嚴格限制。深切治療部內設有諸多設備與儀器以隨時監測患者的身體變化,並由醫療人員24小時輪班照顧。

ICU」的各地常用譯名
外傷病人使用的深切治療部
中國大陸重症監護室、重症監護病房[1]
臺灣加護病房
港澳深切治療部、深切治療病房、加護病房
新加坡加護病房
馬來西亞加護病房

深切治療部的概念最早是由位於德國漢諾威達特茅斯·希區考克醫學中心英語Dartmouth–Hitchcock Medical Center外科醫生William Mosenthal所提出。第一間深切治療部由丹麥醫學家比約恩·易卜生於1953年建立。

種類

深切治療部依醫療科別及傷病種類設置,以達專業分工、資源有效利用的目的,但各醫療院所皆依各自實際情況設立,名稱也不盡相同,迄今未有標準規範。常見的深切治療部有:

以病理分類:


以年齡分類:

  • 新生兒深切治療部(NICU)
  • 兒童深切治療部(PICU)
  • 成人深切治療部(ICU)
  • 老年深切治療部(GICU)

深切治療部症候群

深切治療部症候群(英語:ICU Syndrome,新加坡作加護病房症候群,中國大陸作重症監護室綜合症,香港作深切治療部症候群,台灣作加護病房症候群)是指由於深切治療部的封閉式環境及其間進行的醫療行為而對患者身心所產生的影響。常見的症狀有:

  • 面對死亡,產生不安、恐懼與焦躁;也會受到家屬同樣心情的影響。
  • 對於必要束縛感覺壓力。 (註:深切治療部為防止患者逕自拔除管線,會在家屬同意下捆縛雙手)
  • 位處長時間照明的室內,漸失時間概念。
  • 麻醉手術後精神壓力引起的幻覺與錯亂。

深切治療部醫療團隊

深切治療部醫療團隊包括:[2]

參考文獻

  1. ^ 李澈. 第四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发布. 中國教育報. 2016-06-22. 
  2. ^ 高雄榮總重症加護.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4).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