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岑戰役

包岑會戰爆發於1813年5月19日至5月20日,於包岑展開戰鬥。反法同盟雖被拿破崙打敗,卻因為內伊的判斷錯誤而順利逃出法軍包圍圈,這場戰役後,拿破崙的法軍開始漸趨劣勢。

包岑會戰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包岑會戰
日期1813年5月19日-5月20日
地點
結果 法國獲勝
參戰方
法蘭西帝國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
俄羅斯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拿破崙一世
米歇爾·內伊
熱羅·迪羅克
普魯士王國 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1]
彼得·維特根施泰因[2]
兵力
115,000人[3] 96,000人[3]
傷亡與損失
~20,000人[4] ~20,000人[4]
1813年包岑會戰中的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

呂岑會戰後的情勢

呂岑會戰後,反法聯軍退守德累斯頓。5月3日,內伊的部隊在休息了二十四小時後繼續追擊。面對法軍的進逼,俄普聯軍決定棄守德累斯頓,繼續向東退往西里西亞布雷斯勞[5],以獲取巴克萊將軍一萬三千人的增援,而比洛將軍則率領三萬多普軍留守北方的柏林。5月8日,拿破崙進入薩克森首府,恢復了盟友腓特烈·奧古斯都的王位,並以此為他的主要前進基地。

由於指揮法軍左翼的歐仁親王始終無所作為,又未能實施追擊以擴大戰果,拿破崙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便解散了「易北河軍團」,把他的繼子趕去相對平靜的意大利指揮部隊。

戰前的準備

拿破崙方面

歐仁被趕走後,拿破崙對他的軍隊進行了改編,新建了一個左翼軍團,改由內伊元帥指揮,下轄他自己的第三軍、維克托的第二軍、洛里斯頓的第五軍、雷尼耶的第七軍以及塞巴斯蒂安將軍的一個騎兵軍,共有步兵七萬九千五百人和騎兵四千八百人。拿破崙親率的主力則包括貝特朗的第四軍、馬爾蒙的第六軍、麥克唐納的第十一軍、奧熱羅的第十二軍、莫蒂埃的近衛軍以及另一個騎兵軍,共有步兵十萬七千人及騎兵一萬兩千人[6]

反法聯軍方面

另一方面,俄普聯軍且戰且走,退至德累斯頓以東三十五處的包岑,在附近的施普雷河東岸築起陣地,準備在此堅守。這道防線由俄軍六萬四千人、普軍三萬兩千人據守[6],以戰術方面來看,確實堅強,又易守難攻,但是戰略上卻極為不利,因為包岑以南再過二十哩就是奧地利帝國的波西米亞領土。

奧地利此時尚保持中立,若是俄普聯軍退入波西米亞境內,就有被扣留的危險。奧地利原先已和俄、普兩國進行和平談判,卻因俄普聯軍在呂岑戰敗,其態度又轉趨曖昧。

戰鬥過程

5月19日

5月19日,法軍挺進至包岑。拿破崙在偵查了敵人的防禦陣地後,決定以麥克唐納的第十一軍、烏迪諾的第十二軍和馬爾蒙的第六軍發起正面進攻,牽制聯軍左翼,同時命令內伊指揮的四個軍在包岑以北渡過施普雷河,迂迴聯軍右翼,把他們趕到波西米亞山地上一舉消滅[7]

但不幸的是,先前他已命令內伊的第二、第七兩個軍向柏林進軍,雖然他旋即取消了這個命令,改令內伊全部的軍隊進攻包岑,但這兩個軍仍然趕不上參加新的戰鬥。這是拿破崙重大的失誤,他太着迷拿下柏林,而柏林實際上不過是個次要的政治目標:因為只要包岑的聯軍遭受毀滅性的挫敗,柏林落入其手中也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假使他早點意識到這點,那麼此戰將不會重蹈呂岑會戰的覆轍了。

5月20日

5月20日上午,法軍右翼向前推進,逐退據守河岸的敵軍前哨,在砲火掩護下架起橋樑跨越施普雷河,並在對岸建立起一個橋頭堡。這時拿破崙命令正面進攻的法軍暫停前進,待左翼的內伊軍趕上來再聯合進攻。他用鉛筆匆匆擬了一份命令,讓貝蒂埃派人送給內伊,要他向東南方前進,切斷敵人的退路。

但是內伊似乎沒有理解此一命令,他在包抄敵人右翼成功後,不繼續推進反而停下來等待法軍的總攻命令,但總攻遲至下午三時[8]才發動,結果內伊的軍隊剛參戰便被敵軍右翼所纏,無法截斷其退路。這是個致命的失誤,究竟是拿破崙的參謀長貝蒂埃的錯,還是內伊的參謀長若米尼[9]的錯,抑或是拿破崙字跡太潦草,至今仍未確定。

由於右翼被法軍迂迴,害怕退路受到威脅的俄普聯軍放棄了繼續作戰的努力,於下午四時撤離了陣地,向東退卻。整個撤退行動得到騎兵砲兵的保護,井然有序,讓法軍既沒抓到任何一名俘虜,也沒有繳獲任何火砲,而且法軍騎兵不足,無法堅決實施追擊,只能任由敵軍離去。而維克多軍和雷尼耶軍則在會戰結束時才抵達戰場,無法參戰。

結局

包岑的勝利,對拿破崙來說意義不大,他在戰鬥中也不像以往那樣實行堅決有力的領導,一些命令含糊不清,而內伊雖被賦予大權,卻庸碌無為,缺乏戰術眼光,要讓他指揮一個軍以上的兵力實在是勉為其難,殲滅敵軍的大好時機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包岑會戰和呂岑會戰一樣,又是拿破崙另一個虎頭蛇尾的勝利。原先拿破崙決定不顧一切去追擊敵軍,但他的心腹迪羅克將軍在戰役中突然被砲彈擊中身亡,使他大受震撼,便下令停火。

不過俄普聯軍的連續失利也使他們處於不太有力的境地,呂岑和包岑兩戰造成他們損失不少兵力,導致俄國和普魯士之間出現激烈的紛爭,幾乎喪失了獲勝的信心。沙皇只好用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取代維特根斯坦出任聯軍總司令,但巴克萊認為,法軍氣勢很猛,聯軍目前很難取得軍事勝利,堅持要從西里西亞撤往波蘭。拿破崙於6月1日順勢拿下西里西亞首府布雷斯勞,此時達武旺達姆的部隊也已收復漢堡

但是拿破崙的日子並不就此好過一些,他的戰略形勢不容樂觀,法軍正置身於一個充滿敵意的國度裏,後勤補給線延伸得太長,而且日甚一日;由於連續作戰,彈藥供應也開始出現問題,傷病員也急遽增加。再者,西里西亞距離奧地利只有咫尺之遙,而近來奧地利對法國的態度日趨強硬,倘若它此時加入俄、普陣營,拿破崙的處境將會更加險惡。但是法軍也無力立即將聯軍全殲:由於先前的戰鬥也使他們損失的兵力比敵軍多,故沒有足夠實力進行另一次會戰。法軍的砲兵火力依然強大,但騎兵太少,導致步兵在面對敵方優勢騎兵時,難以發起有效的攻擊,也抓不住逃跑的敵人,所以很難取得決定性得勝果。而騎兵的不足,正是拿破崙軍隊的缺陷。

和約與評論

由於雙方都亟欲爭取一段喘息之機,6月4日,雙方達成休戰協定,休戰期限為七個星期,到六月底,後來又延至8月17日[2]。拿破崙向他的陸軍大臣克拉克英語Henri Jacques Guillaume Clarke這樣解釋他的意向:

[10]

拿破崙做出休戰的決定確實有它的戰略考慮,但他顯然對停戰之後的形勢過於樂觀了。許多軍事評論家,包括若米尼在內,都認為簽訂休戰協定是拿破崙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事後表明,這段喘息時機實際上對反法聯軍更有利,而不是法軍。法軍的處境並未因這段休戰時期得到有效的改善,相反的,反法聯軍卻得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更重要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反法陣營的力量又得到了新的加強。

註腳

  1. ^ 作為軍事統帥的拿破崙 第十六章 覆亡的開端(1813)(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5月19日上面那段。
  2. ^ 2.0 2.1 拿破崙帝國,第369頁。
  3. ^ 3.0 3.1 Chandler, D., p.892.
  4. ^ 4.0 4.1 Chandler, D., p.897.
  5. ^ 今日波蘭弗羅茨瓦夫
  6. ^ 6.0 6.1 拿破崙帝國,第367頁。
  7. ^ 這是拿破崙慣用的包抄迂迴戰法。
  8. ^ 拿破崙帝國,第368頁。
  9. ^ 貝蒂埃和若米尼長期不和,使得若米尼此戰後投靠到反法聯軍的陣營,後來成為一名卓越的軍事評論家。
  10. ^ 拿破崙帝國,第370頁。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