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史
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有着超過一百年的悠久歷史。北京大學初名京師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戊戌變法中。變法雖然失敗,但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1900年,義和團興起,京師大學堂停辦。1902年,清廷恢復京師大學堂。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1912年,民國政府將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校。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隨後在北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蔡元培實施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延攬人才,辭退冗餘,實行選科制,創立研究所,設立學報,重視體育,提倡美育,支持社團活動,招收女生。期間,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
1927年至1929年是北京大學校史上動盪的時期。先有奉系軍閥主張北京八所高校合併,後有南京政府倡導的大學區制。1930年,蔣夢麟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改革了學校的管理制度,整頓教師隊伍,北京大學的理科得以快速發展。仿照美國制度,規範北大辦學,圖書儀器也得到擴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北京大學西遷長沙,不久再遷至昆明,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雖然辦學條件艱苦,但培養出了很多優秀人才。期間日本扶植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以國立北京大學的名義辦學,後被稱為「偽北大」。1946年,北京大學回到北平,復員後的北京大學文、理、法學院得到加強,醫、農學院處於中國頂尖水平。
內戰爆發,時局動盪,校長胡適與一些教授離平南下,北京大學在1949年2月被解放軍接管。學校的管理體制、課程設置等進行了改造。1952年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匯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學者,奠定了北京大學文理兩科在中國長期領先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大學貼出了全國第一張大字報,校內發生大規模武鬥,組織了「梁效」批判組,幹部、教師受到迫害,師生下放血吸蟲病疫區勞改。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北京大學的教學秩序得以恢復。北京大學先後加入「211工程」「985工程」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2000年,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現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
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校(1898—1916年)
建校至停辦 (1898—1900年)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開始戊戌變法,詔書中提出創辦京師大學堂。隨後,梁啓超草擬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並在7月3日得到光緒帝批准。這份章程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學制綱要。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統轄各省學堂。當時的京師大學堂兼為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課程分普通學、專門學。吏部尚書孫家鼐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1]9月21日,慈禧太后與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失敗。但是,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京師大學堂校址設在景山東街和嘉公主府(今北京市沙灘后街,明代時為內廷二十四衙門御馬監下設的馬神廟,清乾隆時在原址上修建公主府[2])。大學堂這一時期的辦學情況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此階段的京師大學堂只是一所舊式的書院,以經史教育為主。但也有學者查找當時的媒體報道,認為京師大學堂注重西學,並非以經史教育為主,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大學[註 1]。[3]1898年[註 2]京師大學堂設立的藏書樓,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型圖書館之一。[7]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再次受到毀損。[8]
重開 (1900—1912年)
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責成經理」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副總辦。洋務運動期間於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舉辦開學典禮。京師大學堂恢復之後,首先開辦的是速成科(分為仕學館、師範館[註 3])與預備科。1904年,京師大學堂派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註 1]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開辦[註 4],設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共十三學門。[8]
民國初年的北京大學校 (1912—1916年)
辛亥革命、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嚴復成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接手時,學校急缺資金,辦學困難。嚴復多方籌款,使北京大學暫時渡過難關。同年7月教育部下發命令,以「成績未著」、「各方不滿」為由結束北京大學。嚴復作《論北京大學校不可停辦說帖》,並籲請各方支持北大辦學。最終,政府收回了命令。這年的7月29日,英國教育會議宣佈承認北京大學及附設譯書館為大學。10月,由於派系鬥爭等因素,嚴復辭去校長職務。[20]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8]
清末民初的北京大學仍有不少衙門氣,很多教師原為清朝或北洋政府的官僚,學問不多;部分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大多無心學術研究,務在做官發財,多讀法科;有的學生帶着聽差上課;一些師生出入八大胡同等地的妓院[註 5]。[9]
北京大學與太學
胡適、馮友蘭、任繼愈、季羨林等學者認為,北京大學傳承了太學的傳統[8] ,故有「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之說。[21]但是,陳平原等學者表示反對,認為北京大學並非傳承了太學的傳統。[22]
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1916—1927年)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的這十年,被視為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學開學,蔡元培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說,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蔡元培主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辭退了一批不稱職的中國、外國教師。他聘請陳獨秀、夏元瑮分別出任文科、理科學長,聘請胡適、李大釗、魯迅、劉半農、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顏任光、鍾觀光、任鴻雋、李書華、丁西林、馬寅初、陶孟和、陳啟修、王世傑等到校任教。此期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著名學者還有黃節、吳梅、劉文典、陳垣、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馬衡、康心孚等。對有學術造詣、政治上守舊的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長。[8]
蔡元培仿效德國大學的管理制度,在北京大學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設立了評議會,將其作為學校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評議員由教授選出。後來,又在各學門(系)設立教授會。教授會管理學門(系)內事務,有較大的自主權。教授會主任由教授互選。教授、講師,中國教員和國外教員都是教授會的會員。隨後又設立北京大學行政會議、教務會議、總務處。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學教授治校的管理體制已經基本成熟。[24][25]蔡元培倡導教育獨立,認為官僚政客不應干涉教育,「我絕對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長」、[26]「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為此幾次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25][註 6]
蔡元培力圖將北京大學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將商科併入法科,把工科併入北洋大學。1919年,蔡元培撤銷文、理、法科,學門不再隸屬於科,並改學門為學系,設14個學系。蔡元培廢除年級制,實施選科制,以發展學生個性,溝通文理。[29]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設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養研究生。這是中國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創立《北京大學月報》,為中國最早的大學學報。蔡元培積極開展學術交流,邀請杜威、羅素、班樂衛、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講學。[16]:61[8]
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旁聽生制度,使北大的學術活動對社會開放。北大還創辦平民學校,為一般民眾提供教育。1920年,北京大學允許3名女生進入文科旁聽,並在同年秋天正式開始招收女學生,開中國公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蔡元培重視體育、首倡「美育」[30],設立音樂研究會(後來改名為音樂傳習所)、畫法研究會,聘請徐悲鴻、劉半農、陳石曾、蕭友梅任教。[8]他還支持學生社團活動,鼓勵學術爭鳴。[16]:371918年1月,蔡元培為整飭校風,設立了進德會。[31]
1917年,陳獨秀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文科學長,將他創辦的《新青年》遷至北京。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李大釗、沈尹默、高一涵等北大文科教授參與《新青年》編輯,倡導民主與科學。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作《文學革命論》,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陳獨秀與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北大學生創辦《新潮》《國民》等刊物,宣傳新思想、新文化,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16]:381919年,北洋政府密令中國外交代表團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日本。消息傳至北京,5月3日北京大學學生邀請北京12所大專學校代表在北大三院禮堂開會,大會決議將原定5月7日的國恥紀念日遊行提前到5月4日。5月4日,北京大專院校三千餘名學生聚集天安門遊行示威,「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任遊行隊伍總指揮。集會宣讀了北大學生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界宣言》,遊行中散發了北大學生羅家倫起草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遊行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隨後,上海等城市出現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北洋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並拒絕簽署巴黎和約,學生運動取得勝利。五四運動後,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率先在中國系統地接受、傳播、實踐馬克思主義,北大成為中國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1920年8月,陳獨秀創建上海共產黨小組。1920年10月,李大釗創立北京共產黨小組。中共一大前,中國53名中共黨員有21名是北大師生、校友。[16]:38-40
蔣夢麟時代的北京大學(1927—1937年)
1927年至1929年,北京大學遭遇動盪。1927年8月,奉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宣佈將北京大學與北京另外八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註 7]。1928年,北伐軍佔領北京,國民政府將京師大學校改名為國立中華大學[註 8]後來政府又仿效法國制度,推行大學區制[33],改國立中華大學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師生反對合併,堅持復校鬥爭。1929年初,教育部決定妥協,將北京大學改名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同年3月11日北京大學在停課9個月後得以複課開學。同年6月,教育部宣佈終止大學區制改革,8月6日北京大學恢復原有校名。[8][16]:88
1930年12月,蔣夢麟成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他曾三次代理北京大學校長一職。蔣夢麟改革北京大學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針「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改評議會為校務委員會[16]:88。1932年6月,北京大學實行學院制,設文、理、法三個學院,胡適、劉樹杞、周炳琳分別出任院長。蔣夢麟整頓教師隊伍,推行教授專任制,理學院聘請了江澤涵、程毓淮、奧斯古德、饒毓泰、吳大猷、朱物華、周同慶、曾昭掄、錢思亮、張景鉞、李四光、謝家榮、孫雲鑄、斯行健、葛利普等知名學者,北大理科得以快速發展。蔣夢麟仿照美國制度,規範北大辦學,推行學分制,設立研究院,規範研究生入學考試、論文答辯。北大還邀請朗之萬、玻爾等教授來校講學。這一階段,李四光、丁文江、葛利普、饒毓泰、曾昭掄、孫承諤等人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6]:89。蔣夢麟多方籌款,幫助學校購買圖書儀器、建造設施、設立講座教授。此期間,北京大學新建了圖書館、地質館、宿舍灰樓等建築。1935年時,北京大學有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藥品及實習用具3100多件,設備居中國高校前列。[8]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大師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同年12月,230餘學生組成北大南下示威團,前往南京示威,要求政府收復東北、與日本斷交。1935年12月9日,北大、燕大、清華等校師生前往新華門示威,反對「華北自治」。12月16日,北大學生與20餘所學校學生在北平天橋舉行市民大會,發表《告民眾書》,會後進行總示威。後來,平津學聯設立南下擴大宣傳團,北京大學負責第一團,赴河北多地宣傳抗日救亡。[16]:90
抗戰中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底,日軍先後佔領北平、天津。遵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遷至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1月1日起上課,設17個系,有147名教師,至11月20日有三校1120名學生報到。長沙臨時大學組建倉促,缺乏經費、圖書、設備,辦學條件非常困難。1937年底日軍攻破南京,局勢進一步惡化,日軍空襲長沙更加頻繁。1938年1月,國民政府批准臨時大學遷址雲南昆明。1938年4月2日,學校定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的本科學生中,原屬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學生畢業時分別發給三校的文憑,聯大成立後入學的學生畢業時則發給聯大文憑。1939年5月,三所學校的研究院分別在昆明恢復,學生的學籍分屬三所學校,但課程為統一開設[16]:140。北京大學研究院設文科、理科、法科三個研究所,下設十二個學部。西南聯合大學辦學條件仍然艱苦,校舍緊缺、缺少儀器、資金不足。部分師生不得不兼職以維持生計。儘管條件艱苦,西南聯大辦學九年間本專科、研究生畢業3,882人,在校生共8,000人左右,培養出了很多優秀人才,其中90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6人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獎章者共23人),3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政道、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註 9]。1945年8月,日本戰敗。由於交通條件困難、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繕,西南聯大繼續辦學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合大學舉辦結業典禮,聯大宣告結束。[16]:118
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學生中有1,100餘人投筆從戎,走上戰場。戰後的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聯大等校學生自治會在舉辦了反內戰時事晚會,發動學生罷課反內戰,遭到國民黨軍開槍威脅。12月1日,國民黨軍人和特務襲擊西南聯大,炸死4人,傷者50餘人,史稱一二一事件。[16]:118-119
1937年8月日軍攻佔北平之後,北京大學委派孟森、馬裕藻、馮祖荀、周作人四名「留平教授」看管校產,學校每月發給每人50元維持費。除了周作人,另外三名教授都是因為疾病、年老而不能南下昆明,並在日本戰敗前去世。1938年,周作人與馮祖荀出名具函托時任傀儡政府教育總長湯爾和與日本人談判,保住了北大二院。但是周作人不久就與日本人合作,在日本人組織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任要職。[36]
日本扶植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自1938年起謀劃「恢復北京大學」。傀儡政府整合北平大學,在1938年5月至9月間先後設立農、醫、工、理四個學院,1939年1月14日補辦開學典禮,大學的名字仍為「國立北京大學」,通常被稱為「偽北大」。後來傀儡政府又增設文、法學院。「留平教授」周作人曾先後擔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日本戰敗後,傀儡政府的北京大學停辦,學生進入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補習及格後可轉入北大等校學習。[37][38]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立北京大學(1946—1949年)
1945年9月,教育部任命胡適為北京大學校長。當時胡適尚在美國,到任之前由傅斯年代理。傅斯年在重慶時曾發表聲明,稱「為保持北京大學的純潔,堅決不錄用偽北京大學的教職員,但學生經過甄別和補習,可以接受」。傅斯年赴北平接收北大,堅決辭退在傀儡政府所辦北京大學任職的教員。這一階段,北京大學的校舍得到擴張,還延聘王竹泉、錢思亮、楊鍾健、袁翰青、季羨林、馬堅、莊圻泰等知名學者任教。194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學在第四院大禮堂舉辦復員北平開學典禮。復員後,北京大學新設醫、工、農三個學院,總共有6個學院、33個學系、2個專修科。後來,學校又設立文科、理科、法科、醫學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據1946年12月的統計,北大有註冊學生3,420人。復員後,北大文、理、法學院得到加強,醫、農學院處於中國頂尖水平。胡適還擬設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勢動盪未能實現。[16]:168-1691948年,中央研究院選舉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當選,列中國大學之首。[8]
1946年12月24日晚,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在東單被兩名美國駐軍士兵強姦。此事引發了「抗議駐華美軍暴行運動」,12月30日北大、清華等校學生在北平舉行示威遊行,中國多地的學生予以響應,據統計各地參加遊行的學生計50萬人。[39]國共內戰中,國統區通貨膨脹嚴重,1947年5月北京大學學生首先喊出「反飢餓反內戰」口號,同月20日「華北學生北平區反飢餓反內戰大遊行」爆發,遊行隊伍返回北大後將紅樓北側的操場命名為「民主廣場」。[16]:169-170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軍包圍。國民政府原本計劃讓北京大學南遷,但北大教授會決議不南遷。國民黨擬定「搶救大陸學人計劃」,派出飛機,希望一批重要學者離開北平南下。胡適、錢思亮、毛子水、姚從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數學者留在了北平。[40][41][42][43]胡適離校後,鄭天挺、湯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務。[16]:17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文革前的北京大學(1949—1966年)
1949年初,解放軍進佔北平。2月28日,解放軍北平軍管會下發命令接管北京大學,當天下午在北大民主廣場舉行了歡迎接管大會。1951年2月,中共北大黨委成立。1956年6月,北大的領導體制改為「黨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1962年,領導體制再改為「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國民黨時代的一些課程停開,添設「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等新課。至1950年3月,停開的課程共77門,新設課程100門,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改造。[16]:198-199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仿效蘇聯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1949年,北京大學農學院參與合併組建北京農學院(今中國農業大學)。1950年,北大醫學院獨立為北京醫學院(後來改名北京醫科大學,2000年與北京大學合併)。1950年,北京中法大學撤銷,其文學院文史系、法國文學系師生全部併入北大,理學院數理系、化學系部分併入北大[44][註 10]。1952年,北大工學院建制撤銷,機、電、土、建四系併入清華大學,化工系合併到天津大學[45];北大教育學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東方語言學系各少數民族語文專業併入中央民族學院,經濟學系一部分併入中央財經學院。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文、理院系併入北京大學;北大法學院法律學系、政治學系參與合併組建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北大由校、院、系三級體制改為校、系二級體制,設12個系。燕京大學撤銷,北京大學將校址遷入北京西郊燕京大學校址。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從一所擁有文、理、法、醫、工、農的大學變成一所以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院系調整後,原來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學者雲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學文理兩科在中國長期領先的地位。1955年中國科學院首批223名學部委員中,北大在任教師有28人,居中國高校之首。院系調整後,北大在1954年重建法律系,1956年重建圖書館學系,1960年重建政治學系。1958年,北大創建中國首個原子能學系,同年北大新聞系併入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此外,北大在中國最早培養半導體專業人才,並在中國計算機研究起步階段就辦了計算機學習班。據1966年的統計,北大時有在校生近九千人。這期間北大培養的畢業生有百餘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這段時間,北大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46][16]:198-201
由於政治活動頻繁,人文社科研究受到干擾。校長馬寅初的《新人口論》被視為此階段北大最突出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但文章發表後就遭到了批判。1957年反右運動中,北大七百餘名師生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中共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開始糾正各種失誤,同年整頓高校工作,提高了北京大學的教學質量。196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北大作為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試點,向北大派出工作隊。運動中,不少北大黨員被錯誤批判。1965年3月,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糾正了工作隊的錯誤做法。[16]:200-201
文化大革命中的北京大學(1966—1976年)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發「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拉開帷幕。1966年5月25日,北大哲學系黨總支書記聶元梓等七人貼出大字報《宋碩、陸平、彭珮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攻擊北京市委大學部副部長宋碩、北大校長兼黨委書記陸平、北大黨委副書記彭珮雲,指責三人「破壞文化大革命」,走「反對黨中央、反對毛澤東思想的修正主義路線」。聶元梓的大字報得到毛澤東的肯定,6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播發了大字報。6月,改組後的北京市委宣佈撤銷陸平、彭珮雲的職務,設工作組代行北大黨委職權。7月,北京市委撤銷北大工作組,江青點名要求聶元梓籌建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簡稱「校文革」)。9月,校文革正式成立,聶元梓執掌大權。聶元梓被稱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領袖之一[47]。校文革成立之後,北大還成立了不少造反派組織,如「紅聯軍」「井岡山」等,後來形成了保聶、反聶的兩個派別,兩派的對立越發嚴重,最終釀成大規模武鬥,校內秩序混亂,校產受到毀壞。1968年9月18日,首都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工軍宣隊」)派492人進駐北大,中止了武鬥。[48][16]:2661973年10月,在遲群、謝靜宜的籌劃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成立,批判組有「梁效」「柏青」「高路」等共十幾個筆名,發表181篇文章,幫助江青等人進行「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宣傳。[16]:274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大被稱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頑固堡壘」。北京大學的很多幹部、教師被打成「黑幫分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遭受殘酷迫害。據統計,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大學有冤假錯案1,000多宗,400餘戶被抄家,知名學者饒毓泰、翦伯贊、俞大絪在內的60餘人非正常死亡。1968年5月16日,校文革設立「監改大院」(也稱「黑幫大院」,俗稱「牛棚」)[48],關押幹部、教師218人,對其進行迫害。[16]:266-2671969年,七千餘名北大師生被下放鯉魚洲農場進行勞動改造。鯉魚洲位於江西南昌,是血吸蟲疫區。[16]:274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北京大學連續四年停止招生。1970年,文革之前的在校生已經全數畢業。同年中共中央發文,廢除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通過「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主要從工人、農民、解放軍中招收「工農兵學員」。1970年至1976年,北京大學共招入7屆工農兵學員,總人數超過12,700人。招收的工農兵學員入學時的文化水平相差極大,教學困難重重。[16]:267
文革之初,北京大學的各項研究大多中斷。1970年後,一些應用性的研究得到恢復。1972年7月14日,周恩來曾指示周培源恢復北京大學理科的基礎研究。但是,張春橋、姚文元等隨即指使上海《文匯報》發文攻擊,基礎研究恢復工作受到干擾。這期間北京大學取得的幾項研究成果(如豬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等)後來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75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建成啟用,是中國當時面積最大、設備最好、藏書最豐富的高校圖書館。[16]:268
1976年後的北京大學
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1957年反右、1959年反右、文化大革命間的錯案得到平反。因《新人口論》被批判的馬寅初也得以平反,成為首位北京大學榮譽校長。1978年春,恢復高考後錄取的首批學生入讀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重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管理制度,並恢復重建校系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機構。北大恢復了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北大逐步實行了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改革,設立了經濟學院等多個學院。設立方正集團、青鳥集團等公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6]:282-284
1981年3月20日,北京大學學生慶祝中國男排勝利,喊出口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口號傳向中國全國。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國慶時,北大遊行隊伍在天安門前打出橫幅「小平你好」。[16]:297-299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北京大學學生與北京其他高校學生自發悼念胡耀邦。悼念活動後來發展成為遊行請願活動。4月26日,中國共產黨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發表「四·二六社論」,將該次運動定性為「動亂」,認為這次運動根本上是否定中國共產黨、否定社會主義制度。5月13日,廣場上的學生發起絕食活動,直到6月3日夜晚人民解放軍進行清場。[49][50]這就是「六四事件」。1989年秋,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定,北京大學開始對新生實行一年制軍政訓練,此制一直延續至1992年。[註 11][51][52]
1986年起,北京大學多次提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1996年10月、1998年5月,中國政府先後啟動「211工程」「985工程」,資助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16]:2851999年1月,中共北大第十次黨代會宣佈全面啟動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目標用15年或更長時間讓北京大學成為國際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16]:3012012年中共北大第十二次黨代會通過報告,計劃大體在北大建校120年前後,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此後再用15年或更多時間,將北大建成更高水準的世界一流大學;在2048年前後,力爭讓北京大學走在世界一流大學前列。[53]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54]後來,北京大學又成立了工學院、藝術學院等學院。為發展交叉學科,北京大學成立了信息科學中心、計算機語言學研究所等單位[55]。北京大學成為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56][57]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大學推進教學改革。2001年,北大啟動「元培計劃」[16]:364,首先在元培實驗班中試行學分制、導師制、彈性學制,實驗班學生入學只分文理科而不分專業。後來,北大將本科生自由選課學分制推向全校,建設了有三百多門課程的通選課體系,對低年級本科生實施通識教育,對高年級本科生實施寬口徑的專業教育。除少數專業外,新生入學時按院系和學科大類招生。[55][58]北大還投資新建、擴建了一些基礎設施,如建設了理科樓群、圖書館新館、北京大學體育館、人文學苑等。[16]:395-400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些措施也引發了爭議。2003年的人事制度改革,由於教師反對,校方被迫兩次改變改革方案。[59]北大為留學生新建的中關新園住宿環境如同賓館標間,還附有游泳館、保齡球館、KTV,中國學生居住的宿舍條件簡陋,被指「厚此薄彼」。[60][61]2014年新設的燕京學堂在培養宗旨、辦學目的、教育公平等方面引起爭論。[62][63]
2018年7月,廣東深圳爆發工人運動,北京大學學生岳昕等人表示聲援,要求深圳警方立即釋放被捕工人,並就相關抓捕行為解釋和道歉,並支持工人自主籌建工會。8月19日,岳昕向習近平致公開信,後遭警方騷擾。10月,曾擔任北京市國家安全局黨委書記的邱水平被調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隨後北大黨委成立了兩個辦公室,分別負責內部」紀律監督「和「管控」,北大的威權主義環境進一步加深。[64]。11月9日,不明身份人員進入北京大學校區將參與工人運動的18屆學生張聖業綁架,並毆打現場拍攝的學生。北大校方則稱被抓捕人「沒有涉及在北大的師生」[65]。
註釋
- ^ 1.0 1.1 對於「哪所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的問題,學者們沒有一致的意見。有說法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1]也有說法稱北洋大學堂(1895年創建時稱天津北洋西學學堂,1896年改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的大學[10]。有人認為,上海聖約翰書院是中國最早的大學(1879年成立,1892年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896年擁有文、理、醫學、神學諸科初具大學規模,1902年正式改名為聖約翰大學,1906年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備案[11])。有人認為登州文會館(1884年得到美國長老會授權開辦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12][13]。還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大學起源沒有明確的時間標誌,因為最初中國的大學與中等教育(甚至初等教育)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天主教耶穌會1594年在澳門設立的聖保祿學院是中國第一所近代大學[14]。京師大學堂1912年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使得北京大學成為最早冠以「國立」之名的大學;北洋大學堂1912年更名為北洋大學校,1913年加上「國立」兩字[15]。1910年,京師大學堂首創分科大學,設設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商科設銀行保險學門,工科設採礦及冶金學門、土木工程門,農科設農學門,格致科設地質學門、化學門,政法科設法律學門、政治學門,文科設中國史學門、中國文學門,經科設春秋左傳學門、周禮學門、毛詩學門,共計十三學門[16]:435。同期的北洋大學堂設有法律、土木工程、採礦冶金三個學門及附設的法文班和俄文班,另設有師範科。[17][18]
- ^ 新近的研究[4][5]將京師大學堂藏書樓的歷史上溯至1898年。此前,人們通常認為京師大學堂藏書樓肇自1902年。[6]
- ^ 今北京師範大學前身。1909年,師範科的206名學生畢業,師範館脫離大學堂,改名京師優級師範學堂。[9]
- ^ 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本科。按1903年新訂的癸卯學制,大學堂分為三級,即高等學堂、分科大學、通儒院,分別相當於今天的預科、本科、研究生。[19]
- ^ 據說當時民間流傳着「『兩院一堂』是八大胡同最好的主顧」的說法。兩院為參議院、眾議院。京師大學堂雖已改名為北京大學,但民間仍習稱大學堂,與兩院並稱「兩院一堂」。[9]
- ^ 蔡元培曾七次辭去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1922年10月19日第六次辭職沒有獲准,但他從此不再到校,由蔣夢麟代理校長一職。[27]蔡元培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一文中寫到,「綜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一經回憶,不勝慚悚。」[28]
- ^ 另外八所學校是: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法政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32]
- ^ 當時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提出將京師大學校改名為北京大學,但因經亨頤等人反對未能實現。[33]
- ^ 楊振寧1938年秋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聯大物理系畢業,入清華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1944年獲碩士學位,考取「庚款留美」項目赴美讀博。[34]李政道1944年由浙江大學轉入西南聯大讀本科,1945年讀大二時獲得推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讀博。[35]
- ^ 理學院數理系、化學系學生可依個人意願轉入北京大學對應的系學習,或入華北大學工學院改學工科。[44]
- ^ 1989級共897名新生,全部到石家莊陸軍學院軍訓一年;1990級至1992年,學生按文理科分開,分別在石家莊陸軍學院、信陽陸軍學院軍訓一年。1993年起,北京大學新生軍訓改為短期訓練,不再軍訓一年。[51]1990年起,復旦大學新生也需要進行一年制的軍訓。[52]
參考文獻
- ^ 1.0 1.1 1898年7月3日 京师大学堂成立. 歷史上的今天. 人民網.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沙滩后街55号 从公主府到教材圣地. 北京青年報. 2006-01-11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沈弘. 京师大学堂何时成立? (PDF). 中華讀書報. 2001-11-21 [2014-06-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7-14).
- ^ 沈弘. 戊戌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考 (PDF). 中華讀書報. 2002-01-16 [2014-06-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7-14).
- ^ 姚伯岳. 在古籍编目中发现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源头.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3, (6).
- ^ 最新发现文献将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溯至1898年.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3-11-15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图书馆今迎110岁生日. 北京晚報. 2012-11-04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北京大学简史(上). 北大招生網.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9.0 9.1 9.2 陳明遠. 清末四所大学的状况.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上海: 文匯出版社. 2005 [2014-10-02]. ISBN 9787806767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23).
- ^ 中国大学堂 首家看北洋. 天津青年報. 2003-12-21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上海最早的大学:圣约翰大学. 城市導報. 2013-07-05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1).
- ^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始于烟台 比北大早成立14年. 水母網. 2012-11-05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5).
- ^ 郭大松. 晚清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若干史事考辨. 史學月刊. 2013, (9)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 ^ 藍勁松. 第五节 中国大学发展个案. 致知穷理:大学发展的多维探索.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014-10-02]. ISBN 978-7-107-208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大事年表. 天津大學新聞網.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25 16.26 16.27 16.28 16.29 北京大學檔案館校史館. 北京大学图史1898-2008.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301-16707-6.
- ^ 校史沿革. 天津大學.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 ^ 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 民生周刊. 2012-05-21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历史 校史钩沉. 北京大學校報. 2007-03-20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严复与北京大学. 搜狐文化. 2009-08-26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概况. 新浪文化. 2008-04-07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陳平原. 北大校史:怎样溯源?.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2).
- ^ 谁来保护北大旧址. 南方周末. 2012-04-16 [201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5).
- ^ 蔡元培:民主办校、教授治校. 人民網. 2009-10-14 [201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25.0 25.1 劉火雄. 蔡元培:绝不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 文史參考. 2010, (6) [201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7).
- ^ 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_教育频道_新华网. [2014-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7).
- ^ 傅國涌. 蔡元培七辞北大校长:以告退的形式维护人格尊严. 解放日報. 2012-10-11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蔡元培.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 ^ 从蔡元培到朱清时:由大学校长看高校治学理念之变. 東方網. 2011-09-10 [201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光明日報. 2005-10-18 [201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蔡元培与“进德会”. 文摘報. 2006-07-02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田正平. 国民政府初期对北平高等教育的整顿——以北平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1月, 33 (1).
- ^ 33.0 33.1 許小青. 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风潮(1925-1929).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1).
- ^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 科技日報. 2002-06-19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 ^ 杨海亮:李政道为何能被推荐去美国读博士?. 人民政協網. 2013-10-16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1).
- ^ 楊濤. 抗战时期的“留平教授”. 文史天地. 2010, (6).
- ^ 陳翔. 北大红楼的“伪北大”岁月. 縱橫. 2010, (5).
- ^ 曹豆豆. 日伪时期的“北京大学”. 文史精華. 2005, (3).
- ^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2007-07-10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破产. 北方新報. 2013-09-06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傅斯年提“抢救大陆学人”:中共会毁灭文化研究. 鳳凰網歷史. 2012-01-01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1949年:文化名人多留大陆 他却坚决要去台湾. 鳳凰網歷史. 2012-02-26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的历史渊源.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0-12-16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44.0 44.1 中法大学的缘起与沿革. 中法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專輯《永遠的情懷》.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京大学工学院历史沿革. 北京大學工學院.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8).
- ^ 北京大学简史(下). 北大招生網.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文革时叱咤风云的五大学生“领袖”今安在?. 人民網. 2011-09-15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48.0 48.1 薄亞達. 十年风焰漫燕园——“文革”中的周培源与聂元梓. 華夏文摘(增刊).
- ^ 1989年政治风波. 中共黨史上的80件大事. 人民網.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
- ^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 人民日報社.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51.0 51.1 关于2011级学生军训的通知. 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人民武裝部.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52.0 52.1 国家教委关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参加军训优 秀毕业生直接进党政机关等问题的通知. 國家教委. [2014-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设想引关注.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2-09-18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9).
- ^ 北大北医大合并组建新北大. 人民日報. 2000-04-04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55.0 55.1 北大校长许智宏:谁说北大文重理轻!. 北京娛樂信報. 2002-11-26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在湖北扩招50% 文理科录取线居各高校之首. 新浪教育. 2010-07-18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6).
- ^ 北京大学:文理医工综合发展 艺术学恢复招生. 網易教育. 2011-05-11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适应人才新需求 北大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新華網. 2002-05-27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28).
- ^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启幕 校园变法震荡未名湖. 新華網. 2003-06-26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留学生曝宿舍“厚此薄彼”. CFP. 2011-08-20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北大“癸未变法”今何在?人事制度改革引争论. 中國新聞周刊. 2010-11-18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高峰楓. 谁的“燕京学堂”?. 東方早報. 2014-05-25 [201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9).
- ^ 北京大学里的新“学堂”. 今晚報. 2014-05-11 [201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30).
- ^ Yuan Yang. Noam Chomsky joins academics boycotting China Marxism conferences. 金融時報 (北京). 2018-11-28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1).
- ^ 葉兵. 北大低调回应公安入校抓人打人 学者称校园不该发生暴力事件. 美國之音. 2018年11月12日 [2018-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