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英文書名:Martyrs' shrine :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是一本歷史題材小說,此書是著名作家李敖在臺灣所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品。2000年2月此作品獲他人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項目,同時修訂出版。
《北京法源寺》 | |
---|---|
作者 | 李敖 |
類型 | 歷史小說 |
語言 | 中文 |
主題 | 857.7 小說-長篇(現代新體)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李敖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00-02-01(修訂一版) |
出版地點 | 台北 |
媒介 | 紙本印刷(精裝書) |
頁數 | 366 |
規範控制 | |
ISBN | 9575100778 |
OCLC | 43621949 |
杜威分類法 | 895(東亞及東南亞文學) 891(中文) |
Martyrs' shrine :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 | |
---|---|
原名 | Beijing Fa yuan si. 《北京法源寺》 |
作者 | Li Ao(李敖) |
譯者 | Leo Ding, Tony Wen, and Wu-wu Young. |
類型 | Historical fiction |
語言 | English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出版時間 | 2000 |
出版地點 | New York |
規範控制 | |
ISBN | 019592438X 9780195924381 |
OCLC | 43751618 |
李敖在獄中構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獄後開始寫作,成書於1991年。小說以北京城的法源寺為故事背景,描述了從1898年戊戌變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國志士為中國的振興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2015年,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將此小說改編成話劇[1]。
創作原由
1960年代,李敖由法源寺的原名「憫忠寺」而產生靈感,書名《北京法源寺》是1970年代在獄中決定的。李敖在1976年出獄後開始寫作,創作了一部記述百日維新後譚嗣同就義過程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北京宣武區的法源寺為故事背景,描述了從1898年戊戌變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國志士為中國的振興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
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00年1月,李敖宣稱《北京法源寺》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旅居瑞典的中國海外作家茉莉表示諾貝爾文學獎沒有提名委員會,也不會寫信通知被提名者[2]。諾獎官網說提名名單保密50年[3]。後來李敖本人表示,只要任一所大學教授推薦你的書就能入圍。
文學風格
1991年, 李敖於《北京法源寺》後記中提到,該書「不願成為新潮派的技巧小說」或「『清宮秘史』式的無聊小說」,因此「詳人所略、略人所詳」,有些地方「也就不多費筆墨」;有些地方「該大力發揮的,也不避蕭伯納劇本《一人演說》之譏」[4]。
關於《北京法源寺》的主題和內涵,李敖聲稱內容很豐富,他表示全書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廟為縱線,並且以抽象的、煙消雲散的歷朝各代的史事人物為橫剖,「寫了四百多個小主題、小單元,如生死、鬼神、家國、君臣、朝野、夷夏、忠奸等,都有十分精闢的見解。」他說他寫的就是一部哲理小說,是用文學的手法來表現,幾乎全寫男性的豪俠、男性的忠義、男性的決絕、男性的悲壯,以及男性的思想與行動,因此他聲稱這種強烈表達思想的小說在內容豐富程度方面上是十分罕見的。李敖在本書後記中提到:「《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人物,都以歷史考證做為底子。它的精確度, 遠在歷史教授們之上[5]。」
李敖的法源寺之行
《北京法源寺》作品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為李敖和法源寺都帶來了巨大的聲望。2005年李敖赴中國大陸展開「神州文化之旅」,特意到法源寺參觀。
評價
負面評價
雖然李敖聲稱該書的歷史準確性甚高,但是仍有一些讀者對此提出質疑,表示其認為該書過度吹捧著名學者康有為、 故意忽略康有為賣國、崇洋媚外和過着奢華生活的事蹟等等[6]。
著名作家楊照於2000年2月評述説:「李敖在一般概念下的文學作品,嚴格說來只有《北京法源寺》這本小說了。李敖自己大言夸夸,自欣自懌說《北京法源寺》是什麼樣了不起的曠世巨著,結果反而使得文學界的人心生反感,望而卻步;非文學界的人慕名而來,卻只見滿紙議論,既無情節也少有戲劇起伏,讀完只覺頭痛和失望。……不過就其鋪陳晚清時期思想互相衝激的用心,的確有些難得建樹。」[7]
參見
參考文獻
- ^ 李敖小说搬上北京舞台 田沁鑫版“法源寺”首秀. 北京娛樂信報. 2015-11-10 [202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9).
- ^ 茉莉. “李敖開了個國際玩笑——-小議瑞典諾貝爾文學獎”.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8).
「在諾貝爾遺囑中提到文學獎應該贈給產生「富有理想主義的最傑出作品」的作家……」
- ^ 诺奖官网:提名名单保密50年 中国作家提名名单不靠谱. 國際--人民網. [202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 ^ 我寫「北京法源寺」,P.365頁,1991年6月12日
- ^ 我寫「北京法源寺」,P.364頁,1991年6月12日,「例如張灝寫《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作者儼然譚嗣同專家,但書中一開頭就說譚嗣同活了三十六年。事實上,譚嗣同生在1865年、死在1898年,何來三十六年?」
- ^ 讀者投書. 讀李敖《北京法源寺》(上):被小說捧上了天的康有為.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8-08-01 [202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1) (中文(臺灣)).
- ^ 楊照. “評論李敖:李敖與文學”. 台北: 中國時報. 2000-02-18.
李敖也的確具有吸引國際文學建制青睞的特殊條件。……愈是用西方所不熟悉的語言文字寫作的,會被看中會被挑選的,常常就是在形式、行動上,最明顯挑戰挑釁強權,挑戰挑釁固定舊結構的作家。……這也是為什麼諾貝爾文學獎多年來不只獎勵文學上的成就貢獻,還三不五時就頒獎去凸顯那些具有普遍人權意義的作家與作品,最重要的理由。……他幾十年來用文字與監視、迫害、恐嚇他的威權奮鬥周旋,這種精神也符合於諾貝爾文學獎的一種價值,卻是事實,不容因為他的作品在一般文學技術上的簡略,便予一筆抹殺。……李敖為數眾多的作品,最主要的形式是一種雜揉了雜文與歷史專論的體裁。……李敖最特別的成就,就是把這種「考據雜文體」琢磨到爐火純青。雜文的大膽論斷,使他的作品火辣引人注意,而考據的一步一證,又使他的作品具備高度說服力。不論雜文或考據,都屬高難度的寫作文類,加上兩者所需的性情傾向、努力準備南轅北轍,於是便造成「效者眾而肖者無」的現象……李敖讀傳統舊詩的能力不差,文章裏引用的舊詩也往往能達到畫龍點睛的預期效果。《北京法源寺》裏有一段,他借康有為之口解讀杜甫的〈江頭五詠丁香〉,尤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