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野戰軍

華東野戰軍,簡稱華野,是國共內戰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位於華東地區(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大部)的一支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3月由原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合編而成,原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原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故也稱陳粟大軍。1949年2月,奉中共中央軍委令,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殲滅國軍245萬人,在解放軍5支戰略部隊(東北、西北、華東、中原、華北)中排名第一。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與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等合影

歷史

華東野戰軍主要源自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由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紅軍游擊隊整編而成),其7個師中的第1、2、4、6、7師(第3師3.5萬人由黃克誠帶領開赴東北,後編入東北野戰軍;第5師由李先念帶領建立中原軍區中原突圍後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最後演變為江漢軍區),同時八路軍山東軍區留守山東未參與搶佔東北的一部也構成了華東野戰軍部分來源[1]

在「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大方針下,按照1945年9月19日中央部署,山東八路軍一線主力部隊執行「向北發展」,迅速北出冀東和東北。為填補山東主力部隊北上後的空白,劉少奇於9月20日向華中局和新四軍發出撤退江南、迅速向山東開進的指示。9月22日,華中局向新四軍江南部隊和粟裕發出命令:迅速北撤,越快越好。粟裕立即在江蘇宜興張渚鎮主持會議,研究行動方案,汲取皖南事變的教訓,部隊的行動路線要高度保密,迅速行動;經研究定下的後撤方案為:

  • 蘇浙軍區司令員粟裕率第一、第三縱隊及部分地方武裝萬餘人10月初從宜興出發,在常州奔牛之間越過滬寧線,由兩橋渡江北上,10月8日全部安全到達蘇中泰興
  • 蘇浙軍區副司令員葉飛9月下旬率第四縱隊從金華地區出發集結於長興,接應浙東第二縱隊渡錢塘江北上。10月3日,華中局指示:「浙東部隊能北渡即迅速北渡,如不能即退回原地堅持。」此時已無法後退,浙東新四軍部隊只能有進無退。10月4日和5日,先後在澉浦登陸的第二縱隊一部,遭到國軍圍堵,付出傷亡223人的慘重代價殺開血路北上集結於浦東地區。另有一部途中遭颱風襲擊,至10月中旬才陸續到達。10月下旬,浙東第二縱隊會合戰鬥在上海郊區的新四軍淞滬支隊,分頭渡過長江,於10月21日到達江蘇南通、海安地區。浙東部隊突圍後,葉飛率第四縱隊主力經宜興溧水句容等地,渡江北上到達泰興。第四縱隊司政後機關、蘇南二地委幹部隊和第十支隊兩個連所乘坐的輪船在長江沉沒,除幾十人獲救外,第四縱隊政委韋一平等800餘人遇難。
  • 新四軍第七師在皖南部隊於10月初從繁昌過江到達巢縣、無為地區,與新四軍第七師皖中部隊會合。

1945年9月23日由劉少奇起草的中央指示電,決定新四軍主力及陳毅饒漱石二人均留山東工作,望陳毅及所率軍事幹部取捷徑直到山東接替羅榮桓的職務,以便羅能迅速去東北。陳毅從濮陽向東日夜兼程,10月3日抵達微山湖,10月5日到達臨沂。10月20日,毛澤東致電陳毅等:中央決定以新四軍軍長陳毅兼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以山東分局副書記黎玉代理分局書記。10月28日,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由江蘇省淮陰分批移往臨沂,華中局與山東分局留下的一部分機關合併籌組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機關。

1945年9月下旬,華中局令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二師從高郵地區、張愛萍率新四軍第四師從泗縣地區、譚希林率新四軍第七師從無為地區北上,作為入魯的第一、第二批部隊。計劃粟裕率領江南北撤的兩個旅到達蘇中地區後,稍加休整,並由蘇中抽調兩個旅補充至約2.2萬人左右,作為第三批入魯部隊。葉飛率廖政國旅及蘇南地方部隊、地方幹部約1.5萬人,擬作第四批入魯部隊。

1945年9月26日,劉少奇為中共軍委起草致華中局電指出:「江南撤退,但江北必須控制,不可放鬆。如我在蘇中、蘇北、皖東不能擊退頑軍進攻,則對全國戰略形勢將受影響。你們北上部隊除三師四個旅以外,第二批二師兩個旅,是否再令九旅北進,因九旅原在山東行動。粟裕兩個旅可作為北進預備隊,看山東形勢須要時即調赴山東,不須要時,可留華中工作。葉飛一個旅必須留在蘇中、蘇北,因華中須仍留必要的主力部隊。如將來山東方面須要更多兵力,可從華中派些次要的部隊北上。」據此,10月3日,羅炳輝率第二師師部及所屬第四、五旅從淮南北上,過三河泗陽,在淮北宿遷與第四師第九旅合編為第二縱隊,羅炳輝任司令員,趙啟民任政治委員,韋國清任副司令員。10月20日,第二縱隊越過隴海鐵路,25日至27日進入魯南津浦線戰地。新四軍第七師皖南、皖中部隊會合後,在皖東藕塘整編為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譚希林任師長,曾希聖任政治委員,北上入魯,至11月中旬進入魯南津浦戰區。第二縱隊與第七師共計6個旅,3.6萬人。

由於津浦路徐州至濟南段破路不徹底,致使國軍第十二軍、騎二軍及吳化文新編第五路軍1.5萬餘人進抵濟南,中共中央10月12日以軍委名義致電陳毅羅榮桓黎玉等人,指示組織津浦前線野戰軍,並將冀魯豫區的湖西、泰西分區部隊劃歸山東指揮調動:「目前山東與華中的中心任務(除出兵東北外),就是截斷津浦路,阻止頑軍北上,並力求消滅北上頑軍之一部或大部。為此必須立即組織一個強大的突擊力量,佈置於徐州以北、濟南以南之適當位置,控制鐵路一段,創造戰場,以便打擊北上頑軍。山東分局前電組織五個臨時縱隊,平均分置津浦、膠濟、隴海三路,不甚妥當。應將魯中、魯南、濱海及湖西、泰西主力集中,再加新四軍北上兩個旅,組成一強大野戰軍,由陳、羅、黎親去指揮(或羅、黎二人中分一人處理後方工作)擔負此任務。新四軍除令五旅、九旅速到山東外,亦應在淮南、淮北集中力量於津浦路作戰。」按照中央指示,陳毅、黎玉赴魯南前線,指揮津浦線作戰。羅榮桓決定原本北上出關的山東第三師繼續留在津浦路作戰。陳毅於10月23日向中央報告:「截止今晚止,手中只集中山東八師3個團,新四軍九旅3個團,湖西一個地方團600人,新四軍五旅兩個團要25日才能趕到。山東二師本日開至我們附近,又奉羅令東開。三師因開東北而東撤。新四軍二旅王必成部及十九旅譚希林部,本日從淮南、蘇中動身,最快得11月10日左右才能趕到。」陳毅根據當時情況,決定成立津浦前線指揮部,發動津浦路阻擊戰

  • 以山東第八師和魯南軍區武裝攻殲鄒縣臨城間日偽軍。山東軍區第八師奔襲鄒縣,全殲守敵2700餘人;繼而沿津浦鐵路向南北擴張,連克十里舖、下看鋪、界河東灘等車站、據點,迫使鄒縣南側300多日軍投降,控制鄒縣南北鐵路40餘公里。
  • 以魯中軍區、山東第四師等部攻殲兗州泰安間日偽軍,切斷鐵路,開闢戰場。山東軍區第三、第四師攻克大汶口,控制大汶口南北鐵路10餘公里。
  • 新四軍北調部隊加速北上參戰,迎殲由徐州繼續北進之敵。

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致電祝賀江南新四軍7萬部隊勝利到達蘇北、皖東,並指示部隊進行形勢和任務教育,爭取主力提早入魯。葉飛率第二、第四縱隊渡過長江後繼續北上,於11月10日到達蘇北漣水,與蘇中軍區教導旅合編為新四軍第一縱隊,奉命挺進東北。葉飛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譚啟龍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旅,路線為過隴海鐵路,經山東濱海地區到達膠東,由龍口渡渤海到營口登陸。1945年12月初,全縱隊到達山東莒縣地區休整,中央軍委於12月6日解除該縱開赴東北的任務,留山東參戰。

1945年11月3日8時許,吳化文率新編第五路軍總部及主力5000餘人,在日軍一個聯隊1000餘人的開路掩護下,由界河出動北上。當日13時40分進入陳毅的津浦前線野戰軍(參戰有山東第八師、新四軍第二縱九旅與五旅、山東軍區第三、第四師及魯中警三旅)的設伏區,重創日軍一個大隊,殲吳化文部4000餘人,俘第一軍軍長於懷安、師長徐樹聲以下軍官數百名。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華中、淮南的新四軍部隊組建為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共4萬餘人,在建制上屬於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受華東局、陳毅指揮。12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華東中央局饒漱石任書記,陳毅、黎玉任副書記,統一領導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的黨政軍工作。12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機關,任命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留後方負責軍區日常工作),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黎玉兼新四軍副政治委員,陳士榘為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長,舒同為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華中另組華中分局,歸華東局領導,同時成立華中軍區,隸屬新四軍建制。為統一指揮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和入魯的新四軍部隊,中央軍委決定把山東軍區津浦前線部隊組建為山東野戰軍;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任命陳毅為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黎玉為政委,隸屬於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轄葉飛新四軍第一縱隊、羅炳輝韋國清新四軍第二縱隊和山東第七師、山東第八師,共7萬餘人。

1946年6月國軍圍攻中原軍區後內戰全面暴發,兩野戰軍分別在蘇北和蘇中兩個戰場面臨國軍進攻。7、8月間,華中野戰軍在蘇中一帶以3萬人迎戰國軍第一綏靖區12萬人,連續取得了7次勝利,累計殲敵5萬餘人,受中央軍委嘉獎並令「各區仿照辦理」。與此同時,山東野戰軍在安徽朝陽集取得勝利,殲敵5000餘人,但在隨後的泗縣戰役、兩淮戰役中接連敗北,泗縣、靈璧、五河、睢寧、泗陽、淮陰、淮安全部陷落,兵力損失嚴重。兩淮戰役間,華中野戰放棄圍攻海安計劃,北上增援山東野戰軍,但由於兩軍距離遙遠,未及趕到兩淮已告陷落。10月,山東野戰軍取得漣水保衛戰勝利,殲敵2000餘人;11月-12月,華中野戰軍在淮沭路殲敵4000人,在鹽城以南殲敵6000餘人。至12月中,國共兩軍對峙於鹽城、漣水、沭陽一線。

在半年的作戰中兩野戰軍領導人已充分認識到"華中、山東長期相依,合則俱存,分則俱亡",但由於國軍頻繁進攻,兩軍被迫分兵應敵。1946年10月15日,中央軍委電令:「陳(毅)、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粟(裕)、譚(震林)團結協和非常重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指揮機關的合併奠定了華東野戰軍的組建基礎。1946年12月13至18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指揮山東野戰軍舉行宿北戰役,以傷亡8000人代價全殲整編69師21000人,師長戴之奇自殺。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則是山東、華中兩野戰軍的首次戰役協同,共計殲滅2個整編師另1個快速縱隊5萬3千人,繳獲美制105mm榴彈炮48門,坦克24輛,汽車470台,俘虜國民革命軍中將整編26師師長馬勵武、整編51師師長周毓英,耗時僅18天。此戰勝利更促成了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合併[2]

1947年2-3月間,利用作戰間隙,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編組為華東野戰軍。轄9個步兵縱隊(不含留置蘇中地區的11、12縱隊),1個特種兵縱隊。

華東野戰軍序列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

  • 第1縱隊 司令員: 葉飛 政委: 葉飛(兼)→譚啟龍
  • 第2縱隊 司令員: 韋國清滕海清 政委: 韋國清(兼)→康志強
    • 由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和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合編而成,轄第4、第5、第6師
  • 第3縱隊 司令員: 何以祥孫繼先政委: 丁秋生
    • 由山東野戰軍第8師及魯南軍區、濱海軍區之主力師(旅)合編而成。轄第7、第8、第9師。
  • 第4縱隊 司令員: 陶勇 政委: 王集成郭化若
    • 由華中野戰軍第1師改稱。轄第10、第11、第12師
  • 第6縱隊 司令員: 王必成 政委: 江渭清
    • 由華中野戰軍第6師改稱。轄第16、第17、第18師。
  • 第7縱隊 司令員: 成鈞 政委: 趙啟民
    • 由山東野戰軍第7師之1個旅及原淮南軍區第5旅合編而成。轄第19師第20師。第21師於後期從各軍區抽調部隊組建。
  • 第8縱隊 司令員: 王建安張仁初 政委: 向明王一平
  • 第9縱隊 司令員: 許世友聶鳳智 政委: 林浩劉浩天
  • 第10縱隊 司令員: 宋時輪 政委: 景曉村劉培善
    • 渤海軍區主力師(旅)改編而成。轄第28師、第29師。
  • 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陳銳霆任特縱司令員,張藩任政治委員,劉述周(後任政委)任政治部主任,鍾國楚任參謀長,董堯卿任副參謀長,喻新華任政治部副主任。 1947年3月18日晚,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籌備,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在沂南縣蒼子坡村成立,同時宣佈榴彈炮團和特科學校組建。原直屬華中野戰軍的騎兵團和炮兵團、濱海三團、山東野戰軍工兵營、山東軍區特務第二團二營、華東軍政大學第六大隊(炮兵大隊)、華中皮革廠及軍工部第八廠等單位,以及在宿北、魯南戰役中繳獲的火炮等重裝備,均撥歸特縱建制。以原山東野戰軍指揮部一部為基礎,增添部分業務幹部,組成特縱司、政、供、衛機關。特縱建制有騎兵團一個,炮兵團兩個(一個老團,一個新組建美式榴炮團),擴建一個工兵團,組建一個特科學校,以及修理廠、皮革廠等,共3500人。原直屬華中野戰軍的騎兵團、炮兵團執行原任務不變。特縱主要搞重型的火炮,編成野炮團和榴彈炮團。騾馬牽引的野炮和汽車牽引的美式榴彈炮,應當以威力大、機動性強的榴彈炮為重點。要採取突擊手段,把美式榴彈炮兵團儘快建設起來,使之儘快成為野戰軍手上的一個威力大、機動性強的火力拳頭。1947年4月初,特種兵縱隊從沂南轉移到莒北大三戶,從此特縱的前後方部隊分散執行任務,陳銳霆帶部隊在前方作戰,張藩政委負責後方工作。1949年張凱任政治委員,下轄6個炮兵團及戰車團、工兵團、教導團、特科學校等,共2.2萬人。1949年6月,新擴編炮兵第13團、戰車團、工兵團、高炮團。1949年8月,特縱機關從上海遷至南京湯山。1950年10月,以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為基礎,分別成立華東軍區炮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和炮兵學校、工程兵學校。特種兵縱隊番號撤銷。
    • 轄榴彈炮團、野炮團、騎兵團、工兵團,戰車營和汽車大隊。
    • 華野特縱特科學校:1947年3月18日,在山東省沂水縣東西滿堂坡村(今前坡和後坡)創建。以雪楓大學山東軍政幹部學校合併為華東軍政大學第六大隊(即炮兵大隊,原駐莒南縣大店鎮獅子口)大隊部及其第一、第三隊為基礎為基礎,加上從東江縱隊調來的一批連排幹部(華東軍大第四大隊第三隊黨支部副書記曾源,原任東縱第七支隊政委,中山大學大學生出身)和200餘名國民黨被俘解放人員擴充而成。校長陳銳霆、政委張藩、教育長孫叔平主持日常工作。系南京炮兵學院的前身。起初為團級編制,機關設訓練處、政治處、校務處,由陳秉德曾源余西邁分別負責。三個學員隊300多名學員,其中一、三隊為炮兵隊,四隊為坦克隊。開學個把月後,又先後增加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四個解放隊近400名解放人員和第五隊(汽車隊)。校部就搬到了陳家莊。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用短期速成的方法,每期教學時間一般為三個月,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延長或縮短,為前方部隊培養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的技術骨幹,包括炮兵觀測員:坦克和汽車駕駛員等。二是接收、教育和改造被俘的國民黨軍下級軍官及技術人員。

華中野戰軍留置蘇中的第7縱隊改稱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第10縱隊改稱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屬野戰軍編制,但實際執行敵後游擊戰任務(1948年1月30日,11縱、12縱與2縱共同編成蘇北兵團,自此始列為野戰縱隊)。

華東野戰軍另直轄由東江縱隊改編的兩廣縱隊,但47年8月該部成立時實際兵力僅約4800人左右,相當於2個團。

經過整編和補兵,1947年3月,華東野戰軍總兵力達27.5萬餘人(不含11、12縱隊),在當時各戰略區中位居第一。

華東野戰軍在創建之初擁有12個步兵縱隊(含兩廣縱隊)另1個特種兵縱隊,後來在1947年底成立了第13縱隊;1948年7月濟南戰役前夕成立了魯中南縱隊,1948年10月淮海戰役前夕又成立了渤海縱隊。至此,到淮海戰役時(1948年11月6日發起),華東野戰軍擁有15個步兵縱隊(含兩廣縱隊),1個特種兵部隊,兵力42萬人。1949年1月,奉中央軍委令,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番號撤銷。

截止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現存的13個集團軍中,有3個來自華東野戰軍:

參加戰役

參考文獻

  1. ^ 蘇克勤著. 铁军纵横战江淮 新四军军部大本营征战纪实.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2015年9月: 244. ISBN 978-7-5645-2175-2. 
  2. ^ 趙維東主編. 山东革命老区知识问答800题.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4年2月: 354. ISBN 978-7-209-06991-5.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