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大廟
南嶽大廟位於南嶽衡山的山腳下的南嶽古鎮北端,是衡山最大的古廟,也是五嶽中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式廟宇。大廟是衡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
南嶽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湖南省衡陽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7-1190-3-488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 |
歷史
南嶽大廟初為司天霍王廟,後改為南天真君祠。大廟的始建年代不詳。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修建,歷經宋元明清的六次大火和十六次大修。同治12年寺廟在雷火中被燒毀。清光緒八年(1882年)建築群按照北京故宮的樣式重建,因此也有「江南小故宮」之稱,並且大部分建築一直保存至今。在文化大革命中,廟宇被視為「四舊」而遭到了破壞,碑林、匾額、塑像和經書等悉數被毀,正殿中原來的「南嶽聖帝」像毀於文革,後於1983年複製[1]。1980年代開始大廟開始了持續的整修,損壞的建築和神像等都已經復原。
建築
總佔地面積為985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主體建築分九進,由南至北依次為櫺星門、奎星閣、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東西兩廂分別是道教八觀和佛教八寺。
櫺星門的「櫺星」意思是人才輩出,為國所用。一般來說櫺星不會命以廟門。以櫺星命名門的廟宇只有兩個,另一個是孔廟。奎星閣又名盤龍亭,是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39平方米。其作用是戲台。
御碑亭內有康熙帝御製的《重修南嶽廟碑記》碑刻279字,首句為「南嶽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亦名壽岳。」這也是南嶽為「壽岳」的御定。康熙的手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損毀。嘉應門爲明代建築,是迎接賓客的禮儀門,皇帝和官員等來南嶽祭祀時,地方官員在此迎接。門寬36.8米,深16米,高18米,為單檐歇山七開間建築,是大廟最寬的地方。東西角門爲硬山建築,部分斗栱帶有宋代風格。
聖帝殿又名正殿,是仿造北京故宮太和殿所建造。正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殿基長35.3米,寬53.68米,高31.11米,是南嶽古鎮最高的建築。殿內外共有七十二根石柱,象徵着南嶽七十二峰。正殿前的寶庫是焚化香燭祭祀祈福的香爐。正殿的十六級台階中間造有一條漢白玉游龍,與故宮各大殿前的龍鳳石雕十分相似。漢白玉石欄上刻有浮雕,內容多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正殿供奉的是南嶽司天昭聖帝,即祝融火神。
文化
南嶽大廟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並存的寺廟。道教八觀、佛教八寺和御書樓等建築代表了三教合一的性質。大廟的香火十分旺盛,每年在重要的佛教日子都有盛大的廟會。朝拜的人們不僅來自於湖南、廣東等附近省市,也有港澳人士、東南亞華人和日本人。正殿中原來設有岳神座位,歷代統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如唐初封為「司天霍王」,唐開元年間又封為「南嶽真君」,宋代加封為「司天昭聖帝」等。如今的「南嶽聖帝」是1983年複製的,原像毀於文革期間。正殿的兩旁的兩座寶庫,從正殿往下看,左邊是供在世的人們燒香祈福用的,右邊是供奉已經逝世的先人。在衡山主峰祝融峰頂也有供奉祝融火神的祝融殿。
「道教東八觀」。即:老銓德觀、新銓德觀、老三元宮、新三元宮、萬壽宮、清和宮、仁壽閣、玉虛閣。南嶽最早的道教活動系東漢,據明《衡岳志》記載:「天師張道陵,嘗自天目山游南嶽,謁青玉、光天二壇,禮祝融群君祠。」晉泰始四年(268),道士陳興明於南嶽喜陽峰興建南嶽歷史上第一座道觀,此時應為道教傳入南嶽之始。晉太康間,魏華存來南嶽修道,在此註疏道教重要經典《黃庭經》、《元始大洞真經》,後開創上清派。
1990年中國國家郵政局發行的一套T155《衡山》郵票,4張中的第一張為《大廟巍峨》,即以南嶽大廟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