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禪宗

台灣禪宗,是敘述漢傳佛教的一支-禪宗十七世紀中葉至今在台灣的發展歷史及概況。

歷史

十七世紀

1661年(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十二月,永曆帝所冊封的「延平王」鄭成功率軍自鹿耳門登陸台灣,並於翌年驅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勢力後,使得福建省泉州漳州福州廣東省惠州潮州人民大量移居台灣,閩粵一帶的佛教禪宗也相繼隨着漢族移民傳入台灣,先後有了竹溪寺彌陀寺龍湖巖等名剎。明鄭年間除了福州湧泉寺(臨濟宗)的僧侶,對台灣寺院法脈影響深遠之外,另有一個法脈,即福清黃檗寺(黃檗宗)。之後開啟了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的統治。

十八世紀

清治時期,台灣禪宗的僧侶不拘於伽藍蘭若,也常常駐於天后宮水仙宮城隍廟等為住持,甚至為宮廟之創建者,故台灣許多古老天后宮等廟宇,都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展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包容性,如關渡天后宮淡水福佑宮松山慈祐宮新莊慈祐宮板橋慈惠宮大甲鎮瀾宮豐原慈濟宮西螺福興宮麥寮拱範宮北港朝天宮等名廟,是由禪宗僧侶長期擔任住持,甚至是禪師所創,北港朝天宮之禪宗法脈甚至傳了十七代。當時,多數佛寺內亦奉道教與民間信仰神祇,如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三教合一

十九世紀末

1895年4月17日,代表中國的李鴻章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今山口縣下關市阿彌陀寺町赤間神宮旁的一間割烹旅館春帆樓)簽署《馬關條約》,台灣與澎湖等附屬島嶼被割讓給日本。在日治時期,唐宋元明時期傳入日本的禪宗(演變成日本佛教)再由日本傳入台灣。

日治時期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和曹洞宗來台灣布教,並建立許多道場,其中以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臨濟護國禪寺」和曹洞宗的「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東和寺)最為重要,兩宗派除了在台灣布教,也積極從事社會、教育等事業。兩宗派在戰後撤出台灣,但是至今仍持續與昔日有緣之寺廟進行交流。其中,臨濟宗日僧東海亮道法師感念其曾在台灣布教的恩師東海宜誠法師,促成了「台灣三十三觀音靈場」的創設。

傳承禪宗的本土四大法脈亦於此時形成,基隆市靈泉禪寺月眉山派,由江善慧主持;臺北縣五股凌雲禪寺觀音山派凌雲寺派),由沈本圓主持;苗栗縣大湖法雲寺法雲寺派,由林覺力主持;高雄縣岡山超峰寺大崗山派,由林永定等人開山。

二十世紀中葉

太平洋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後,隨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移到台灣的外省移民,再度將中國大陸的禪宗帶入台灣,改由來自中國大陸的和尚傳揚(淨土宗亦於此時始中國大陸入台)。如:百丈山力行禪寺十方禪林法鼓山佛光山中台禪寺等。

還有虛雲老和尚,修習,而接的法脈,承嗣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法眼宗雲門宗,為禪宗近代集大成之禪師,於清末民初弘揚佛法不餘餘力,禪行風範為後世所敬仰。透過靈源等弟子,虛雲和尚的法脈傳播到台灣。太虛門下的印順東初慈航等,也來到台灣傳播佛教。也有不屬於這兩大系統的禪師,如承繼臨濟宗天岳門月季禪師千佛山白雲禪師。農禪一脈則是以東初老人興建農禪寺聖嚴法師承襲衣缽,創法鼓山為道場,發揚禪法。惟覺和尚中台山。師承臨濟宗佛光山星雲法師在台灣南部弘揚佛法。師承韓國臨濟宗鏡虛惺牛法脈的圓濟惠忠禪師回臺灣弘揚祖師禪法。

宗派

相關條目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