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村
同志村(英語:Gay village)或同志社區(gayborhood),一般來說是指有大量LGBT人口居住或活動的地區。同志村通常有商家因應同志市場而設立大批迎合同性戀者的設施,比如像同志夜店、澡堂、餐廳、書店等等。
聚集區(Ghetto)
聚集區(Ghetto)一詞原指歐洲城市中根據地方法規要求而設立的猶太人居住地。在20世紀,這一名詞開始被用來描述游離於主流社會以外的邊緣社群居住的區域,不再局限於猶太人,而是擴展到包括貧民、LGBT族群,少數族裔、露宿者、性交易者或波希米亞主義者。此類聚居區常常位於人口高度集中、年久失修的內城區,對於傳統上被隔絕的性別和性取向少數族群意義重大。
在部分城市,LGBT群體集中在某一特定社區,而在其他城市,由於反文化的存在,他們則分散在多個社區中。例如,在三藩市,LGBT群體多集中在卡斯特羅街,在西雅圖,LGBT群體則集中在該市較老的波西米亞主義中心西雅圖國會山,在滿地可,他們則聚居在工人階層社區「Centre-Sud」,但這裏更常被稱為「Le Village」(同志村)。[1]這些區域LGBT居民更加集中,當地的商鋪也更多為他們服務。而像柯士甸這樣的城市,儘管有諸多LGBT居民和對LGBT友善的商鋪,以及反文化的興盛,就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同志村。[2][3]
同志村的歷史
在早先的1960年代至1970年代,特定的同志社區並不像現在這樣存在,酒吧通常是同志發展社交圈的地方,而且同志會居住在特定的城市,在這些城市警察會允許他們「離經叛道的娛樂」並嚴密監視。以紐約為例來說,男同志在1965年以後聚集在一起並不違法;然而,並沒有公開的同志酒吧有執照可以銷售酒精飲料。警察在1969年6月27日襲擊私人同志酒吧,並且在這三天的石牆騷亂中受到牽涉的有1000多人。石牆騷亂不僅改變了同志社區對外的形象,也引出了社區的活力。接着許多類似事件的發生促成了同志住區遍及北美,同志的活動地點也從酒吧和街上徘徊轉移到特定的街坊上。同志社區關鍵的轉變是從酒吧到街頭、從夜生活到日生活、從「不正常」的性關係到全新的生活型態。[4]
同志村的列表
同志村廣泛地散佈在世界各國的各個城市之中。著名的同志村有加州洛杉磯的西荷里活、佛羅里達州的Wilton Manors、魁北克滿地可的village等。
位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中心的"The Short North"早先是以藝文區而知名,而今以有廣大的同志社群並有大量以同志為消費的俱樂部和酒吧集中於此而聞名。
一些城市也經常會跟同志聯想在一起,例如美國三藩市、英國曼徹斯特或白禮頓、澳洲悉尼、南非開普敦,甚至希臘米科諾斯島也被視為同志島。
在佛羅里達州坦帕,同志村形式上是散落在好幾個街區。在21世紀初,"Ybor City"國家古蹟區已經有GaYbor的出現了,這裏現在已經成為坦帕灣地區的男同志和女同志的生活中心,並有多間的同志酒吧、舞廳、餐廳和服務機構。
"Church and Wellesley",是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的同志村。它約略的範圍是南起Gould街;北至Charles街;東抵Jarvis街;西達Yonge街,並以Church和Wellesley街的十字路口做為該區的中心。該區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邊界,像一些男同志和女同志就居住在這一地區之外,很多的LGBT族群也居住在鄰近的The Annex、Cabbagetown、St. James Town和Riverdale,以及散佈在其他一些較小形的郊區城鎮。
新澤西州的阿斯伯里帕克居住着大量的同志社群,而來到阿斯伯里帕克造訪的旅客主要都是同志,而該城還擁有新澤西州唯一的一間同志旅社-The Empress Hotel。
在一些城市,比如斯德哥爾摩和哥本哈根,並沒有形成群聚的同志村,部分是由不同地方所形成的社會動態 (在城市範圍之內,社會區隔較少),也由於早期主流社會對於同志族群的廣泛接納。不過對於同志來說,當地還是有一些深具歷史意義並值得造訪的地區,例如斯德哥爾摩的"Södermalm",這個有些時髦的地方仍然是作為同志生活的地區,雖然它沒有顯著的同性戀人口。
瑪萊區被認為是巴黎的同志區,在角色上是類似的,提供大量密集的同志商業,不過同志居民居住在巴黎的每一個區域,同時同志商業也幾乎存在於巴黎的每一個轄區之中。
LGBT人口
巴西城市LGBT人口排名
2009年,聖保羅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巴西的10個州首府中,據估算7.8%的男性人口為同性戀,2.6%為雙性戀(合計10.4%),而有4.9%的女性人口為同性戀,1.4%為雙性戀(合計6.3%)。[5]
據估計,里約熱內盧19.3%的男性人口為同性戀或雙性戀。馬瑙斯10.2%的女性人口為同性戀或雙性戀。[5]
名次 | 城市 | 人口佔比 |
---|---|---|
1 | 里約熱內盧 | 14.30% |
2 | 福塔萊薩 | 9.35% |
3 | 馬瑙斯 | 8.35% |
4 | 聖保羅 | 8.20% |
5 | 薩爾瓦多 | 8.05% |
6 | 巴西利亞 | 7.95% |
7 | 比路賀利桑特 | 6.85% |
8 | 庫里蒂巴 | 6.55% |
9 | 阿雷格里港 | 5.95% |
10 | 庫亞巴 | 5.65% |
美國各州及城市LGBT人口排名
下列表格,將排列說明美國各城市、都會區、各州的GLBT人口數及所佔的百分比情況。[6]以下數據是根據美國社區問卷調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的統計資料。[7]美國人口普查不詢問有關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相關的問題。
LGBT人口排名 | 城市 | LGBT人口佔比 | LGBT人口 | 總人口排名 |
---|---|---|---|---|
1 | 紐約市 | 4.5% | 377,100 | 1 |
2 | 洛杉磯 | 5.6% | 222,488 | 2 |
3 | 芝加哥 | 5.7% | 153,843 | 3 |
4 | 三藩市 | 15.4% | 134,716 | 17 |
5 | 鳳凰城 | 6.4% | 106,112 | 5 |
6 | 休斯頓 | 4.4% | 101,772 | 4 |
7 | 聖迭戈 | 6.8% | 96,220 | 8 |
8 | 西雅圖 | 12.9% | 95,621 | 18 |
9 | 達拉斯 | 7.0% | 93,730 | 9 |
10 | 波士頓 | 12.3% | 84,787 | 24 |
11 | 費城 | 4.2% | 66,444 | 6 |
12 | 亞特蘭大 | 12.8% | 63,698 | 38 |
13 | 聖何西 | 5.8% | 59,682 | 10 |
14 | 丹佛 | 8.2% | 58,701 | 19 |
15 | 哥倫比亞特區 | 8.1% | 57,561 | 23 |
16 | 波特蘭 | 8.8% | 57,233 | 26 |
17 | 明尼阿波利斯 | 12.5% | 53,744 | 46 |
LGBT比例排名 | 城市 | LGBT人口佔比 | LGBT人口 |
---|---|---|---|
1 | 三藩市 | 15.4% | 134,716 |
2 | 西雅圖 | 12.9% | 95,621 |
3 | 亞特蘭大 | 12.8% | 63,698 |
4 | 明尼阿波利斯 | 12.5% | 53,744 |
5 | 波士頓 | 12.3% | 84,787 |
6 | 薩克拉門托 | 9.8% | 49,341 |
7 | 波特蘭 | 8.8% | 57,233 |
8 | 丹佛 | 8.2% | 58,701 |
9 | 哥倫比亞特區 | 8.1% | 57,561 |
10 | 奧蘭多 | 7.7% | 21,930 |
11 | 鹽湖城 | 7.6% | 15,210 |
12 | 達拉斯 | 7.0% | 93,730 |
排名 | 都會區 | LGBT人口佔比 | LGBT人口 |
---|---|---|---|
1 | 三藩市 | 8.2% | 636,320 |
2 | 西雅圖 | 6.5% | 266,656 |
3 | 波士頓 | 6.2% | 306,381 |
4 | 波特蘭 | 6.1% | 153,284 |
5 | 坦帕 | 5.9% | 188,495 |
6 | 柯士甸 | 5.9% | 134,718 |
7 | 丹佛 | 5.8% | 171,901 |
8 | 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 | 5.7% | 210,344 |
9 | 奧蘭多 | 5.7% | 152,382 |
10 | 哈特福德 | 5.6% | 82,996 |
排名 | 聯合都會統計區 | LGBT人口佔比 | LGBT人口 |
---|---|---|---|
1 | 紐約市-北新澤西-長島 | 4.0%[8] | 943,306 |
2 | 洛杉磯-長灘-聖塔安娜 | 3.4% | 628,668 |
3 | 三藩市-奧克蘭-聖何西 | 3.6% | 349,560 |
4 | 芝加哥-內珀維爾-喬利埃特 | 3.1% | 309,596 |
5 | 亞特蘭大-瑪麗埃塔-桑迪斯普林斯 | 4.3% | 294,694 |
6 | 波士頓 - 坎布里奇 - 昆西 | 3.4% | 287,850 |
7 | 邁阿密 - 邁阿密海灘 - 羅德岱堡 | 4.7% | 289,824 |
8 | 達拉斯 - 沃斯堡 - 阿靈頓 | 3.5% | 284,238 |
9 | 華盛頓都會區 | 2.5% | 238,664 |
10 | 費城 - 康登 - 威爾明頓 | 2.8% | 200,107 |
排名 | 州名 | LGBT人口佔比 | LGBT人口 |
---|---|---|---|
1 | 加利福尼亞州 | 5.2% | 2,055,820 |
2 | 德克薩斯州 | 3.6% | 1,031,040 |
3 | 佛羅里達州 | 4.6% | 976,120 |
4 | 紐約州 | 4.2% | 819,420 |
5 | 伊利諾伊州 | 3.8% | 483,360 |
6 | 俄亥俄州 | 4.0% | 467,200 |
7 | 賓夕法尼亞州 | 3.5% | 447,650 |
8 | 佐治亞州 | 4.3% | 452,360 |
9 | 馬薩諸塞州 | 5.7% | 391,761 |
10 | 華盛頓州 | 5.7% | 428,184 |
排名 | 州名 | LGBT人口佔比 | LGBT人口 |
---|---|---|---|
1 | 新罕布什爾州 | 6.6% | 89,430 |
2 | 華盛頓州 | 5.7% | 428,184 |
3 | 麻薩諸塞州 | 5.7% | 391,761 |
4 | 緬因州 | 5.2% | 69,731 |
5 | 加利福尼亞州 | 5.2% | 2,055,820 |
6 | 科羅拉多州 | 5.1% | 289,935 |
7 | 佛蒙特州 | 5.1% | 31,841 |
8 | 新墨西哥州 | 4.9% | 102,753 |
9 | 明尼蘇達州 | 4.7% | 263,200 |
參見
參考文獻
- ^ Bienvenue au Village gai de Montréal !. Un monde un village. [2013-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5).
- ^ Huqueriza, Chris. Gay destinations on the rise off the beaten track. dot429. [2014-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1).
- ^ Grush, Loren. Magazine Ranks Austin Among Top 10 Gay Friendly Cities. ABC News. January 26, 2010 [2014-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 ^ Castells, 1983 p.141
- ^ 5.0 5.1 Mosaic Brazil Sexuality Project. MundoMais. [2015-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2-19).
- ^ Gates, Gary J. Same-sex Couples and the Gay, Lesbian, Bisexual Population: New Estimates from the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PDF). The Williams Institute on Sexual Orientation Law and Public Policy, UCLA School of Law October. 2006 [2007-04-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8-17).
- ^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2000[永久失效連結]
- ^ Our Vision. The American LGBTQ+ Museum. [July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延伸閱讀
- Cante, Richard C. Gay Men and the Forms of Contemporary US Culture. London: Ashgate Publishing. ISBN 978-0-7546-7230-2. 2008年3月.
- Castells, Manuel 1983.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D'Emilio, John 1992. Making Trouble: Essays on Gay History, Politics, and the University.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 Escoffier, Jeffrey 1998. American Homo: Community and Perversity.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Florida, Richard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erseus Books Group.
- Forest, Benjamin 1995. "West Hollywood as Symbol: The Significance of Pl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Gay Ident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3: 133-157.
- Kenney, Moira Rachel 1998. "Remember, Stonewall was a Riot: Understanding Gay and Lesbian Experience in the City" Chapter 5, pp. 120-132 in: Leoni Sandercock (ed)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Lauria, Mickey and Lawrence Knopp 1985. "Toward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Gay Communities in the Urban Renaissance" Urban Geography 6(2): 152-169.
- Levine, Martin P. 1979. "Gay Ghetto" pp. 182-204 in: Martin Levine (ed) Gay Men: The Sociology of Male Homosexuality. New York, Hagerstown, San Francisco, London: Harper & Row.
- Ray, Brian and Damaris Rose 2000. "Cities of the Everyday: Socio-Spatial Perspectives on Gender, Difference, and Diversity" pp. 507-512 in: Trudi Bunting and Pierre Filion (eds). Canadian Cities in Transitio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