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煌
戰後臺灣威權政體下的受難者
生平
在就讀臺中師範學校時,吳坤煌因發起學運遭校方以退學處分。後來,他前往東京留學,並先後肄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專門科及明治大學文科等。
1933年,他同張文環、王白淵、劉捷、蘇維熊、施學習、巫永福等發起組織「臺灣藝術研究會」,並參與發行《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及《臺灣文藝》等文學雜誌,也負責臺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相關事務。同時,透過詩文寫作與戲劇演出,他與東亞許多左翼文藝社團進行跨國連結,交流遍及臺灣、日本、中國及朝鮮,並因此與崔承喜、雷石榆等結下情誼。
創作體裁及風格
吳坤煌的創作體裁以新詩為主,亦有評論,散見於《台灣文藝》、《台灣新民報》、《台灣新聞》;日本《詩神》、《中外雜誌》,以及中國《詩歌》雜誌等。[2][3]
吳坤煌在作品中常以水牛、烏秋、白鷺鷥與苦楝樹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也藉由街頭浪人、工廠勞動者、客死異鄉的藝術家到被俘囚的異議分子控訴當局的不義。[1]
作品
吳坤煌的日文詩〈飄流曠野的人們〉,戰後由台灣詩人陳千武翻譯成中文,之後被收錄在陳明台主編的《陳千武譯詩選集》裏。一生的作品,目前已由兒子吳燕和與學者陳淑容編輯成書,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4]吳坤煌在戰後寫了一些文章發表在文學刊物上,使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查詢,到2014年10月23日為止,有幾篇文章:
相關研究
博碩士論文
使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到2014年10月23日為止,已知的有:
-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一九三○年代台灣左、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 徐瑋瑩,〈舞,在日落之際:日治到戰後初期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論文集論文
使用「台灣文史哲論文集論文篇目索引系統」查詢,到2014年10月23日為止,還沒有一篇相關文章。在其他收錄吳坤煌詩文的書中,僅找到一則:
- 陳千武,〈南投文學的光芒──吳坤煌的詩〈漂流曠野的人們〉〉收錄在《2008南投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文化局,2008年出版。
期刊論文、評介
使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查詢,到2014年10月23日為止,已知的有:
- 謝霜天,〈訪文藝先進作家專輯:再出發的詩人--訪吳坤煌老先生〉,《中央月刊》,1982年5月,頁90-92。
- 黃國書,〈日據時代臺灣左翼劇場運動的發展〉,《當代》,1988年8月,頁34-45。
- 黃琪椿,〈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鄉土文學論爭與臺灣話文運動〉,《中外文學》,1995年2月,頁56-74。
- 羊子喬,〈戰前的臺灣新詩〉,《國文天地》,2000年10月,頁16-25。
- 葉笛,〈素描吳坤煌--一個文化人的精神風景畫〉,《創世紀詩雜誌》,2004年10月,頁336-341。
- 崔末順,〈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文學運動的形成與發展〉,《臺灣文學學報》,2005年12月,頁149-172。
- 張文薰,〈1930年代臺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福爾摩沙》再定位〉,《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06年2月,頁105-125。。
- 柳書琴,〈臺灣文學的邊緣戰鬥:跨域左翼文學運動中的旅日作家〉,《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07年5月,頁51-84。
- 林淇瀁,〈再現南投「意義地圖」--析論日治以降南投新文學發展典模〉,《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8年7月,頁29-56。
- 陳淑容,〈重讀吳坤煌:思想與行動的歷史考察〉,《文學臺灣》,2013年7月,頁43-72。